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迎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10000)
美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学者查特曼提出:一个叙事文本主要由故事和话语两个部分组成。
故事就是对包含多个事件的叙事文本的复述和抽像,其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与时间性。故事属于所叙述或被叙述的部分,这个部分由事件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因素构成,其中核心部分是事件。叙述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但在叙事文本中,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内容,都离不开事件。事件是指一件所做或所发生的事,它引起状况发生变化,如“弟弟打破了杯子”,强调一种状况到另一种状况的转变。事件必须在时间、空间与地点的范围内进行。与此同时,事件的发生往往离不开行为者的作用,如果离开参与者,叙事就难以进行。
我们要讨论的不管是人物通讯还是人物纪实类的短视频,参与者既是推动事件发展的参与者,也是叙事文本的目标,强调参与者的策略和选择对事件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以此来达到建构人物形象的作用。在这两种文本形式中,事件往往是复数的。
(1)人物通讯
据美国麻省理工的AI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新闻报道的程式化占到了一半左右,纯新闻语体的程式化程度接近百分百。高度程式化是我们分析人物通讯结构的基础。而以二更短视频为代表的网络人物纪实类短视频也同样有着固定的结构。
中国传媒大学曾庆香教授在《新闻叙事学》中具体分析了新闻报道的结构化,她认为由于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等因素,导致了新闻报道的相对固定化的格式。新闻必定包括特定的叙事要素,包括核心新闻事实、场景、所引发的后果、背景、评论等。核心新闻事实是一则新闻的主干,可以用一个完整的包含主语、谓语、宾语的句子概括。人物通讯作为新闻的一种体裁内含多个构成部分,同一个被叙述者的几件事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通讯报道。
(2)短视频
短视频作为一种影视艺术,符合影视艺术的一般规律,即声画合一的线性艺术。不同于文字承载的叙事文本,短视频必须以时间作为载体,而受众也必须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接受,在这一点上,与以文字为媒介的新闻报道有着很大区别。但是同样作为叙事文本,短视频也是有结构和情绪脉络的的。
短视频的叙事是零散的、非连贯的,但是真实作为粘合剂连接了碎片化的叙事,而这种结构安排为了一个更大的叙事目的——人物形象。
人物纪实短视频的一个重要逻辑就是,人是有多面的,我们看到的人物不一定就是我们看到的那样。从熟悉到陌生是短视频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式。这种结构方式一方面符合人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呈现出探索式的叙事。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一段时间,是抽象出来的时间感受。而叙事时间是指叙述的时间顺序。热奈特认为“在故事中事件接续的时间顺序和这些时间在叙事中排列的伪时间顺序的关系”就是时序。时序包含顺序、倒叙、闪回、插叙、预叙等时序特征。
两个文本均没有用顺序来塑造人物,都可以理解为倒叙或闪回。人物通讯是在正常的采访中闪回人物的种种经历;而短视频则是记录人物的工作生活中闪回了背景和原因。
从纪实的角度来看,时间维度上两种文本都强调纪实,在采访和拍摄的时候,反映人物性格的背景材料和事件在时间上已经发生过了,这里采用倒叙更符合纪实的叙事方式,同时也给观众叙事是真实的印象。在西方的叙事作品中,早期的许多史诗都使用了闪回和倒叙的叙事手法,目的是增加说服力。记者和摄像机作为真实的证人,故事一头或者两头连接着真实的证据,然后回溯过去,现实和过去护卫证据,才显得更有说服力。
任何叙事作品中都有一个叙述的视角,被称为视点。“视点”在叙事中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控制能力及观察问题的不同角度。因此,同一事件在不同的叙事视角的关照下,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与性质,这就直接导致了许多情况下各执一词的局面。
对叙事视角的分析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第一是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第二是外视角和内视角;其三是单一视角和多元视角;第四是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
经历过新闻专业主义思潮的中国,新闻报道的叙事视角更多基于记者的调查和采访,在偏向文学性的通讯中也会有全知的第三人称外视角。限制性视角能够营造出强烈的命运感和悬念,这是叙事文本吸引人继续看下去的常用手段。在人物通讯中,叙事的视点是记者,记者调查采访新闻人物而获取相关信息并形成文章,读者通过记者的描述和记录来认识新闻人物。而在短视频中,新闻人物直接通过摄影机镜头向观众介绍自己,形成一种实际上的对话交流的形态。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不难看出,短视频和人物通讯作为相同题材的叙事文本,尽管在媒介形式上有很大区别,所采用的叙事方法却非常相似。在叙事结构上,都采用多事件承担不同叙事功能的策略;在叙事时间上,都是采用“从现在到过去”的倒叙和闪回的叙事时间;在叙事视点上,都是采用限知的叙事视点,在层层推进中揭开人物的真实样貌。归根结底,它们都有共同的叙事目标,即多角度多面向的展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