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的定位分析

2019-07-12 12:29南京林业大学210037
大众文艺 2019年7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分类思想

常 晓 (南京林业大学 210037)

早在中国春秋时期,“分类引导”的教育思想就受到了重视。孔子曾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并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开展分类和引导。在人类具有差异的基础上,当代教学理论更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人,探讨了人的存在问题。这些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分类引导的思想内涵。但是,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群体采取相应的正确的积极措施,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业已成为高等教育亟待解决与破解的新课题。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出现的新矛盾

新时期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动力和生力军,他们充满活力,蓬勃向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是,在当前条件下,大学生群体分化现象日渐明显,呈现出多种类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分类引导与教学组织形式的矛盾。个别教学是分类引导的初始教学形式。这更适合每个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发展需要,老师的个别教学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应个体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自我决定和选择,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灵活性等。而这些特点恰是班级授课制所不具备的。但当前,我国教育教学资源较为紧缺,实现广泛的个别教学可能性不大。因此,基于班级为单位的教学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当代可以以班级授课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共同使用,运用多种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使教学活动多样化,有利于分类引导。

二是分类指导与教育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目前存在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教师不能充分认识学生个体差异,教师不能顺畅、有效够适应学生学习需要差异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大班授课的形式多导致的,学生人数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精力等方面无法保障,自身专业化水平不高,教师主动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不够等因素,同时一些高校没有在教学资源保障上提供足够的支持。

三是分类引导与大学生时尚丰富的思想价值观的矛盾。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思潮与价值观念在传播、交流中呈现糅杂形态。大学生的思想更加独立、自主、多变,同时个性化、差异化、多变鲜明。大学生对主流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认知与选择,愈发具有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参与意识和担当意识,有强烈的对精神文化生活和自我发展的渴望与期待。这同时也使得大学生思想过于繁杂,稍有疏忽便会偏离正确轨道,这也是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的特点

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全面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还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结合学生需求和个人特质,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引导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目前大学生的思想分类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确当前思想引导工作的四个特点:

一是多端性。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有很多开端,可以从多处入手。受教育者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相互渗透性,因此具有个体差异也是必然,在发展中出现不平衡性也是正常。因此,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时,就不能拘泥于知、情、意、信、行的固定顺序,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受教育者当时思想品德诸心理要素发展的具体情况,找出其中最薄弱、最关键的方面,以此作为实施教育的开端。总之,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具有多端性,应当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能机械地规定一个固定的模式。

二是社会性。这是指大学生思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分类引导,始终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受社会环境影响进行,我们必须积极面对社会,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充分实现社会要求。这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者注意社会环境对思想引导工作的影响,及时调整和选择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对于环境的正面影响,要鼓励其发展,增强其影响效果;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必须及时抵制或克服。这样,才能做到消除外界环境中存在的不良因素,达到净化和优化环境的目的。此外,还要主动与社会这个大环境接轨,加强学校与单位、家庭与社会的广泛联系,树立具有大局观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好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两大教育资源,借助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分类引导工作。

三是实践性。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必须适应社会实践及其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引导对象的思想品德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在大学生思想的分类引导工作中,只有在活动和互动中才能获得对受教育者的正确思想认识。教育者灌输的思想观点如果仅通过口头的传授,其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必须要让受教育者在大量的有针对性的实践体验中去加深理解,进而掌握,最终转化成为自身内在的思想认识。这是因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思想信念和思想意志必须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实践活动的锻炼才能达到有效的强化,受教育者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更是要在长期的践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及道德规范的行为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总之,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的每一个要素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巩固;只有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联合双向的互动实践活动,才能完成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的各个环节。

四是长期性和反复性。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思想道德心理要素的形成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发展,并通过实际经验体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人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反复练习和长期实践的过程,由于外部影响因素的干扰,它被社会需求的不断更替所迭代。这就要认识到大学生思想的分类引导工作是一个反复的长期过程,必须关注外界和学生自身的变化,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纠正,帮助大学生形成成熟的认知和思维习惯。

三、做好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过程的基本环节

对于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的具体引导,有必要突出针对性、整体性,循序渐进,以点带面,最终实现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群体取得共同进步,不断提升并巩固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的有效性。

一是确定目标,抓住关键,制定计划。思想分类引导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的教育影响的一种方法。新时代高校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面对各种浮躁、诱惑和机遇,帮助大学生发展成全面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的成效,必须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具体的工作中,加强对不同类型学生指导的针对性。首先要明确导致大学生思想分化的“关键点”以及具体的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对特定问题产生认识上差异,大都是因为对问题中的“关键点”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根据调查显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分化主要体现在人生基本信念、人生定位目标以及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等三个大方面。这些关键点可能有深层次的原因和逻辑关系。首先应将这三个方面作为高校在新时期对不同大学生进行分类引导的方向,按照这三个方向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逐一解决。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计划并比较各种可行方案,从中选择最佳方案。当然,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要注意计划的相对稳定性,同时考虑到计划的灵活性,并在必要时对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二是实施教育,加强调研,促成转化。这一阶段是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关键阶段。包括三个环节的工作:

第一,强化教育。目前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应该将培养学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和关键内容。要加强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他们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形式要采取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从而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奋斗方向以及实践行动,让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强化,有意识地锻炼自我,担负起社会主义事业继承者的历史重任。

第二,加强调研。改进大学生教育引导模式的前提必须建立在充分科学的调研基础之上。在现实中,一些大学生认为,学习动力的缺乏是因为大学教育的不合理:学校课程设置过于单一,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不断削弱实践环节,进而薄弱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差进而必然会影响到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此外,由于当前社会就业市场不景气,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势必会将大学生的不满情绪逐步激化。这个问题是所有的大学甚至社会都必须共同关注并倾力解决的。首先,大学教育不是建造空中楼阁,应该清楚地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的精准要求,积极探索如何适应这种社会需求,进而结合需要制定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教育教学计划。这就要求高校应及时开展广泛的、行之有效的调查研究,不断反馈外界信息,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方法。因此,新时期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应与专业培养和综合素质发展紧密结合,第一课堂的教学和第二课堂的锻炼紧密结合,意识理论教育与实践创新教育紧密结合,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始终作为大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以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第三,氛围营造。现代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在求学阶段,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之成为自身前进的动力,才能在走入社会之时抓住机遇,实现人生价值。高校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丰富校园文化,“内省”和“慎独”,无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培养大学生积极政治人格的自律途径的最好解释,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正确定位人生;另一方面要不断地从现实危机中挖掘可以利用的机遇,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的佐证,提升思想引导工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与国家的发展和前途联系起来。

三是信息反馈,科学评估和有效性验证。第二阶段实施后,高校还必须收集反馈信息,科学地总结和评价整个思想引导效果,并检验思想分类引导的实际效果。这是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的最后一环,也是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的完成阶段。高校应当加强调查,获取反馈信息,评估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引导方式方法。这是大学生思想分类和指导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既是标志着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的一次具体工作的结束,更重要的是,它为新的思想教育引导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条件,是下一步教育引导过程的起点。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分类思想
浅论党风廉政教育实践中的隐性教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生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