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西方设计界的运用研究①

2019-07-12 01:17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家具设计师设计

张 页 (南京艺术学院 工业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从17世纪始,欧洲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这场中国风发端于11世纪,得到了曾到过中国的冒险家马可·波罗、传教士鄂多立克等人的大力助推。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至17世纪初已经全面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这股“中国风”在欧洲18世纪中叶达到顶峰,并直接导致了西方时尚史上著名洛可可风格的形成,至19世纪才逐渐回落、消退,显示了中国作为历史上曾经最强大的国家对西方巨大的影响力。至今,在英国保存完好的白金汉郡克莱顿行宫(Claydon House)中别具特色的洛可可风中式房间和阁楼就是其典型的代表。华托、布歇、皮耶芒、齐彭代尔、钱伯斯、瑞普顿等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大师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设计师、工匠所创造出的众多中式建筑、艺术品和工艺品为后人记录和保存了它曾经席卷欧洲大陆的印迹。

一、“中国风”的概念及发展

中国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对西方世界一直有着神秘的吸引力。中国风的单词“Chinoiserie”源自于法文,意味“中国的”,“Chinoiserie”一词可追溯到18世纪中期,指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中国风尚的装饰艺术风格,西方对于中国风的迷恋和诠释,最早就是从法国开始的。167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突发奇想,在凡尔赛建了一座中国宫,其装修风格堆砌了各种“中国元素”,宫内的檐口楣柱、墙角四边屋顶都贴着艳丽的瓷砖,室内四处绘制着中国青花瓷器白底加蓝色的图案,放置着中国的瓷器,他们把中国古人的生活、装饰用品集于一堂,并把这种行为当做是一种很有格调的时尚品位,这种风尚整整影响了西方一百多年的审美品位。近两年,在西方的设计、影视、时尚等行业再现这种中国元素,中国元素已经成为一个世界通用的设计符号再次被人们重视。

远观18世纪,当时“中国风”的盛行和欧洲皇家宫廷文化中对奢华、奇趣思想的追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引发了西方人们的丰富想象。西方人将中国幻想为自己心中理想的国度,通过当时商人和传教士的跨域交流,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家具和瓷器,因其异域文化特色率先引起了西方世界对贸易交往的兴趣,比如当时英国著名的设计家和家具商托马斯·齐彭代尔 (Thomas Chippendale)就熟练的运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窗格纹样——回纹、竹节、宝塔等装饰元素,将这些造型元素和西方家具融合,创造出受当时西方家具市场欢迎的“中国家具”样式。在整个西方制瓷业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元素图案、工艺、与中国有关的想象,都显现在西方瓷器中,如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ian Museum of Art)、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中展出的大量中国瓷器中画着西洋风物,或在西方的器型上绘着中国图案或运用中国的绘制技法等。寻找体现神秘东方特色的元素,再移植到西方的物品中,这是当时西方设计师主要运用中国元素的一种直接手法,这些产品的特点在于它们虽然具有来自东方的灵感,但其实质与真正的中国文化没有直接的联系。

20世纪开始,西方工业的发展以及设计开始走向成熟,材料应用、生产技术、人们思想的改变让西方设计师们开始重新审视从前对中国风的理解,以往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体现在中国元素器物带来的异域风情与神秘中,随着中西方文化经济密集交流和对中国日益深入的了解,设计已经开始从之前表面装饰往深层次转变。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建筑师如麦金托什、赖特、里德维尔德、阿尔瓦阿尔托等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设计中含有的独特设计思想和精妙高超的制作工艺,比如中国明式家具在功能结构上的处理则更符合现代设计原理等等,这些从根本上激发了设计师们的灵感,并把这些原理扩展到了设计的各个领域,他们寻找挖掘中国文化的魅力,从中提取不同的元素,用各自不同的设计思维应用在各自的领域,有时同一个元素因为设计师的不同,最终带来的设计呈现也完全不同。

