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
摘 要:21世纪,我国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图书馆的优势正在逐步弱化,未来公共图书馆必须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阅读需求,并提供知识增值及阅读体验等全方位服务。然而,当前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加以完善。文章探究了“互联网+”时代如何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内容,并提出了具体的创新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带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6-0038-03
“互联网+”背景下,图书信息传递已经由传统的纸质书籍传递转换为互联网平台上的信息交流,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场所也由实体图书馆迁移到虚拟空间中,图书馆服务不再是简单的文献及搜索服务,而是向提供多元化的知识服务转变,图书馆也不再是读者打发业余时间的休闲场所,而是担负起了一种查找、获取信息资源的职能。
互联网时代,作为丰富和活跃人们文化生活的精神载体,公共图书馆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阅读需求,为读者提供信息增值及阅读体验等多重服务,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提质换挡,才不会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因查询速度缓慢、基础设施老旧、信息滞后而被淘汰。
1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
1.1 资源损耗,传统图书馆服务发展受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有限资源与无限资源的争夺成为新一轮的市场竞争聚焦点,企业的生产要求与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逐步增强,读者减少了纸质图书的阅读量,更加倾向于从互联网等大数据渠道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自1950年以来,经过多次工业变革和技术革新,全球纸张消耗量增加了6倍多,造纸业耗费了世界采伐木材的1/5,目前这一数字还在持续扩大中,这意味着在资源浪费与人们环保意识相冲突的情况下,一个合理有效的解决方式必将应运而生。
1.2 时间浪费,资源获取途径狭窄
根据我国各地图书馆的实际运行状况,我国部分公共图书馆,尤其是边远乡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和阅读方式及内容还比较单一,仍停留在收集各个行业的出版物,提供文献外借、阅览、參考咨询、文献检索等服务中,这些服务都需要利用图书馆馆藏文献才能完成,读者也要亲自前往图书馆办理借阅证才能获取所需的文献和服务。长此以往,当读者不得不浪费更多的有效时间和精力寻找所需资源时,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效果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大数据时代,在统筹全球信息资源更加快速、便捷的背景下,图书馆的线上应用迟迟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进程,年轻一代的读者希望回归书籍、通过互联网等电子平台阅读图书馆书籍的期望得不到回应,狭窄的资源获取渠道势必造成文献资源获取的恶性循环,这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对公共图书馆的事业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1.3 人才匮乏,公共图书馆业务能力出现短板
“互联网+”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服务以及管理工作都需要由图书馆员完成,这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综合素养,还应具有信息操作能力。但是,当前公共图书馆人才匮乏,尤其是缺乏全面型与专业型人才,图书馆学成为高等院校的冷门专业,部分地区图书馆门可罗雀,诸多制约因素为图书管理工作带来了众多的挑战,图书馆在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受到双重挤压的情况下举步维艰。
1.4 安全性低,电子资源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互联网因素虽然会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但在“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资源一旦上传到网络平台,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出现资源丢失或盗窃现象,图书馆资源的安全性令人担忧。
2 “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策略
2.1 完善搜索功能
基于现有的搜索引擎、搜索方式和资源获取途径,人们更加重视信息服务的快捷搜索功能,即通过信息技术高效获取图书资源,节约有效时间、提高阅读效率成为人们搜索数据和资源的首要判断标准。
针对上述制约状况和读者要求,“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应进行服务创新,馆员应当根据读者的阅读环境、阅读需求等相关情况进行专业化的知识创新与服务应用,有效地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帮助读者查找信息、获取资源中去,分析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式,节约读者在搜索环节需要耗费的时间。
另外,馆员也必须改变自身传统、落后的工作观念,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大胆创新原有的工作手段,让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条件能够将传统的信息资源收集和知识获取与“互联网+”同步,并结合读者的需求进行业务创新,改变传统的信息检索与书名检索方式,不再仅仅结合读者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背景等,而是根据知识的不同属性,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相似的阅读书籍或有相似教育背景的书刊内容。
2.2 创新服务内容
