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师范学院 537000)
艺术歌曲是一种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以诗为词并与音乐创作结合于一起的独特艺术形式。其中精致性的钢琴声部已不仅是常规的伴奏,还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大提升了艺术歌曲的规范性、严谨性与艺术表现力,使艺术歌曲鲜明地有别于一般的声乐曲。陆在易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中尤为突出,为我国艺术歌曲宝库留下了众多璀璨的乐章。其艺术歌曲题材与诗词的选择独到新颖,寓意深刻,极富内涵,音乐旋律的写作中西合璧,融会贯通,钢琴声部的创作别致精美,意境深远。本文通过陆在易的六首歌曲中的“静点”、“高潮点”(或称“沸点”)、和“转折点”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使钢琴伴奏与演唱者契合统一地演绎艺术歌曲,达到琴与声之理想契合。
在艺术歌曲的音乐表现上,往往存在有三个“点”,即“静点”、“高潮点”(或称“沸点”)、和“转折点”。“静点”是全曲中相对而言较内心化、出神入化的地方,往往还是歌曲情绪相对安静,甚至静止之处。“高潮点”是音乐发展的顶点,是作品主题思想最集中的地方,也称为“黄金分割点”,一般出现在全曲的最高音或最强音。“转折点”则是由一种情绪向另一种不同的情绪转换的音或乐句,或连接乐段中最关键的音或乐句,这个音或乐句过后,新的音乐情绪层次开始了。而完美的表现艺术歌曲需要钢琴伴奏与演唱者的默契配合,因此,把握好“静点”、“高潮点”、“转折点”至关重要,这不仅要求演唱者准确地把作品的情感、内容表现出来,还需依靠钢琴伴奏诸多方面的要素来共同构筑,从而使作品深层次的音乐内涵与音乐美感准确的呈现出来,使钢琴伴奏与演出者契合统一地演绎艺术歌曲,达到琴与声之理想契合。
《桥》前奏的最后一小节是一个自由延长的和弦,它既是引领歌声进来的桥梁,又是演唱者音乐情绪的酝酿与准备,是“静点”。钢琴声部在自由延长和弦上停留的同时,应与歌唱者一起酝酿情感,好似被眼前一幅秀美的江南水乡画所吸引,停留片刻后,与歌声一起引出“水乡的小桥姿态多”场景。
《家》的前奏,第1、2小节右手的非连奏与从第3、4小节速度的加紧,造成了一种内心骚动不安的感觉,而后在最后的第5小节出现了一个自由延长和弦上,这是“静点”,演唱者在钢琴声部的烘托下,沉浸在一种若有所思的期盼情绪,然后唱出了“家啊家,家在哪?”这意味深长的问句。
《盼》的尾声“回来吧”的“来”,是自由延长音,仿佛是主人公内心的独白,是“静点”,钢琴声部用柱式和弦的自由延长与演唱者同时将情绪沉淀,等待人声的“吧”出来,继续把音乐的乐思补足并将意境延伸。
《最后一个梦》的歌声刚进来部分是“静点”,钢琴声部轻柔的弹出朴素平静的长音和弦,烘托着歌声唱出“做了多少回梦,回回相同”的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凄之情。
《桥》第38小节的“过”是衔接“高潮点”段落的小节,钢琴声部在这一小节应并随演唱者的情感,同步默唱歌词,注意呼吸的“气口”及有弹性的速度变化,渐强的弹奏上行八度旋律与演唱者一并推向第39小节“离家千年”的高潮乐句。
《望乡词》的“高潮点”是第64小节开始的“天苍苍……”,而第63小节的“只有痛苦”是衔接高潮段落的小节,因此,钢琴声部在这一小节应多倾听演唱者的语气韵味、句法气息、气口等,快速渐强的弹奏五连音、九连音上行音阶,默契的与演唱者将歌曲推向高潮。
《我爱这土地》的间奏长达十二小节,它的篇幅结构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段落。这个间奏虽较长,但它的出现却十分重要的,其作用是让演唱者以无声的表演将前段的乐思延展下去,并引领演唱者为下一段的情绪进行铺垫与转换。间奏第一阶段(51~58小节),是上一乐段情感的延续和发展,钢琴声部用f的力度弹奏厚重的柱式和弦与连续密集的九连音,烘托出歌者激动的情绪和迫切的心情;间奏第二阶段(59~62小节)是“转折点”,钢琴声部的左手是断奏的八分音符,右手是持续四个小节不断重复的三十二分分解和弦织体,急迫的情感表现一直持续延伸到第62小节才逐渐舒缓下来,并停在了主音F的延长音上,这时歌者的情绪由紧张变得缓和了,为接下来转折和过渡到梦幻音乐做好准备。
总而言之,钢琴伴奏与演唱者的完美契合对艺术歌曲的主题思想表达、音乐形象塑造、音乐情绪的渲染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并赋予了艺术歌曲更高的意境与内涵。要完美的演绎陆在易这六首艺术歌曲,不仅要求演唱者准确地把作品的情感、内容表现出来,还需依靠钢琴伴奏把握好“静点”、“高潮点”、“转折点”等诸多方面的要素来共同构筑,从而使作品深层次的音乐内涵与音乐美感准确的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