二、当代西方设计师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和表达

(一)传统符号的直接运用

在西方,中国元素最常见的用法是找到体现东方的元素并直接运用,而最让人们熟知的例子多出现在时尚界,早期欧洲设计师最喜欢的中国元素有龙纹、旗袍、植物花鸟、青花瓷。罗伯特·卡瓦尼(Roberto Cavalli)2005秋冬系列将传统青花瓷瓶上的纹样照搬在了晚装礼服中(图1),拉尔夫·劳伦(Ralph Lauren)2005秋冬系列也将剪纸中的龙纹直接用在旗袍礼服中以体现东方韵味(图2),迪奥(Dior)2009年,将青花瓷印在了高级礼服裙的内侧(图3),很多时尚品牌的衍生化妆品更是根据每一年的生肖直接将图案印在化妆品上(图4),这似乎成为西方时尚界中应用中国元素的规律。但由于取材不准,并且使用元素和产品契合度不高原因,极容易让受众对西方设计产品应用中国元素产生误读,认为中国元素就是生搬硬套的这些内容。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2015年开始,中国风热潮开始有升温,2015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举办主题为“中国:镜花水月的慈善舞会(China: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和在大都会博物馆中国馆展出各类带有中国元素的礼服,其中约翰·加里亚诺(John Galliano)早期为迪奥设计的长裙、汤姆·福特(Tom Ford)、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 等带有中国风的作品,从时尚、绘画、瓷器、艺术和电影等方面探讨中国文化对艺术创作带来的影响。同年阿玛尼(Armani)春夏高级定制系列则以“竹”为核心元素打造系列产品,虽然也是元素的直接运用,但阿玛尼同时将汉唐式儒裙、苏绣与掐丝珐琅等工艺结合,删繁就简,借助西方时装高级手工制作工艺,将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墨竹用写意的方式来表现,并淡化了中国传统代表色——中国红“Chinese red”,整个系列颜色淡雅宁静,将文人士大夫喜欢的竹元素贯穿其中,契合中国文人“中通外直、虚怀若谷”的修行秉性,以西方视角去力证中国元素的时髦(图5)。

荷兰设计师马塞尔·万德斯 (Marcel Wanders)在设计中也用到中国元素,他善于打破人们对寻常事物的认知,“Blow away”花瓶是一只“被吹歪”的青花花瓶,而“Ming Blanc”餐具组合则是一件内涵中式花鸟图样但外表单纯普通的白色青花大罐(图6)。在他眼里,不同的元素往往直接变成了他设计的一部分,不经改动,但通过对原型进行颠覆性的创造让人们打破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认识。德国设计师艾利蒙特(Elements)设计的阴阳(Yingyang-Shaped)沙发 (图7),利用藤编工艺将中国太极的阴阳黑白图形立体化,阴阳源自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人们把生命运动的内在规律和一切事物运动中相互平衡的力看做是阴和阳的对立统一,其精髓在于平衡。艾利蒙特根据这一哲学原理,设计了放在户外可以拆分组合的沙发,当人坐在沙发的两边,由于沙发形态的设计能自然的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和太极阴阳的哲学自然观相呼应,同时也将语义学成分涵盖其中。

图6

图7

(二)结构和工艺的学习与应用

中国古代家具风格诸多,尤其明式家具一直在世界家具体系中享有盛誉,在功能处理上也更符合现代设计师喜好,许多西方设计师在中国家具中找到了共鸣,通过吸收中式家具的设计理念与自己所受的西方设计思想,相互融合创造出了很多在设计史上颇负盛名的家具产品,这是当代设计的一大特点。18世纪盛行的齐彭代尔风格(Chippendale style)就是将中国元素运用在产品装饰中,他关心的“中国风”重点在清式家具,“中式与哥特混合”的“极为优雅的轮廓”(引用1)是齐彭代尔式中国风格家具的特点,虽然在外形功能方面与中国传统家具并无直接联系,但他吸收了东方艺术思想,并将各种家具风格融于一体,创造出新的家具样式与风格。

进入20世纪,被中国传统设计所吸引进行创新和再造的设计师、建筑师数量明显增加,美国工艺美术运动发展中查尔斯·格林(Charles Sumner Greene)和亨利·格林(Henry Mather Greene)兄弟是设计和建筑方面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成名作几乎都和东方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建筑上他们主要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在家具领域则基本以中国明清家具为设计原型,格林兄弟重视制作工艺对设计带来的变化,在根据需求进行设计的同时,对工艺部分进行细致充分的研究和发挥。“关门钉”即是他们设计中最常见的运用方式,在明清家具中,“关门钉”往往经过精心的设计让其隐藏而不显眼,而在格林兄弟的设计中,“关门钉”则成为了他们设计中能被一眼识别的“签名”,广泛运用在建筑室内设计等领域。

