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素文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467000)
《文心雕龙》是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的五十篇大体分别研究文艺创作中某一议题,相互间既独立又有关联,体大思精。《养气》篇是《文心雕龙》下篇创作论的第十七篇,论述保持旺盛的创作精神问题。刘勰认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平心静气、劳逸结合,才能精神饱满、思绪畅通。如若过分困神,将会折损创作活力。因此,作家养好气,对于创作出好的作品至关重要。那么,在文艺创作中养气有何必要,在繁杂的世间万物和思虑中该如何养成自然和畅的创作心境,我们可以从生理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双重甚至多重视角来研究刘勰的论述。
《文心雕龙·养气》篇本乎自然之道,认为创作主体的精力、修养、年龄等都会对创作时的思维产生影响,并提出要根据创作主体的情势涵养心性的观点。首先,刘勰认为创作时调整心理状态是非常必要的。顺应心性的自然谐和思理融合就可以情意流畅,如果钻研过度,则会违背自然心衰气竭。这是人性情的普遍规律,也就是文学创作时必然的心理规律。刘勰提出“养气”思想,是要顺应这一规律,随性而写,缘情而作。随后,刘勰还强调了“养气”,即调整作家创作心理的重要性。他认为生理年龄的不同特点体现在创作中也将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并从心理层面展开论证,这是一般人的资质,至于人的才分都是有限的,而智力的运用却是无限的,如果挖空心思过分追求,就会耗损内在的精气和外在的神思。
刘勰这种要求创作者在创作时要保持自然和畅心境的观点,和他的创作自然性主张密切相关。为了确保创作的成效,文思如泉涌,这样的心理要求是非常必要的。正如篇末的赞说:“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从心理学角度上看,良好的身心状态更容易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灵感,克服困难,取得成就;而不良甚至消极的状态容易让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无精打采,不利于文学创作。因此,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黄季刚说养气乃“求文思常利之术”,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刘永济也深中肯綮地说,刘勰的“修养心神乃为文之首术”。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南北朝时期我国尚未形成独立的心理学科,并没有相应的专业术语来表示情绪、情感等概念,论著中提到的“神”、“心”、“情”等词只是一类所指,在不同场合,根据不同的语境而稍有不同的意义。情感是态度中的一部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在创作中,情感主要体现在体验生活、提炼主题、塑造艺术形象、展现美学价值等方面。如果创作者准备充分,良好稳定的情绪状态能确保创作活动的持续进行。而心理学说的情绪,也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发生某种情绪的时候,往往伴随有一些能观察到的外部行为特征。较典型的情绪状态包括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其中,激情是一种短时间内发生的强烈的情绪状态;应激是人在受到某种外界刺激而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人处于激情和应激两种状态下,人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都会受到影响,往往不适宜从事智力创造活动。而心境是一种稳定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是面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同样的态度体验,因此具有弥漫性特点。积极乐观的心境可以增强信心,使人充满希望,从而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反过来,消极低沉的心境会使人缺乏信心,变得失望,人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效率也会降低。显然,只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才是适合进行文艺创作活动。刘勰所要求的自然和畅的心理状态,正是这种平常的、良好的、积极的情绪状态,不是指的情感。“务在节宣”,就是指调节某种心境,而“且或反常”、“烦而即舍”等,更是用来形容情绪状态,绝非针对情感。
既然必须有良好的心境才有利于文学创作的顺利进行,那么,获得并保持良好心境的方法是什么? 《养气》篇中说到,要“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意思是让心情放松,保养精气,来求得灵感的降临和思路的畅通。文艺创作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良好的创作心境能产生良好的创作效果,而达到这一境界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一定需要首先放松身心;因此“率志委和”是总的指导思想。“率”,是遵循的意思;“委”,是托付的意思,“率志委和”就是遵循顺应真实的身心,依托于心气的和畅。首先,在开始创作前,要调整不适合文学创作的情绪状态,理顺思绪,使其清爽和畅。其次,在创作过程中,“烦而即舍,勿使壅滞”,如果遇到心烦意乱的时候千万不要勉强,不仅思维枯竭,会使心境更加壅滞,影响整体创作活动。从创作论上来讲,“率志委和”是指一种身心舒畅、顺应自然规律的生存境界;而“钻砺过分”实为一种过分追求,用尽心思的违反生物自然属性的作法。在实践中确属如此。作文本就是要直抒胸臆、表情达意,如果为求得好文殚精竭虑,过度消耗体气,无异于用纸笔来自我伤害,这既有悖于养气之道,也不是正确的创作方法,更不会是每个创作者的本心和最终目标。著名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朱光潜就认为整个创作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美感经验的过程,他把观物看做是对美感的体验,把写作当做是对美感的回味。假如没有做到,说明需要创作者净化文思,回归意象世界,将心理状态调整到舒畅平和的最佳状态。这也是“率志委和”要表达的意思。心理学认为,人可以通过意志等手段调节自身状态,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方面。那么在文学创作活动中,意志一方面能够顺应创作者的心境,根据理智的要求来实现创作的形象思维活动;另一方面,它又能在创作者心理状态发生偏离的时候,能动地将其调节到合适创作的程度。《养气》篇中的“率志委和”正是对此种心理学原理的印证,它通过适应、调节和再适应、在调节,长效维持创作者自然畅达的心境,从而保证文学创作的顺利进行。
我们知道,文学创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所以刘勰认为,作者的创作活动也必须随之采取灵活的方法,思路通畅即提笔,思路受阻即搁笔休息。他提出的“率志委和”、“烦而即舍……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这些方法,正是在应对文学创作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状况。在现实创作中就是这样,思绪枯竭,如果硬着头皮去写,不仅黔驴技穷写不出来,反而使得创作者思维壅堵,内心压力增大,精力也透支了;如若暂时放下休息调整,精神得到休息,内心放松了,或许更能迎接创作灵感,培养文思,达到创作的一个飞跃。一旦人与自然相通,思意言交融,万途竟萌,便可“舒怀以命笔”了。因此,刘勰提出的“率志委和”是一种顺应自然、以退为进的哲学,它在创作实践中有利于发挥出作者最大的主动能动性。古今中外已有无数文学艺术创作者证明。由此看来,《文心雕龙》确实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客观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养气》篇中提出的“率志委和”有一个前提,平时要辛勤积累方可,这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这一点刘勰在和它关联较大的《神思》篇里说得非常真切。《神思》云:“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强调积累是前提,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离开这个前提,再如何放松身心、调养修整都是徒劳。由此看来,《文心雕龙》确为体系严密、论述系统之专著。
刘勰“养气”思想的提出距今已有约1500年的时间,在那个久远的年代尚没有形成完整的心理学理论,但是他所提出的顺应自然本性去创作,尊重个性差异,因势利导,不必为作文过分劳神苦思以致神疲气竭的创作原则,以及那些灵活多样的创作方法和生活哲学,至今依然给我们以启迪。这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不仅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更值得我们去潜心品味和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