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刘亚瑜
读梁衡先生的许多作品,常常会被其中一种诗的元素和诗的情致所感染和打动。它们常常是信手拈来,随文而至;由情而生,据理而出;运用自如,不露凿痕。
梁衡的以诗为文,归纳起来可基本总结为以下几种形式,即对前人诗词的引用;自创诗作嵌入文中;对名人佳句的套用;在文章结束时以诗、赋、铭、赞体压轴式结尾。
这是梁衡散文中最多见的一种手法,如同借船出海,借梯登高,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势发力,大大提升作者自己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这一用法,在梁衡写历史文化人物题材的散文中最为突出和鲜明。
《把栏杆拍遍》是梁衡最有影响的力作之一,在这篇文章中,对原词的选用,首先是建立在对辛弃疾生平传记的深入了解、研究,对辛弃疾词作深刻理解并做详尽梳理和全面掌握的基础上。他巧用匠心,精选辛词,采用了对辛弃疾人生几个大的阶段的叙述和引入词人不同时期的词作同时并行的写法,既使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与辛弃疾词作自述的处境和心境紧密呼应和映证,深切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空有抱负的人生矛盾与遗憾,又突显出辛弃疾词作的精美和精深。如文章首选了辛弃疾最有凛然之气和初始雄心壮志的著名代表作《破阵子》后,又接连精选了六首辛词,贯穿着词人几起几落中苦闷、失落、忧愤的人生境遇。而梁衡每每在引诗后,以同样有着诗词精粹和音韵美感的文字进行叙写、评述:“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公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巍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一身早就练就的憋不住、使不完的劲,它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梁衡这些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明快律动的短句,和着辛弃疾的词,亦诗亦文,交相呼应,共咏大风之歌。
而在写林则徐的《最后一个带罪的功臣》中,梁衡对林则徐诗词的引用又是另一种构思和角度。林则徐不是以杰出的诗词成就著称于世的诗人,他是朝廷重臣,是一个以不朽英名载誉史册的民族功臣,但他又是一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常以诗词文章明志抒怀的文化人。而同时,他更是一个以罪臣之身忍辱负重,始终行使着为国为民之职的忠良之臣。所以在文中,梁衡着重于铺呈丰厚、详尽、感人的史料,以对林则徐所处的恶劣环境感同身受、栩栩如生的描述做铺垫,再精心选用最能表达林则徐受难苦情和才学人格的诗作,为文章增色助力。例如,他集中选用了林则徐被贬新疆后,在严酷环境里熬度日月的《除夕抒怀》《中秋感怀》《金缕曲·春暮看花》三首诗作,并于每首诗后以一句话作注:他一个人这样过初夕;他一个人这样过中秋;他在季节交换中,咀嚼着春的寂寞。由是,作者构思选材的精巧独到和旁注的言简意深尽显其中。文学作品只有突出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事件,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这三首诗,正是记写在冰天雪地荒野大漠这样的典型环境里,年迈体衰的林则徐孤单凄苦地过春节、度中秋、盼春来这样的典型事件。即便不一一详解每首词作,我们已牢牢记住了这样一个特写镜头:一百多年前新疆边陲的风雪之夜,一位带罪的功臣,空怀治国安邦的壮志宏图,坐对孤灯寒月,熬度着春冬交替。他绵绵无尽的愁绪、遗恨,从诗的笔端流入人心,流入历史的浩瀚之海……
之后,作者又在诗意文字的镜头下展现林则徐在南疆荒野上率领民众测量土地,兴建水利,指导农技,打击豪强的不倦身影。他留给边疆百姓的善举和功业惠及百年,福祉长存。《最后一个带罪的功臣》,同样是以精粹的引诗和作者诗意的叙写,在历史高地上,为民族英雄林则徐再一次树碑立言。
梁衡写杰出女词人李清照的 《乱世中的美神》,是他又一篇引用高品质的原作,极大地提升了文章美感和意境的经典之作。李清照是一个生活在旧时代的有卓越才学的弱女子,但她又是一个有着大情怀和高品格的奇女子,所以她的词作就容纳了更为精彩丰富又纷繁复杂的内容和情愫。而梁衡在选用李清照的词作和对她跌宕人生记写时,更显现出独到的视角和阔大的视野。他以李清照人生几个大的阶段的转折结构全文,而在从一开始选用其词作时,就埋下了对女词人才华和人格进行立体塑造的伏笔。比如,在引用和赞赏李清照少女时代写的三首春心萌动、娇美无邪的美词之后,又紧接着介绍了她同时期写的另外一首借古抒怀纵论天下,尽显爱国豪气的诗;在引用李清照婚后和丈夫琴瑟和鸣的三首佳作后,又同时记写她那首风骨凛然、慷慨悲歌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作。作者通过以诗为证的列举,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诗才超凡脱俗的才女李清照,又让我们认识了这个胸怀和眼界都不让须眉的有着特立独行和非凡境界的女词人。