明式家具理性的功能设计和节制的装饰手法与包豪斯家具的设计准则几乎相同,这让西方世界开始发现中国家具“纯粹、可塑的力量以及毫无瑕疵的磨光工艺”,美国人乔治·凯茨(George Kates)在其1930年出版的《中国家具》(Chinese Household Furniture)中说到:“简单典雅的设计对受包豪斯影响的我们这个时代的品味特别有吸引力”(引用2),由此开始唤起一部分西方设计师的灵感,除了将中国元素应用在装饰上,中国家具中的这些特质也是他们学习借鉴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家具除了在英美等国家产生了化学反应,也扩展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由于自身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设计师们对于民族特色的认同比其他地区的人更深刻,但他们在学习他国文化特色的同时保留了自己的风格。从明式家具的特征中我们能看到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设计思想有相似之处,就是中国明式家具的连接方式——榫卯,榫卯结构家具的制作不但充分运用了古代建筑的架构方式,而且结合了家具的特点,在家具构件上根据需求进行变形和发挥,明式家具中含有设计师理性的思维,同时又兼顾对日常生活需求的关注,为舒适的环境而设计,带有明显的使用目的。

芬兰家具设计师汉斯·瓦格纳(Hans Wegner)是这种设计思维的簇拥者,瓦格纳的椅子有这样的特点,就是重视手工工艺、选材多以实木为主、造型简约结构精巧。这些特点与中国明式家具不谋而合,瓦格纳生涯中最著名的一把椅子,便是受了威尔汉姆·温彻尔(Vilhelm Wancher)书中《坐在明代椅上的丹麦商人》的启发,并在20世纪80年代被瓦格纳直接命名为“中国椅”(图8)。椅子的扶手由实木拼接而成,连接部分融合了中国传统榫卯结构工艺,这种工艺在节省木料的同时比西方当时流行的曲目弯曲工艺更加能完整的呈现木头本身的质地,木头表面没有任何涂装,只在完成时用肥皂进行了处理。从形态可以看出“中国椅”在明式圈椅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的简化,传统半圆形椅背延伸到扶手的位置,靠背贴合人体背部曲线,腿由四根管脚枨相连保证座椅结构的稳定,去除了传统圈椅踏脚枨和鼓腿彭牙,在腿的处理上则运用了北欧流行的原木处理方法。丹麦设计大师雅格·布森(Arne Jacobsen)对中国传统家具也极有兴趣,他所设计的中国椅(Dinner Chair)(图9)便吸收了明代椅的一些重要特征,从椅背能看出官帽椅的特征,腿改动了霸王枨的结构,椅面则采用了西方设计师喜欢的皮料。整把椅子能看出由中式家具和北欧家具设计特点混合而成,将刻板的功能主义转换成为自然流畅的形式,赋予了椅子优美的曲线和有机的线条。

图8

图9

(三)中西方设计观念的融合

随着世界文化大融合的潮流,影视动画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图兰朵》是早期表现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花木兰》中的角色设计融入了东方女子相貌特征,场景设计融入了中国国画和水墨画的特点(图10),但整体故事框架和人物设计还是西方英雄主义电影实质;电影《黑客帝国》中,沉迷日本漫画和中国功夫的导演沃卓斯基兄弟在大银幕前和观众讨论中国的“佛法”,讨论生命的轮回,主要角色带有普度众生的意味;《功夫熊猫》虽然整个故事的内核是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模式,但从角色的设定上可以看出,这是对中国文化的阐释。从早期花木兰采用典型的好莱坞式人物设定——平凡的人生但热爱自由,经过一番努力和冒险最终达到个人精神的升华,到功夫熊猫中主要角色的好莱坞式孤胆英雄设定,但随着篇幅的进展显现出的代表中国人敦厚、庄严的性格特点来看,这些电影题材的设定和人物的变化都让我们看到了西方人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中国元素在诸多设计中已经不再被单纯的移植或作为附属装饰,而开始提炼道家儒家这些体现在精神层面的中国元素,并对这些思想进行国际通用化解读,在利用本土化进行传播的同时抓住受众的心理,抓住不同文化之间的契合点。

