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园”建设背景下浙江全域旅游竞争力评价及融合发展研究

2019-07-10 15:14徐春红丁镭
商业经济 2019年6期
关键词:全域旅游融合发展

徐春红 丁镭

[摘 要] “大花园”建设是浙江全域旅游未来五年发展目标,是现代化浙江的普遍形态。全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有助于清晰认识浙江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不足、有效地高质量建设全域旅游产业。通过以浙江省11地市2017年全域旅游产业数据为基础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信息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11地市全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浙江省域全域旅游产业资源竞争力>支撑竞争力>业绩竞争力,11地市全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差距逐渐缩小,但优劣势明显。未来,需充分调动省域11地市联动作用,将全域旅游建设与乡村振兴、大花园建设以及城乡协同发展相结合,加强基础建设及监管机制,实现浙江省“美丽大花园”建设目标。

[关键词] 全域旅游;竞争力评价;融合发展;大花园建设

[中图分类号] F59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6-0077-04

一、引言

2018年1月,在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省长袁家军指出:未来五年,浙江省将全面开展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行动计划,打造现代化先行区。而“大花园”是现代化浙江的普遍形态,要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目标进行建设[1]。

全域旅游在国外学术理论积累较少,主要体现在采用全域旅游的概念进行全域化产业建设和开发。如法国表现为乡村、都市旅游一体化发展[2];西班牙围绕“阳光与海滩”旅游资源进行全域性开发和建设[3-4];美国拉斯维加斯和瑞士等国家和地区通过发挥区域性旅游资源优势、构建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生态环境及体制机制建设来发展世界闻名的全域旅游胜地。国内全域旅游概念最早在四川、湖北、北京等地旅游规划中被提及;刘锋提出“城市即旅游”观念[5];厉新建提出全域旅游“四新”观和“全八”理念[6];2016年国家旅游局正式定义全域旅游[7];唐烨[8]、金仁重[9]则分别从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旅游解读以及全域旅游示范区CIS战略视角来探究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通过以浙江省11地市2017年全域旅游产业数据为基础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信息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11地市全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进行测度,并根据浙江省“大花园”建设目标以及11地市全域旅游发展现状,提出省域全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一)数据与指标

1.数据来源。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8)》、11地市2018年统计年鉴,部分数据参考2018年浙江省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各城市旅游局、环保局等官方网站统计报告。

2.指标选择。结合徐春红(2013)“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10]以及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申报主要考核指标》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根据评价指标选取代表性、全面性及可获得性原则,从业绩、资源和支撑三个竞争力层面构建“全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采用信息熵权法进行指标赋权。信息熵权法是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其对数据公布来源、样本含量、指标数量没有严格限制,计算简单易行,不仅适合小样本数据,也适用于多评价对象、多指标大样本数据。

三、结果与分析

(一)产业资源禀赋优良,支撑要素水平较高,但业绩水平相对落后但优劣势明显

一级指标评分值中,资源水平(0.451)>支撑水平(0.391)>业绩水平(0.323),浙江省全域旅游产业资源基础良好,经济环境及交通信息总体水平较高,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条件,但业绩水平并不理想,各地市业绩水平不均,境内外游客招徕和停留消费能力较弱,整体品牌知名度及推广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加强全域范围合作与推广,提升省域旅游产业品牌塑造力和宣传效果,发挥11地市联动作用。

二级指标业绩水平评分值中,国内旅游人数(0.417)>旅游业总收入占GDP比重(0.316)>国内旅游收入(0.299)>入境旅游人数(0.271)>旅游外汇收入(0.210)。由此可见,浙江省域旅游者以国内游客为主,入境游客优势不明显,旅游产业国际知名度不高;部分地市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以及贸易领域的生产总值较高,所以旅游总收入占比优势并不突出,具体反映在该指标评分值排序上,舟山、丽水、湖州位列前三,而宁波、绍兴、温州则位列后三位;前者在生产制造业等方面基础较薄弱,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是提升区域总体产值水平的重心。而对于浙江省域而言,应积极发挥各地市资源优势,有效推动区域资源大整合大联动,提升整体品牌力;积极挖掘旅游资源特性,将传统观光游拓展为休闲体验度假游,延长旅游者逗留天数,提高旅游产业收入。

