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调查报告

2019-07-10 01:58兰虹于玲玲
学理论·下 2019年5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兰虹 于玲玲

摘 要:为充分发挥黑龙江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并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龙江人的文化自信,以黑龙江省的四所本科院校为调查样本进行“黑龙江文化资源在本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情况调查”,揭示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接触黑龙江文化的主要渠道,学生的文化认同度较高,但认知不多、文化自信程度不高等现象。对此,必须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顶层建设、创新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及教育的文化功能。

关键词:黑龙江文化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5-016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所谓“强起来”,既要有雄厚的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还要有影响广泛的文化软实力。世界文明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文化的崛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资源有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黑龙江文化资源是本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将黑龙江文化资源与本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弘扬和创新黑龙江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升龙江人的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兴省。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黑龙江文化资源在本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情况以及黑龙江本土高校大学生对黑龙江文化资源的认同状况。

本次调查利用微信平台发放了62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20份,有效问卷率达100%。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哈尔滨金融学院、黑龙江财经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四所黑龙江本土高校。调查问卷除了学生的基本信息外,主要围绕三类问题展开:大学生对黑龙江文化的认知状况;黑龙江文化资源在本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状况;大学生对黑龙江文化自信的程度。

一、大学生对黑龙江文化资源的认知状况分析

(一)对黑龙江文化资源知之不多

心理学认为知、情、意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知,指认知,目的在于解决“是什么”或“什么事实”的问题。情,是情感,目的在于解决“有何用”或“有什么价值”的问题。意,是意志,目的在于解决“怎么办”或“实施什么行为”的问题。认知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认知,或认知不多,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也不会形成坚定的意志并付诸行动。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黑龙江文化资源的了解并不多。620份问卷中,有465份是由黑龙江户籍的学生填写,其他省份学生填写155份。第3题“您了解黑龙江的文化资源吗”,选择“非常了解”只占8.87%,“比较了解”占23.39%,“一般了解”占41.29%,“不太了解”占26.45%。可见,“非常了解”与“比较了解”的人数之和共占32.26%。由于黑龙江文化资源较广,为了准确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设置了第4题“您了解家乡的文化吗”,其中“非常了解”占15.48%,“比较了解”占27.26%,“一般了解”占30.48%,“不太了解”占26.77%。对于家乡文化“非常了解”与“比较了解”的人数之和42.74%。很明显,对家乡文化的了解要高于对黑龙江文化资源的了解,但从比例来看依然不高。

为准确了解大学生对具体文化资源的认知状况,设置第6题“您对以下黑龙江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题目将黑龙江文化资源分为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优秀精神以及近些年涌现的最美人物四个类别)。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历史文化“比较了解”与“非常了解”的比例占25.64%,对紅色革命文化“比较了解”与“非常了解”的比例占26.93%,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优秀精神“比较了解”与“非常了解”的比例占32.9%,对近些年涌现的最美人物“比较了解”与“非常了解”的比例占26.13%。可见,大学生对每一类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都不高,这一题目再次提示了大学生对于黑龙江文化资源知之不多的现象。

(二)对黑龙江文化资源的价值较为认可

虽然大学生对黑龙江文化资源的了解不多,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对文化资源价值的肯定。问卷第8题“您认为黑龙江的文化资源具有时代价值吗?对我省发展是否有积极作用”,认为“无价值,无作用”仅占1.77%,其余都认为有价值。其中,认为“有价值,作用大”的占总数的65.81%,“有价值,作用一般”占18.55%,“有价值,作用不大”占13.23%,“有价值,无作用”占0.65%。可见,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黑龙江文化资源有价值,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认为“作用一般、不大或没有作用”。这一现象恰好说明大学生普遍认识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由于对黑龙江文化资源了解不多,导致部分大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到黑龙江文化资源的功能与作用。