在叙写中年和晚年李清照的颠沛流离时,梁衡又引用了女词人落难后写的五首铭心刻骨之作和诸多古今名人的诗文,为《乱世中的女神》佐证和助阵。文章最后,梁衡把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确立了自己地位的名篇《声声慢》展示给读者。李清照的这首词作可以说是流传甚广,家喻户晓,但我们通过梁衡这一篇《乱世中的美神》,特别是依次了解了文章中引入的李清照人生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后,才更全面深刻地体悟到,这首词里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李清照的现实生活里是多少躲不开的千愁百结、万端头绪,那“寻寻觅觅”的彷徨和失落,又留给我们多少时代的回响和历史的思考……
以诗为文,在梁衡写现代题材的作品中,也同样有精彩生动的应用。他在《忽又重听走西口》中对新诗和民歌熟稔的引用和掌握就是例证。一首乡土味浓厚的新改编民歌,让他一听难忘——
叫一声妹妹哟你泪莫流,泪蛋蛋就是哥哥心上的油,真心心哥哥不想走,真魂魂绕在妹妹身左右。
叫一声妹妹哟,你不要哭,哭成个泪人人你叫哥哥咋上路?人常说树挪死来人挪活,又不是哥哥一人走西口。啊,亲亲!咱挣上那十斗八斗我就往回走。
叫一声妹妹你莫犯愁,愁煞了妹妹哥哥不好受。为你码好柴来为你换回油,枣树圪针为你插了一墙头。
啊,亲亲!到夜晚你关好大门放开狗……
叫一声妹妹哟,你泪莫流,挣上那十斗八斗我就往回走!
(《走西口》赵越)
这首接地气的黄土民歌,倏然间拨动了梁衡内心深处诗的琴弦,他不仅大为赞赏和推崇,更引发了思绪中接踵而来的相关的诗词联想。由这首质朴又直率的黄土情歌,他想起了诗人李季的名作《王贵与李香香》中的诗句:“摔碎了泥人再重和,再捏一个你来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有妹妹,妹妹身上有哥哥……”举出山西河曲民歌盛传的唱词:“蜜蜂蜂飞在窗棂棂上,想亲亲想在心坎坎上”;想起了在西藏偶遇的男女打夯时对唱的热情奔放的歌舞场景……他总结道:“爱情实在是属于土地,属于劳动,真正的爱,质朴的爱,最属于那些土里生土里长的山民。”
他的思路同时还又穿越到古今诗词中那些既通俗易懂又立意新奇的经典之作中。列举出李清照的《醉花阴》、冯梦龙等搜集的民间俚语情歌、刘禹锡的《竹枝词》、李后主的《菩萨蛮》,文章结尾,又再引《走西口》的姊妹篇《背河》。在短短一段文字中,梁衡就引用了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五首古今诗词。这些精选的有代表性的诗作,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冲击波,使读者在品味和感受这些诗词自然真实的美时,也对作者要表达的“艺术贵朴,人心思真”的题旨有了深刻的共鸣和认同。大道无形,真情无文,来自土地和人心的歌唱,就是如此炽热和纯粹,天长地久。读毕梁衡的《忽又重听走西口》,我们似乎是穿行过一条长长的由情诗、情歌连接起来的文学长廊,在那独有的连绵诗意中,获得精神的浸润与滋养。
把自创的诗嵌入作品,是梁衡以诗为文的又一种写作手法。在他的许多作品中,这种行文中言未尽,情难抑,唯能以诗抒怀的诗作多有所见。这种在文中嵌入的诗有两种,一种是作者根据情节需要顺手而为,还有一种是作者代文中人物捉笔而写的代言式诗,他们在文中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他的《假如毛泽东去骑马》一文中就有精彩的例证。
《假如毛泽东去骑马》是梁衡作品中唯一的以完全虚构的浪漫手法创作的一篇奇文。文章依据毛泽东多次说过的一句话“我要骑马走江河”作为主线结构全文。文章以假设的情景,铺呈叙写翔实的素材;以真诚真实的感情客观地呈现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性格特色;以理性的分析和善意的想象对一段遗憾的历史进行复盘、纠偏和深刻反思。这样一篇构思和风格的文章,其本身的基调和气质,就是一种浪漫的推想和诗意的表述。文中假设毛泽东骑马走黄河时,亲历了沿岸农业落后,发展缓慢,农民仍未摆脱穷与苦的现实,联想到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当年为援助革命而倾其所有的奉献,深感与他心中对农民的强烈感情形成巨大落差。百感交集之时,面对黄河,作者捉笔代伟人题下第一首诗:“九曲黄河第一湾,长河落日此处圆。从来豪气看西北,涛声依旧五千年。”