在家居市场,同时也出现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的新产品,意大利家居品牌阿莱西(Alessi)的设计师乔凡诺尼(Stefano Giovannoni)和台湾故宫博物院在2007年一起推出“清宫家族(The Chin Family)”系列餐桌用品(图11)。这一系列产品有计时器、研磨器、蛋杯、胡椒盐调料罐等,灵感来自北京故宫院藏乾隆皇帝年轻时的一副画像,画像中乾隆身着朝服,头戴官帽。“清宫家族”系列选择了凤眼、官帽等含有中国特征的元素,形态上沿用了西方极简主义和后现代的设计手法,将传统人物形态、衣服配饰这些象形的元素几何化,用圆锥、梯形等最简单的形态去替换,结合胡椒罐、研磨器、蛋杯等产品的使用功能,呈现给消费者一系列有趣同时实用的产品。在这个系列中虽然能看到西方设计师处理中国元素时惯常使用的符号化表现手法,但在移植时图形关系和形态已经发生改变,设计师是在努力寻找融合东西方特点的解决方式。

图10

图11

意大利弗洛伦萨的平面数字艺术设计师切萨雷·蒙切利(Cesare Moncelli),将意大利文化和中国文化结合,在他的插画设计中常借用京剧脸谱,佛教中的象征元素,将之变形和再设计,并替换传统绘画中的色彩。切萨雷·蒙切利发现,中国传统“黑白赤青黄”五行色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颜色观,其中不同的颜色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黑脸包拯、红脸关羽等,这些丰富的颜色体系,让他找到了能代表情感和象征的突破点,并将这些因素进行重新解读和设计,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结 论

“中国风”自17世纪兴起,18世纪达到鼎盛,19世纪走向衰弱,如今大范围复兴,相对于20世纪以前人们对于中国元素的运用不再局限装饰图案与器物的生搬硬套,而是来自于对文化、对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的理解和认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工业革命兴起,各国都有大批设计思潮涌现,现代设计在材料和设计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二战以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英、法、德、比、丹麦、荷兰等这些西方国家的收藏家和学者们来到中国,利用各种途径收藏、购买中国的艺术品,其中囊括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家具和典籍,这间接使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发现中国古代家具所蕴含的功能主义和现代观念——没有过于复杂的装饰,利用材料自然的属性,形态简洁功能实用,家具形态上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品质的制作工艺,榫卯巧妙的结构,以及人机之间关系的考量,使当时的中式家具区别于传统的带有宗教、装饰性、繁复的欧洲家具,让欧洲设计师看到了不同于西方古典学派模式下家具设计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这些特质,不但与包豪斯倡导的国际主义风格在对家居产品设计的思考方法和设计原理上存在着许多联系,而且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崇尚自然,注重人文价值,注重人性化和对材料的尊重也高度契合。近年来,中国元素除了在设计中,在影视、时尚界的大力发展,也和中国经济发展并占有庞大的消费市场有关,在品牌中添加一系列中国元素,加强中国消费者与西方大牌之间的共鸣,利用同理心刺激消费也是一个原因。但不管西方世界对于中国文化元素是以什么方法的结合,我们都可以看做是东西方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其成果都会带来艺术和设计的创新,演变出新的设计风格。

自古中国人便崇尚老庄哲学,二者思想体系都以“道”为核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者最基本的精神在于“自然”,任何事物都会根据自然法则而进行,我们人本身也是自然中的有机体,道教对人对生命的重视和中国家具早期就体现出的人机工程学的观点契合。古代四大文明延续到今天,留存的只剩下中国,这其中虽然含有生态地理因素,但文化、宗教和制度因素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影响其他远离黄河流域的族群并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古人流传下来的思想和当今时代观念相契合,中华五千年文明流传下来演变至今的现代文明,承接了中国一贯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百年来由人类发展带来的对生态的破坏,除了日益升高的温度,还有洪水、飓风、土地沙漠化等各种污染,这些越加严重的生态灾难都在提示我们对地球带来的破坏,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生活的世界并提出新的理论去保护地球,于是开始在祖先古老的智慧中寻求解决办法,比如许多西方人就在中国的风水和阴阳学说中找到了可用于保护生态和设计发展的理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近代越来越多的西方设计师和人类学专家会钻研中国文化的原因。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信息全球化,让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从近代设计中已经看出新材料、新技术的革新在促进着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交流,也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设计方式,这些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已经渗入到每个设计师的思维中,让中国元素的应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猜你喜欢
家具设计师设计
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创意设计师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家具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