二级指标资源水平评价值中,资源禀赋(0.487)>接待能力(0.309)>人力资源(0.194),且资源禀赋优势远远高于后两者。浙江省除拥有一定丰度的景区、文保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传统资源外,近年来在特色小镇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及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乡镇等乡村振兴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所培育建设的创新文旅资源也得到较好振兴和发展。而提升全民休闲品质生活的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度假区开发和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充分诠释了浙江“大花园”建设目标和初衷。但产业接待能力和人力资源却不佳,尤其是人力资源;文旅行业人才的缺失,与从业人员整体收入水平较低以及人力资源高流失率密切相关。

二级指标支撑水平评价值中,生态环境(0.404)>经济环境(0.382)>信息交通(0.358)。近年来浙江大规模开展全域性生态环境整治:努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深化“五水共治”工程,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增强區域生态承载能力,落实“两山”理念和政策,并取得显著成效。

其次为经济环境和信息交通,两者差距相对较小。良好的省域经济环境对于推动全域旅游产业开发和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经济支持和保障,为带动全社会资本投入提供有利条件;而信息交通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关键,浙江省近年来在交通设施建设、智慧城市、智慧旅游建设方面均有显著业绩,除舟山是群岛外,其他十个地市均开通高铁,沪杭专线、宁杭专线、杭甬专线、沪昆高铁、杭黄高铁、甬台温、沪甬跨海、金温、商合杭、杭长、金千、金丽温等高铁线将域内各城市南北东西贯通起来,并向域外多元扩展,使得域外旅游交通可进入性和域内交通通达性均达到较高水平,大大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有效提升全域旅游水平。

(二)11地市竞争力划分为四大梯队,差距逐渐缩小,但优劣势明显

计算获得浙江省域11地市全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值(2017),如表2所示:

1.第一梯队C杭州=0.690>0.6,杭州

除生态环境指标低于丽水外,其余指标均处于首位,尤其是接待能力、人力资源、经济环境指标优势明显。杭州西湖景区早在2002年就率先实行免门票政策,将景区变成城市居民和游客的大花园;同时,智慧旅游、一站式公共服务设施和免费共享单车、旅游专线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也日益完善成熟。随着杭州市近年来在乡村旅游、厕所革命、民宿经济、国际大型会议等领域取得的成绩,以及杭黄高铁开通所带来的涵盖7个5A级景区的“名城、名湖、名江、名山”国际旅游景观长廊,和涵盖“三江两岸”的钱塘江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等大规模创新型文旅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将杭州由“西湖时代”蝶变为“钱塘江时代”。杭州市应积极发挥城市特色和优势,将全城旅游开拓为域内外联动式大旅游模式,将城市文化魅力、丰富旅游资源、多元城市功能更加灵动而强劲地展示出来,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全域旅游城市”典范。

2.第二梯队0.5

除生态环境指标位列第10、信息交通位列第3,其余二级指标均为第2。宁波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发展速度和水平以及发展潜力,都不容小觑。宁波素以“东方大港、时尚商埠”城市形象闻名,其中心區域城市化、国际化、商业化形象突显的同时,周边地区同样具备发展乡村、海滨、山林、宗教、古镇等多元文化旅游产业的禀赋。宁波是全国率先实践乡村旅游全域化创新模式的地市,除山水资源突显外,全域性良好的经济环境、先进科技开发理念、智慧城市建设、创新意识和优良的民间投资环境,促进了宁波全域化城乡文旅融合;但仍须在生态环境保护、人力资源建设、高素质人才引进、国内外游客招徕、城市品牌营销以及如何打破非枢纽性交通城市局限性方面深入思考和探讨。

3.第三梯队0.4

梯队内竞争力差距,除温州略领先外,其他四个城市水平相差无几。与笔者所研究的2011年浙江省11地市“旅游产业竞争力”排名相比[10],最明显差别是2011年旅游产业竞争力排名第9位的湖州和第11位的丽水在2017年全域旅游竞争力排名中分别上升至第5位和第6位,排除指标体系中有部分指标遴选的差异性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两个地市的全域旅游发展业绩突飞猛进。

温州竞争力排名第3。温州市信息交通指标较高,但生态环境和业绩水平不够理想,其中“旅游总收入在GDP的占比”评分值较低,其传统产业结构以粗放型生产加工和制造业为主,直接影响这两个二级指标的数据竞争力。温州旅游资源“山、水、海”兼备,全域旅游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主体,深挖人文民俗底蕴、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积极探索蔬果采摘、工业旅游、老年养生、中医药文化等“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道路,念好全域休闲“山海经”。