这种嵌入式诗,在梁衡不同题材的文章中都有范例。有的是状物喻理,为独特的景物立照留名。如写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戈壁深处夫妻树》中为老榆树的题诗:“风打沙埋流云过,独向长天不问年。闲看天边蘑菇云,静听落叶打脚面。”有的就是一幅纯美而活灵活现的写真画。如《春到黄河边》对河滩上那仰天长鸣、欢腾奋蹄的河边马的描绘和呈现:“俯饮千里水,仰嘶万里云。鬃红风吹火,踢轻翻细尘。”梁衡曾提出“文章为美而写,为思想而写”,作为比文章更精粹、更具审美功能的诗歌,能把美的形象、美的感受,更鲜明地传递给读者,无疑就是好诗。
在梁衡的散文作品中,还常有另一种对古典诗词的引用手法——化用。这种随着文章的表述,看似随意和自然的套改诗句,对作者古典诗词的储备量、熟悉度以及灵活掌握更见功力。文章中化用古人诗句,实是运用暗典的一种手法。梁衡曾在他的创作谈中说:“有时这典故不必挑明,作者与读者心照不宣,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效果。同时也考验作者与读者的阅读量和聪明度,是赏读文章在高一层次的乐趣。”他在自己的许多作品中,也让读者多体验到了这种乐趣。比如在写居里夫人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写到居里夫人一生执着地投入研究工作,但她始终没有被这荣誉所累。梁衡无限感慨地写道:“上帝给她的美貌都不为所累,尘世给她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这里就是化用了北宋词人柳永的“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大有大无周恩来》中在写到总理临终前不留一句话,只留下一叠白纸时,作者又化用惠能禅师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就无我,我夫何言哉?”把总理一生“大有大无”的人格特色和魅力,融进了更加深刻的哲理阐述。
梁衡的这种化用诗在他的散文中不胜枚举:如化用唐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为“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百年震柳》);化用宋徐庭筠写竹句“未及出土先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为“未曾出土先有韧,长到一尺成钢丝”(《戈壁深处夫妻树》);借唐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似春闺梦里人”,感叹“二十年前边区月,仍照当时放羊人”(《假如毛泽东去骑马》);长城古寺,巧遇护树的志愿者,遂仿马致远的《天净沙》词为“长城古寺戍楼,蓝天绿野羊牛,栽树种瓜种豆,红柳树下,有缘人来聚首”(《万里长城一红柳》)……
以上我们从梁衡著作中仅摘取了部分化用诗举例,它们在文中的引用,如同随意点染之笔,却取得“青山着意化为桥”的灵动、通达的效果。
梁衡的散文作品中,除有诗歌的引入式、嵌入式、套用式的多种用法外,还常自写一首诗或一段铭文作为文章结尾,我们不妨把它叫“压轴式”。这些诗和铭文都以高度的概括、充沛的情感、凝练精美的文字一气呵成,如同空谷绝响,余音绕梁,留给读者久久的回味与思索。如《梁思成落户大同》的结尾,铭文是“大同之城,世界大同。哲人之爱,无复西东。古城巍巍,朔风阵阵,先生安矣,在天之魂”。当我们读了文章中梁思成为保护北京古城墙,一次次上书,九死而不悔的感人肺腑的记述后,就能深切感受到这其中对梁思成由衷的敬慕和无尽的感慨。
《华表之木老银杏》中的老银杏树,是梁衡记写的古树系列里年代最久远、故事和传说最丰富、最能代表树文化中的历史记忆和里程碑意义的一棵古树。梁衡在详尽、生动地讲述了那些发生在老树上的动人心魄的故事后,不禁以铭文赞曰:“大哉银杏,华表之木。雄枝接天,盘根通古。叶灿如金,果垂银珠。天眼常开,俯察万物。善恶有报,以身直书。民族图腾,国之谤木。”这首赞颂老银杏树的铭文堪称经典之作,它在一段简短的诗文里,以精美绝伦的描绘状物,以大气磅礴的气势记事,以炽热的情感抒怀,又以深刻的哲思喻理,将形、事、情、理的创作要素,完美地融汇一体,特别是对老银杏树“民族图腾,国之谤木”这一立意和题旨的升华,更使之站在了一个文学和历史的高地上。
这种或凝练厚重、脍炙人口,或庄重古朴、意蕴深长的铭文、诗作,在梁衡的《百年震柳》《戈壁深处夫妻树》《读韩愈》等作品中都能读到。它们犹如一幅精美织品上的锦上之花,又如一首动人心弦乐曲中的“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空谷回音……
本文对梁衡作品中以诗为文的诗歌形式做了以上列举和浅析,但这仅是对他部分作品的涉猎,他的著作中还储存有更大更深的矿藏。而纵观他写到的人物,无论是辛弃疾、林则徐、韩愈这样的历史文化人物,还是现代史上的彭德怀、周恩来、张闻天这样的政治伟人,他们都是名留千古的民族英雄。这些从中国历史不同时期和年代走来的仁人志士、文化贤达,带着他们共有的人格光芒和各自才华的异彩,在梁衡的笔端不期而遇,为我们讲述了一幕幕难忘的岁月风云和永不能丢弃的精神追寻……他们以傲然的风骨、深邃的思想和诗意绵长的情怀,唱响了回荡于历史天空的大风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