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璟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710000)
柏社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关中地区交通网络的“重要”位置,傍邻青峪河、浊峪河两河道,依靠嵯峨山的风水选址。因历史上多种植柏树因而得名“柏社”。柏社村具有丰富的物质风貌,保存完好的下沉式地窑上百院,目前村内共有两百余个窑院,住人的地窑有二十五处院,弃窑约六十处院。还有前秦时代“衚衕古道”,书房门遗址、寿丰寺遗址、古涝池岸址等遗址古建,形成独特的建筑风貌。柏社村林木繁茂,悠久历史的三棵古槐树槐树、楸树五万余株。今仍保有三棵古树,地坑窑院内75%以上有绿植,使得院内小气候。环境自然朴实充满生机,真正形成了下沉式窑居村落“隐于林中,沉于地下”的独特风貌。村落掩映在天然的绿色屏障中,可谓人在村中行,闻声不见人的奇景。
柏社村的社会组织由村委组织和村民自发组织构成。柏社村村委柏社村干部六人,有会计、村委、支委、副书记、监委主任。柏社村一共有十五个村民小组,村民自发组织秦腔自乐班主要是组织唱大戏,在文革时期,柏社村班社唱八大样板戏。现在还存有一个的组织,也有各村民小组爱好秧歌的爱好者组织的队伍,每年正月初一,在广场组织闹秧歌,演出正月初六赶庙会,都是各小组的爱好者组织,该村人多,演出的人也多,演出娱乐活动都是自发的。
产业发展从第一产业来看来其耕地面积约六千亩,八十年代起就形成了“南葱北果”的局面,人均收入约七千元。从第一产业来看村内有少数村民从事养殖业,以及村周围发展小型建材厂。柏社村暂时还未开发系统性旅游业,只有村民自发的三家农家乐,在旅游旺季后现仅有一家在营业,均为承包商在营业。第三产业本应有优势却停滞不前。
地坑窑居者利用黄土特性而修建的,通过采访村委了解到过去穷人没有砖瓦建房的钱,正好可以利用黄土特性向下挖出地坑窑。改革开放前有填窑处理,但是柏社保留下来了很多完整的地坑窑。改革开放后很多窑居者离开乡村外出务工或者住入地上的自建房等。由于无人居住的地坑窑越来越多,常年无人打理且窑顶土质层厚度不均,容易造成土层被长期侵蚀下产生变化,尤其雨季或者特殊天气地坑窑总是有坍塌的可能。窑居者们没有意识到地坑窑的价值,导致保护意识淡薄,在空心化严重的村落中重要的是缺乏保护资金,这更加让居民失去保护动力。
在采访村委的过程中村委讲到:“都说先保护再发展,能不能是先发展,再保护呢?因为窑居者也想要把地坑院保护起来,但保护需要成本,年年都自掏腰包进行保护。维护工作需要除草,用石硫碾压把地坑院周围压碾瓷实防止雨水破坏地坑窑。窑居者在其他居民点住去老窑洞进行保护工作,费时费力。”村民的保护意识不高也是有原因的。政府还是关注度不够,保护资金不足,经济上不去对地坑窑的保护带来的确是困境反而使废窑数量增多。
通过采访村长谈到;“我们想要发展旅游业,可是喊得口号响,实际并没落实。2005-2015年期间接待的游客确实,算不上旅游业即无法构成第三产业只是以观光为主,游客认为他们不来看地坑窑会感到后悔,来了以后除了看看地坑院拍照没有其他选项,只剩下失望,没有可以留住游客理由。去年农村卫生检查,把我们村中的公共厕所全部拆掉,游客到本村基本没有上厕所的地方。”当年宣传与兵马俑相媲美的柏社村,现状看来确实与宣传相差较远。
总体来讲,旅游业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柏社村空心化严重村中留不住人,留不住的人分别是村内青年人和外来游客。因村内第三产业发展不佳村内没有创业的平台与机会,仅依靠第一产业来维持生活水平较低所以青年人选择外出务工。使严重的人口结构失衡,导致村中没有新思想新血液的年轻人愿意留村建设、没有村贤带领发展道路。外来游客会因村落产业单一、与游客期望值相差较远游客的行为仅以观光为主,无长时间停留从而在旅游过程进行消费,农家乐等业态经营不佳;第二点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落后,村中交通、给排水、环卫、通讯、消防等基础设施落后,使村民生活质量下降。缺乏公共空间、缺乏引导标识系统设施、缺乏旅游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没有配套旅游业服务设施旅游业发展条件,严重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第三点主要原因:政府没有政策上的支持与资金上的支持,也没有明确管理机制、主要问题没有得到重视与解决策略。柏社村产业没有名曲发展道路,无人投资,相当于村子是空壳。没有政府及多方组织协作只依靠现有村民力量是很难发展的。