金华竞争力排名第4,其指标劣势为接待能力和人力资源。在全域旅游建设中,金东区“旅游+”发展模式推进集群化发展;兰溪以古城开发和历史文脉深度挖掘为重点全面推进全域旅游;义乌打造中国国际商务旅游集聚地;武义开发温泉小镇型全域化生态景区。针对劣势指标,金华市文旅行政单位应积极思考如何在行业产业基础设施投入以及从业人员储备和培养方面谋求突破和提升。

湖州竞争力排名第5,其相对劣势指标为人力资源和信息交通。湖州全域旅游紧紧抓住安吉竹乡、南苕水乡、荻港鱼庄、南浔古镇等旅游资源,深挖资源文化脉络,打造全域绿色生态家园,积极探索“旅游+”,激发产业新动能,形成“旅游+丝绸”、“旅游+珍珠”、“旅游+竹”、“旅游+茶”、“旅游+乐园”等系列创新业态,提升旅游产业品质,实现“生态+特色+创新”全域旅游模式。湖州应积极借力于上海、杭州大都市,做足“人才引进和培育”文章,加快市内交通网络以及与杭州、嘉兴、苏州、无锡等城市铁路、公路交通客运互动,借助湖州至杭州西至杭黄铁路线,以及宁杭高铁至宜兴、南京等城市的交通网络,拓展城市交通脉络,形成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客流大联动。

丽水竞争力排名第6,其劣势指标为人力资源和信息交通。丽水近年来全域旅游发展表现强劲,积极探索“三美融合、主客共享”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充分利用拥有80%森林覆盖率的生态资源,开展“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城市”多种业态互补和创新的产业叠加,将农副产品、民宿产业、地域特产和红色文化、畲族文化、侨乡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以及历史文化村落资源进行深度挖掘、联动开发、品牌宣传和地域文化打造;将享有“养生福地”和“长寿之乡”美誉的美丽山水打造成全域“诗画山水”之都。

台州竞争力排名第7,其劣势指标为人力资源和接待能力。台州拥有1800余年历史,具有独特的“山、海、经、城、硐”旅游资源,八山半水半分田,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尤其以佛教天台宗、道教南宗、活佛济公、唐诗之路、和合文化、“徐霞客游记”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著称。2012年天台县全县域旅游发展模式框定,大力开展全县域旅游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率先实现旅游公共服务要素“八大全覆盖”,成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模板。除天台县外,仙居县也成为首批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台州市须打好“人才牌”和“企业牌”,引进和培育高素质人才,鼓励创办经营精品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系列接待设施和项目,因地制宜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全民参与建设全域旅游大产业。

4.第四梯队0.2

绍兴竞争力排名第8。其在全域旅游建设中,迈出传统“水乡+古镇+石桥”,以及“文人墨客”等传统文化产品模式,将柯桥区打造成时尚酷玩小镇,新昌重点打造“陆路”和“水路”唐诗文化之路,并将果树采摘、康养、农旅、休闲等元素整合,形成全县域旅游休闲之地。但绍兴全域旅游建设步伐迈得仍不够大,须积极打破传统理念、开拓思路,从全域视角建设休闲式“水乡花园”。

衢州竞争力排名第9。衢州素有“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美誉,以建设浙江大花园为契机,对山水资源和文化脉络进行重构再造,将龙游古镇打造成“国学文化+紫檀文化+生态游憩+养生度假”于一体的红木文化小镇;并借力衢州古城主核产品,推进文创文旅小镇建设、江山世遗品牌、龙游文化、开化生态、常山慢生活等品牌,由点到片,构建全域旅游发展蓝图;针对劣势指标人力资源、经济环境、信息交通和业绩水平,政府层面须大力支持并改善。

嘉兴竞争力排名第10。乌镇是最早实现全镇景区化成功典范,为嘉兴全域旅游发展树立榜样。嘉兴近年来将乌镇开发为“互联网+养老养生旅游”综合类产品,并以“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红色之旅系列以红色景点为纽带串起嘉兴全域旅游的亮点品牌;乡村之旅,则重点打造梁家墩、建林村、潘家浜村等精品乡村典范,主推“田园休闲+禅意养生”品牌,形成全域式“景点+乡村休闲+文化”旅游产品。但因其产业结构、城市定位等原因,人力资源、接待能力和业绩水平并不理想,尤其是生态环境建设,须重视空气质量和污水处理问题。

舟山竞争力排名第11,舟山市自2016年开展全域旅游建设以来,整合海岛、山、湾、城、村以及佛教、人文、风情等特色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新型业态,促进海岛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和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也避免不了资源特性局限性,故在资源禀赋指标上竞争力略低,同时受到地域经济基础影响,在人力资源、接待能力以及信息交通方面均处于劣势。舟山应加快推进国际化海岛海洋旅游产品开发和建设,丰富海岛度假产品,打造海岛精品主题酒店及民宿集聚区,开发特色餐饮美食,推广“景区+娱乐”模式,促进海岛“夜光经济”,提升业绩水平。

