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子“反”的思想述其体系的展开

2019-07-12 08:40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1期
关键词:哲学思想道德经圣人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10000)

一、总述老子中“反”的思想

老子文中直接提到“反”字的次数仅有三次,但文中涉及到的相反对立概念却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篇章。这一系列的相反对立的概念,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却并不仅仅是用来说明单纯的概念相反,而是内含有一套严密而深刻的以“反”为中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向上刻画了以“道”为最高存在的形而上逻辑和向下描绘了以“圣人”为最高人格修养境界的思想体系。

老子思想中的“反”,应具有以下几个层次:一是相反的反,即最基本的相反对立的含义。二是返回的返,其中又内嵌着两层含义,一为相互转化的意思,即两个相反对立的概念或事物,在特定的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并不是静止于某一概念或状态。二为周而复始的意思,即这样的相互转换,并不是ABBA的直线转换过程,不是非黑即白的绝对的、突变的过程,而是一个渐变的、循环如圆一般的运动过程,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到质变的过程。下面将对老子这样的“反”的思想进行论述。

二、反:相反

老子文中几乎处处都用上了相反的概念,这是无需多言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老子所表达的相反概念,并不是简单的“是A”还是“是B”这样的分法,而是“是A”与“非A”的区分比较法。这两种分法的差别是明显的,第一种是绝对的、片面的划分法,而第二种分法,则是全面的、弹性的分法。

比如老子否定“刚”,是想要“非刚”,老子用了“柔”表示这种状态,这种“柔”,不是软,不是无力,而是既不刚也不软的一种韧性与弹性。又或老子说反对“有为”,选择“无为”,“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在顺应客观的自然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要顺着“势”而作为。

所以由客观形容的相反概念出发,老子的论述,并不是从“一端”来到了“另一端”,而是一种“中庸”之法,是一种应变之道。这是老子“反”的思想的第一层含义。

三、返:返回

老子的《道德经》成型于战国时期,那时候“返”字与“反”字相通,并没有做出字形上的区分。所以老子在字里行间中透露的“返”的含义,是时刻内嵌于“相反对立”的“反”的概念的,然而在今天,却因为字义字形变更的原因,“反”与“返”的联系与统一性,常被拆分得支离破碎,变成了并列的、无关联的两个思想。所以我们应该首先明确,“反”在老子思想中,是时刻联系着“返”的。

《道德经》文本中,“返”通常也会用“复”或者“归”字来表述,以清晰表达其中细微差别的内涵。“返”首先表示相互对立的概念是会相互转换的,即“复”。但这还不够,老子发现,这种相互转换,并不是直线型的、突变的和静止的,而是圆形的、渐进的和循环的。

1.相互转换

相互转换的思想是建立在相反对立概念的基础上的,是对相反对立概念的一种深入和性质上的探讨。如《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以表明退可变为进的思想,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表明福祸相依,告诫人们不要自满于富或自悲于祸。最值得关注的,如第三十六章的“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即事物如果将要收敛,必先表现出舒张的气象;事物如果将要衰弱,必先表现出兴盛的气象;事物如果将要被取走,必然先要被给予。在这里,老子很明确的说明了对立事物必将相互转换而不会永恒不变的道理。

2.周而复始

老子在相互对立概念能相互转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理论,提出了这样的转换是一种圆周似的循环变化。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老子说到:“致虚极,守静笃。”保持虚静的心灵境界,“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观看世间万物并生并死。这其中就用到了“复”字来形容事物的转换。接着,老子说什么是“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复”这样的转换是一种“归根”,是一种循环的、渐变的和如大圆般的转换。接着老子说,这样的“归复”,是“命”,是生命不可逆的根本规律,即“复命曰常”,而老子还提醒我们,认识到这样的规律,才可以说得上是明白人,“知常曰明。”若没能认识到世间事物和概念都是相互循环转化的道理,并且还妄加作为的人,必然会得不偿失“不知常,妄作凶”。

老子“反”的思想是深刻的,是从认识到对立事物和概念开始,逐步深入到对立事物是相互转换的、不是静止的,最后肯定这种转化是循环的、渐变的和运动的。老子在第五十五章中用“物壮则老”一个词,概括了事物和概念这样对立循环转换的特点。

四、“道”与“圣人”:老子“反”的思想的展开

老子“反”的思想在其哲学思想体系中本质上是一套论证逻辑,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观察与总结自然界的客观变化和运行规律,运用对立统一、矛盾发展的认识方法,肯定“柔”“不争”与“无为”,反对当时有为的苛政暴政与无端而频繁的战争。所以老子“反”的思想,作为其体系中的哲学主干,必然要上达至形而上的天道,下达至形而下的人道。由此产生了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最高存在“道”与最高理想人格“圣人”的概念。

而以“反”为逻辑中心的最高理想人格“圣人”,则必然具有这样的状态与境界:如《道德经》第二章的“处无为之事”,即能顺应自然规律,不干扰事物规律;第七章“后其身”,即不争先和好出头;第五十五章的“含德之厚,比喻赤子”,即没有分别心;第二十九章“去甚,去奢,去泰”,即保持淳朴,反对华贵奢侈。

老子“反”的思想是老子思想体系的起点与重心,也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主心骨。“反”的思想首先是阐述了“是”与“非是”的对立概念相生相灭的性质,然后通过深入和扩充,通过嵌入“返”的含义,表达了这样对立的概念不仅相生相灭,而且相互转换,并且是以周而复始的、渐进的方式进行转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老子向上推出了其形而上的最高存在“道”,向下扩充出了最高人格修养境界“圣人”,构成了一套完备的哲学思想体系与人生价值体系,后人由此开创了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学术流派:道家。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道德经圣人
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哲学思想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西风颂》中的矛盾与调和
论中国养生文化
这些成语都出自《道德经》
以“微积分”理念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