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琳 (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 066004)
道德悖论研究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和理论研究意义。自道德悖论受到广泛关注以来,学界充斥着关于“道德悖论是什么”的争论。本文以“电车疑难”为例,具体分析道德悖论与逻辑悖论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探讨道德悖论的实质。
探讨道德悖论的实质,首先必须明确何为悖论、何为逻辑悖论。从公元前6世纪克里特岛哲学家埃庇米尼得斯(Epimenides)说出“所有克里特岛人都说谎”开始,人们就展开了对“悖论”的广泛讨论与研究。笔者认为,悖论可以分为两种形式:日常语境中的悖论和逻辑悖论。日常语境中的悖论指的是日常生活中所有令人产生困惑、感到惊讶的事情,它们都可以用“悖论”一词指称。笔者赞成张建军对狭义逻辑悖论的定义,“(逻辑)悖论指谓这样一种理论事实或状况,在某些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下,可以合乎逻辑地建立两个矛盾语句相互推出的矛盾等价式”1。逻辑悖论又分为广义逻辑悖论和狭义逻辑悖论。一般来说,广义的逻辑悖论指的是以“芝诺悖论”和“二律背反”为代表的“哲学悖论”和“具体理论悖论”,是对哲学问题、哲学思维及具体科学问题、具体科学思维的悖论性思考。狭义的逻辑悖论可概括为语形悖论、语义悖论和语用悖论三种,例如“罗素悖论”“说谎者悖论”“合理行动悖论”等等。根据上述关于逻辑悖论的定义,严格的逻辑悖论必须满足三个基本要素,即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严密无误的逻辑推导、能够建立矛盾等价式。“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以“公认”二字最为重要,指的是认知主体对于认知对象具有相同的“信念”,具体表现为认知主体对某一悖论的客观前提和推导过程的认同。“严密无误的逻辑推导”指的是可以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形式逻辑符号,运用数理逻辑和模态逻辑的相关知识,构建符合逻辑直觉的推导过程。“能够建立矛盾等价式”指的是在推导过程中,能够出现形如“p∧┌p”矛盾式。因此,要判定一种理论或状况是否为逻辑悖论,必须严格遵循上述三要素。
关于道德悖论实质的探讨,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些学者认为,道德悖论是严格意义上的逻辑悖论。其中,钱广荣在其《道德悖论的基本问题》一文中指出:“道德悖论是一种自相矛盾,反映了一个道德行为选择和道德价值实现的结果同时出现善与恶两种截然不同的特殊情况”3。王习胜认为,“道德悖论指谓一种理论事实或状况,即特定认知主体在一定的道德背景知识之下,经过合乎经典逻辑规则的推导,得出了与其道德常识或其公认的道德观念和原则相冲突的结论”4。另一些学者认为,道德悖论是一种“类悖论的困境”。刘叶涛在《论“道德悖论”作为一种悖论》一文中,将道德悖论定义为“类悖论道德困境”2,他认为,道德悖论与严格意义上的逻辑悖论具有相似性。刘叶涛、林艺霏在《从逻辑的观点看道德悖论》一文中指出,“道德悖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类悖论行动困境’(Paradox-Like Action Dilemma):主体面临两个行动选择,具体采取哪个行动,需要进行证成,但在对行动的合理性进行证成的过程中,产生了道德上相互冲突的责任,从而使主体面临行动选择上的二难困境”5。
1967年,英国女哲学家福特(Philippa Foot)首次提出“电车疑难”问题。“电车疑难”不仅是伦理学领域著名的思想实验,也是逻辑学领域研究道德悖论的典型案例。