采访村委的过程中村委提到柏社村村长因希望学习袁家村发展模式,曾经与袁家村前村长郭裕禄讨论发展。袁家村可以作为目前陕西传统村落转型发展最为成功的案例。当袁家村前村长郭裕禄游览柏社村后给出了三点意见,意见一柏社村有发展前途,地坑窑的面积大、数量多咱有绝对优势。意见二绿化面积大,生态型极强,全国来说北方村子具有这如此植被条件的村落极少。意见三在产业方面,由第三产业旅游业带动第二产业加工业养殖业等从而促进第一产业发展。使得产业全面发展。发展农家乐的时候需要注意特色性和优选性。
柏社村对地坑窑的价值体现程度不够、对于历史文化优势挖掘程度不够,对地坑窑的生土建筑价值性优势开发程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柏社村与其他传统村落产业同质化被放大,自身优势逐渐削弱。柏社村在发展以传统地坑窑为主要突出特色的旅游业时,需要更加注重体现传统地坑窑文化性、多样性,使对生土建筑在游客眼前直观体现,促使游客产生浓厚兴趣。以及村内传统古建、植物风貌等作为次要突出特色,避免柏社村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利用旅游业的产业优势,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逐渐实现产业转型。完善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建立缺乏公共空间、引导标识系统设施、建立公共空间、完善基础设施,既可以提高人居环境使本村村民生活质量有所提升,又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强服务设施以及旅游配套设施,为旅游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物质条件,打造第三产业产业链,塑造旅游业业态发展平台。有机更新和建立文化旅游产业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集中力量发展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减少空心化现象。村提高民对村落价值的认知,对地坑窑产生文化自信。
模式一村内自主经营模式,可培养村贤或者村干部学习第三产业经营模式,提高村民基本素质与自营能力。制定第三产业管理机制,培养村贤或者村干部学习第三产业经营模式引进更新第三产业管理理念。这样不仅提高了村民在自家门前自主创业业的积极性,还能激发返乡热潮有效解决空心化现象。模式二多方协作运营机制,旅行社或运营公司进行介入运营管理,政府负责监管收入资金分配,村民将自家闲置地坑窑给运营公司承包,结合公司运营可供村民选择的就业机会也增多。由政府、公司、村民多方协作运营,旅游业态在政府监管下宏观调控
废窑的数量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一味地保护而没有将废窑重新利用、空间活化、转变功能。无论是修缮后的废窑还是保护完好的窑院都可通过自营自改或外租承包的方式将废窑空间活化。活化空间结合产业发展,除农家乐外,结合新功能的融入例如民宿、文创等业态新型产业。活化空间与文化历史性空间功能融入,如活化生土建筑博物馆以及具有教育意义的习仲勋故居等将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建筑文化与观光、娱乐、教育相结合,空间功能多元化。对于地坑窑来讲既做到发展也做到保护,两者同步走。
柏社村于应着手于自身独特性进行发展挖掘地坑窑的价值性体现,提高村民乡土文化自信。对地坑窑有机更新、改善环境,削弱空心化保护与发展协同进行。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发展第三产业经营模式良性运营,为柏社村的明天共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