“互联网+”背景下,为了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阅读需求及信息获取方式,公共图书馆应结合用户的上网习惯及阅读喜好,有针对性地构建读者特色数据库,应用“互联网+”技术及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深入挖掘读者的需求,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了解读者的书籍借阅情况及出版量、搜索量等,把读者感兴趣的书籍推送给他们,既便于读者获取信息,也能够有针对性地提供推广服务。
2.3 网络与实体相结合
实体图书馆因受到网络图书馆的影响而难以体现其优势,但却可以与网络资源进行有效融合。例如,实体图书馆可以成为网络图书阅读的线下体验馆,通过营造安静舒适的阅读氛围,使线下体验成为读者放松心情、升华灵魂的阅读场所,并应用“互联网+”数据优化图书馆布局及图书摆放情况,分析线上图书馆读者的阅读习惯,为读者设计多元的图书服务内容。线上图书馆和线下图书馆都可以应用读者的移动终端信息进行资源共享和分析,结合时代的多元化发展潮流构建图书社交平台,举办图书分享会或线下读书会等,既有助于增强读者的黏性,又能够帮助读者解决实际问题,构建更加多元的社交资源共享平台。
2.4 提高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图书馆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公共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也会影响读者对公共图书馆的看法。因此,公共图书馆在服务创新中应加强对图书馆员专业技能的培养,提升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由于“互联网+”战略是近年来才萌芽的新生事物,因此,公共图书馆应注重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加强对在职图书馆员的培训,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开展图书馆业务知识培训。图书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学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含义也会越来越丰富,公共图书馆要想取得创新和变革,就必须要求其管理人员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在思维方式上快速与知识经济接轨。二是开展业务技能学习。“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创新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息息相关,而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公共图书馆需要不定期地组织和开展计算机等技术的学习,让馆员及时掌握最新的互联网应用技术,并将其快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3 “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实践
3.1 提供个性化服务模式
21世纪的图书馆不仅要提供传统的数字图书馆服务,还应有效整合移动服务、“互联网+”服务等,并作为多元化服务的综合载体,有效契合科学技术发展及社会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目前,我国已经有部分图书馆通过应用机器人、现代信息技术、射频技术等高新技术升级图书馆服务技能,将传统图书馆服务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深圳图书馆应用“互联网+”技术构建读者个性化数据庫,结合读者的借阅习惯制定会员制度,开展信息交流与共享,既能缩短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又能方便读者之间开展图书借阅和评价反馈活动。
3.2 提高文献的处理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资源不能仅局限于书刊资源,也应包括视频和课件、资料与照片、数据日志等多种资源。为了满足不同行业读者的需求,图书馆应有效发挥平台优势,收集各类资源,加强数据信息的定位和关联性,实现图书馆资源库的有效统一和管理,加强云计算与图书资源的有效融合,实现读者的快捷访问与无缝链接。同时,图书馆应对海量文献资源进行有效加工和处理,构建智能化图书资源数据库,减少“信息孤岛”现象,确保读者能够通过信息检索便捷获取相关信息。
3.3 开展全天候街道自助式图书馆服务
“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可以在位置较偏远的乡镇和基层或阅读需求量大、知识储备不足的地区安装全天候街道自助式图书馆,为读者提供贴心的图书馆服务。
全天候街道自助式图书馆融合了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优点,同时淘汰了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不足,具有用地面积小、快捷便利、无需专业型人才进行持续管理、移动性强的特点,可以有效覆盖公共图书馆无法触及的区域,拓展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针对全天候街道自助式图书馆的特殊性,图书馆员应亲身为读者示范自助式图书馆的操作程序,使读者明白其流程并实现自助使用。同时,图书馆员还应对全天候街道自助式图书馆附近的住户进行调查走访,了解周围居民的阅读习惯,保证全天候街道自助式图书馆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打通公共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提高全天候街道自助式图书馆的服务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高爱,王庆涛.“互联网+”形势下公共图书馆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企业,2017(11):27-28.
[2] 向宏华.“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4):5-10.
[3] 杨艳萍.“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服务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J].河南农业,2016(16):48-49.
[4] 赵一洁,李英,马艺峰,等.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微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2016(5):133-137.
[5] 黄传慧.互联网+图书馆情景化用户偏好的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2016(4):78-81,84.
(编校:崔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