“电车疑难”讲述的是这样一种情境:一个疯子在电车轨道上绑了五个人。一辆失控的电车正向着这条轨道驶去,并且即刻就要撞上。此时,电车司机可以拉动一个拉杆,将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这条轨道上也被疯子绑了一个人。试问,如果你是电车司机,可以选择是否拉动拉杆变轨,你会如何选择?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如果一个行动只能产生负功利,那么选择该行动的最小负功利方面,就是该行动的最大功利选择。通俗来说,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付出最小代价相当于获得最大利益,似乎拉动拉杆是最合理的选择。从自由主义中无侵害原则来看,如果电车司机选择拉动拉杆,改变电车原本的运行轨道,这种行为等同于电车司机亲手杀死了绑在另一条轨道上的一个人。显然电车司机并不愿意做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所以他可能会选择不拉拉杆。据此,电车司机会陷入拉动或者不拉的“二难困境”。
依据上文,“电车疑难”可以看做强迫行为主体,即电车司机,在两个不道德的行为中做出“合情合理”的选择。假如司机选择拉动拉杆,营救多数人,这可能是善的;但他同时选择牺牲一个无辜的生命,又是恶的。假如司机选择不作为,他放弃营救多数人是恶的,同时他挽救了一个无辜者的生命,又是善的。总的来说,不救多数人和无辜者丧命都是道德上的恶,救无辜的人和救了多数人都是道德上的善。所以,为了达到“道德善”,电车司机只能拉动拉杆又不拉拉杆。
一方面,“电车疑难”也不具备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从道德的角度来说,我们都会选择“道德善”,即,既要救无辜的人也要救多数人,该选择对应的行动是“电车司机不拉拉杆又拉动拉杆”。在本文第二章曾指出过,救无辜者(不拉拉杆)的依据是“自由主义”,救多数人(拉动拉杆)的依据是“功利主义”。显然,在“电车疑难”的背景下,做出两种行为选择并不是依据同一种道德原则,即,在特定情境中,p与┌p在构建矛盾等价式时,并非以“公认原则”作为其背景知识,而是p和┌p各自以其自身合理、成立的准则为背景知识。综上,我们并非以同一原则对待“电车疑难”,而是“在同一事例上发生了不同的道德规则相互冲突的情形”4。所以,“电车疑难”问题并不具有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逻辑矛盾。
另一方面,“电车疑难”无法建立严格意义上的矛盾等价式。作为第三方的我们,在对一个行为进行评判之时,总会加入算子“应当”,例如“你应当做某事”。在道德领域,“我们应当不去做道德上的恶事”,这是一条基本的道德准则。据此,电车司机应当拉动拉杆当且仅当他应当不拉拉杆。
令p:电车司机拉动拉杆;
O:应当;
则Op:电车司机应当拉拉杆;
O┌p:电车司机应当不拉拉杆;
┌Op:电车司机不应当拉拉杆;
“电车司机应当拉动拉杆当且仅当他应当不拉拉杆”符号化:Op∧O┌p。
上文提到的逻辑悖论三要素中,矛盾等价式的表现形式为“p∧┌p”,在电车悖论的具体语境下,其表达“电车司机应当拉动拉杆并且他不应当拉拉杆”的含义。符号化:Op∧┌Op。应当不拉(O┌p)中的“不”否定的是“拉”这个动作,而不应当拉(┌Op)中的“不”否定的是“应当”这个算子,同时,显然应当不拉(O┌p)和不应当拉(┌Op)存在语义上的强弱差别,并且我们也无法从应当不拉(O┌p)推导出不应当拉(┌Op)。所以,“电车疑难”问题并不能构成严格意义上的矛盾等价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逻辑矛盾。
因此,作为道德悖论经典案例的“电车疑难”实质上并不完全具备逻辑悖论的特征,它既不存在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也无法建立严格意义上的矛盾等价式。笔者认为,它与日常生活中的悖论相似,是让人感到疑惑、不解的道德事件。作为主体的某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中,依据某种道德标准,进行行动选择。这种选择是二难的,具有特殊的矛盾性,因为不论选择哪种行动路径,都会陷入道德上的“既善又恶”。因此,依据道德悖论的特征,笔者认为道德悖论实质上是一种“类悖论行动选择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