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得平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 402167)
“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理念、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乡村振兴战略、“城市病”等一系列政策的颁布以及新时代社会问题的出现,迫切需要我国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改善要素分布。体育特色小镇是“全民健身”与体育运动逐渐常态化、休闲化、全民化衍生出的一个新业态,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落实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脱贫攻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探索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路径及运营模式,对推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实现我国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从2014 年浙江省首次提出“特色小镇”并且成功运行,全国便掀起了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潮。2016 年7 月,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到2020 年,培育1000 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通知》发布之后,国家发展改革委结合全国实际和浙江经验,于2016 年10 月出台《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此后,第一批国家级127 个特色小镇名单正式出炉。针对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融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6 年12 月发布《关于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色小镇建设的通知》,提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丽特色小镇建设”。 2017 年7 月住建部出台《关于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彰显小镇特色,尊重小镇现有发展格局、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推崇外来文化。同月,住建部公布了国家级第二批276 个特色小镇名单。截至目前,已经认定的国家级特色小镇有403 个。在特色小镇强势推动下我国体育产业也借力而上提出了一系列助推政策,2014 年10 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提出要 “打造一批符合市场规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基地”,2016 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体育消费方式将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而从国家到地方正在建设中的各类特色小镇,也将成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落地的最好载体”。2016 年10 月28 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国家重大部署,以健身休闲重点项目和产业示范基地等为依托,大力发展户外运动,鼓励地方积极培育一批以健身休闲为特色的服务贸易示范区。同年,国家体育总局相继颁布了《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 年)》《水上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和《航空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17 年5 月9 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表明以国家体育总局牵头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工作正式启动,2017 年8 月10 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遴选的96 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示范性试点名单。
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一系列“大城市病”日益严重,小城镇的生活功能逐渐被释放并不断强化,担负起缓解大城市病的重要使命。体育特色小镇作为一个比建制镇还小的产业集聚区,是一个集生产、生活、居住等配套服务设施于一体的新型社区,建设体育特色小镇不仅能强化小镇所具有的生活功能,还可以缓解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压力,解决小城镇就业、资源闲置等社会问题,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推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数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人群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决定了其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种需求引起社会需求结构的新变化,意味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群需求市场将占重要的地位,同时为满足老年人体育需求而形成的体育市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老龄化的加剧使得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重视体育锻炼,而老年人已经远离体育场馆和健身房,唯有与休闲养老相结合的体育社区和体育特色小镇能满足老年人的健身需求。
城镇和乡村地区生态环境良好,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地方特色鲜明的产品资源,建设体育特色小镇能够使这些地区更好地同外部市场进行对接,更充分地实现当地资源的价值,有助于把城镇融入大市场,形成更加多元的产业经营主体,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同乡镇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释放农业生产效能,增加农民收入。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还可以改变过去资源要素过度向中心城市集中的态势,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从而实现更加平衡的发展。
农村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诞生的沃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很多农民外出打工或搬迁至城市,民族传统体育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有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濒临消失,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通过对我国目前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现状和规划状况分析,发现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小镇贪大求全、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被破坏,导致乡村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许多体育特色小镇缺少核心产业资源。除此之外,我国体育特色小镇还存在以下问题。(1)运动项目简单堆积,没有面向不同的消费人群做出细化;(2)对体育资源及价值深度挖掘力度不够,没有突出主线,未形成产业链;3)产品设计和研发没有与当地体育文化充分融合,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4)同质化现象严重,许多体育特色小镇千城一面,缺乏创新能力;(5)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缺乏跨界整合人才与资源互通共享的经营理念;(6)借体育特色小镇东风变相做房地产现象比较严重。
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与所在城市的整体功能定位息息相关,体育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必须纳入城市发展体系中,在承接好城市功能转移的同时,要做好与中心城市、新城区及周边城镇化发展的合理分工。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定位应注重以下方面。(1)产业定位。应以整合体育产业链为主,走“体育+”“+体育”的发展路径,打造体育竞赛表演、体育休闲项目等吸引点,大力推动体育用品的销售和供应,最终将体育与制造业、旅游业、传媒业文化业等有机结合,形成以体育产业为核心,以体育服务业为有效延伸的产业发展体系。(2)功能定位。体育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应注重产城乡一体化功能集聚区。(3)形态定位。体育特色小镇形态建设要注重特色风貌、特色风情、特色风尚、特色风格。(4)机制定位。要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城镇开发运营机制,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建设。(5)文化定位。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必须注重文化资源的培育与开发,深入挖掘体育文化资源并对其重新塑造,通过文化主线的选择和定位,确定整个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
根据各地区自然历史文化禀赋,发展具有民族特色、文化脉络、地域风貌的体育特色小镇,形成契合实际、独具特色的发展新模式。充分利用各民族在自然、历史、宗教、民俗、艺术以及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贵州黔东南苗族节日“龙船节”、壮族的“陀螺节”、侗族的“摔跤节”等塑造小镇文化凝聚力和文化特色,实现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
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遏制交通拥挤、资源紧张、垃圾“围城”、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文明病,走“生态城镇”之路,从国家层面开展体育特色小镇顶层设计,优化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格局,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之前要在保护自然中设计城镇,要考虑自然环境的生态承载力,各个城镇之间要注意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开发运营,不仅迫切需要资本投入,更需要顶层设计,需要理顺开发和建设理念,真正把基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发展构架落实到投融资之中,创新引领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我国体育特色小镇是一个多元化融合的体系,涉及面广,因此,体育特色小镇必须跨界融合,与其他产业共生发展,形成“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健康”“体育+养老”乃至“体育+N”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