浙江省域11地市全域旅游竞争力差距在逐步缩小,尤其是“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和“信息交通”等指标,说明11地市均积极响应习主席所倡导的“两山”理念,紧抓“生态环境”和“智慧旅游”两大重点,推进“诗画山水”全域旅游产业发展,践行浙江省委在“十三五”规划中所提出的“把浙江旅游业打造成為支撑全省未来发展的万亿重点产业,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培育多层级全域旅游目的地”。

四、对策和建议

浙江省全域旅游自2016年以来,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成为推动浙江国民经济发展新动能、乡村振兴催化剂,在后续发展和建设中须注意以下环节:

从省域视角考虑,充分利用优势地市的核心带动和辐射功能,以杭州为龙头,构建浙东、浙西、浙中旅游版块,推进浙东海岛海洋海滨旅游业和浙西山区生态休养绿色旅游业,构建杭、甬、金、温四大都市圈,形成旅游资源与客源的积极共享和互动;加强11地市区域间合作,深挖城市历史渊源和文脉底蕴,形成旅游资源共享互惠,构建泛区域性旅游产业带:湖州、嘉兴合力打造“浙北精品旅游带”,利用良好的交通条件,与无锡、皖南形成跨省域版块,对接上海客源地;杭、嘉、绍、甬共同开发“大运河文化带”精品线路,充分发挥大运河各段所在城市特色美景和异域风土人情;将甬台温宗教文化资源联结起来,构建“佛道名山旅游带”;将浙东甬台温舟四地市海岸线连成一片,构建“海湾海岛旅游带”;充分利用杭黄高铁优势,积极打造“路上”和“水上”唐诗之路;构建杭州、金华“浙中影视文化旅游带”以及贯穿衢州和丽水的“浙西南生态带”,形成省域文化特色旅游大联动。

将全域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大花园建设目标以及城乡协同发展相结合,最终目标是实现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高品质提升有机结合;以提升本土居民休闲生活品质为前提,以打造人民群众满意幸福产业为目标;调动全社会力量,鼓励、扶持地方旅游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共同建设繁荣局面;鼓励社会闲散资本投入,积极探索PPP投资融资模式,带动全域美丽产业建设和互惠共享,提升人民整体经济生活水平。

加强全域旅游产业基础条件建设,提升大环境支撑指标竞争力,注重行业高素质人才培养、引进和管理工作,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及薪酬水平;政府加强对旅游类重点院校、研究机构和单位以及旅游职业教育的支持、投入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管,做好旅游产业人力资源储备数量和质量保证;加强交通和信息产业建设,将智慧城市、智慧旅游建设尽快普及到各地市,形成全覆盖的信息化、智慧化产业体系;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尤其是制造业发达地市,严格监控城市空气、污水、垃圾三大环境指标,加强生态环境改造治理,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水平。

积极鼓励旅游产业多元创新模式探索,重视“旅游+”功能,提高建设效率;加强监督管理机制,加快市场综合监管体制创新,降低无效低效开发运营,提升全域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效益性和社会性;推进厕所革命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智慧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应用,构建和完善旅游安全服务和保障体系,真正实现浙江省“美丽大花园”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摘要[N].浙江日报,2018-1-26(03).

[2]Kenneth F.Backman, Sheila J. Joanne Malinovsky. An Assessment of Service Quality in a Nature-Based Tourism Setting[J].Journal of Quality Assurance in Hospitality & Tourism,2002(2),9-29.

[3]Olquta Ludmila Benescu.'The Safety of Tourist'--Required Community Standard[J].EIRP Proceedings, 2010(6)11-17.

[4]刘锋.“十二五”旅游规划应关注十个“化”[N].中国旅游报,2010-12-03(11).

[5]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28(3):130-134.

[6]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EB/OL].http: // www. cnta. gov.cn / ztwz / zghy / hydt / 201602 / t20160208 _ 760166.shtml,2016-02-08.

[7]唐烨.全域旅游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207-212.

[8]金仁重.基于CIS战略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58-163.

[9]徐春红.基于信息熵权TOPSIS法的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以浙江省11地市为例[J].商业时代,2013(31):128-130.

[责任编辑:赵磊]

猜你喜欢
全域旅游融合发展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嘉峪关市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探索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基于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的旅游专业群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