第5题“您愿意了解黑龙江的文化吗”,选择“非常愿意”与“比较愿意”占88.71%,“无所谓”和“不愿意”占11.29%。第14题“您对黑龙江的历史故事、人物事件感兴趣吗”,选择“非常感兴趣”占73.71%,“无所谓”占21.94%,“不感兴趣”占4.35%。虽然有部分大学生认为黑龙江文化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是很大,但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愿意了解黑龙江的文化,对黑龙江的历史故事与英雄人物感兴趣。这就好比市场经济理论中的供给与需求,学生对文化资源的了解需求大量存在,如何提供有效的供给才是问题的关键。

二、黑龙江文化资源在本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状况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了解黑龙江文化的主要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黑龙江文化需要更多的传播渠道,通过调查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了解黑龙江文化的主要渠道。第9题“您对黑龙江文化资源的了解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为多选题,其中“学校教育”所占比例高达81.13%,“社会教育”占65.81%,“家族教育”占52.9%,“自己学习了解”占43.55%。自学、社会、学校都是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其中“学校教育”的比重最大。

第10题“您在高校了解黑龙江文化主要通过什么方式”为多选题,选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占80.81%,“其他课程的讲授”占3.55%,“校园文化活动”占54.03%,“社会实践”占48.87%,“几乎没有”仅6.61%。在高校教育中,思政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获取相关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课堂之外,也涵盖了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所以,通过第9题、第10题可以确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了解黑龙江文化的主要渠道。

(二)大学生愿意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了解黑龙江文化资源

准确把脉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对症下药,提供有效的教育供给。第12题“您愿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中了解更多黑龙江的文化吗”,选择“愿意”占82.26%,“无所谓”和“不愿意”分别占14.19%和3.55%。第13题“组织有关了解学习黑龙江文化的社会实践或文化活动,您愿意参加吗”,选择“愿意”占78.23%,“无所谓”和“不愿意”分别占17.74%和4.03%。无论是思政课堂讲授还是社会实践与文化活动,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这也表明大学生对了解黑龙江文化资源的意愿还是非常强的。

虽然大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黑龙江文化,愿意在思政课堂上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但是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却面临挑战。第11题“您最希望通过什么方式了解黑龙江文化”为多选题,选择“课堂上的讲授”只占20%,“影视剧、音乐、绘画等文艺作品”达66.94%,“新兴媒体的传播”占49.52%,“社会实践”占33.06%。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习惯发生很多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时代、顺应形势、拓宽思路,创新教育载体与方式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对黑龙江文化自信程度分析

(一)有较为强烈的文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没有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果说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那么文化认同就是其坚实基础。认同是一种心理上的肯定、情感上的接受。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大学生愿意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了解黑龙江文化,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表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有很多载体与途径,历史故事、人物事迹等既是文化也是文化载体。第14题“您对黑龙江的历史故事、人物事迹感兴趣吗”,选择“非常感兴趣”有73.71%,“无所谓”占21.94%,“不感兴趣”有4.35%。可见,大学生对黑龙江文化的兴趣度较高。第15题“作为龙江人,您对黑龙江的文化有自信吗”,这一题目在设置时只有黑龙江户籍的大学生才能做答。在465名黑龙江户籍大学生中,选择“非常自信”的有67.31%,“一般自信”占27.53%,“不太自信”仅5.16%。很明显,“非常自信”与“一般自信”的大学生总数比例非常高,可是多数学生对黑龙江文化资源的认知程度并不高,因此这是一种盲目自信。虽然这种自信缺少了解、缺少底蕴、缺少內容,却从侧面体现出大学生对黑龙江文化的情感认同。

(二)缺乏文化自信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和强大底气。然而,提出文化自信不意味着已经具备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一项内容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文化自信的途径与核心工作。同样,黑龙江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只有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传播、创新、转化,才能真正形成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作为一种软实力,必然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力。第16题“毕业后,愿意留在黑龙江工作吗”,选择“愿意”仅占30.81%,“视具体工作及待遇而定”占50.97%,“不愿意”占18.23%。学生做职业选择时会综合考虑地域、待遇等问题。通过这一题目可以看出黑龙江并不是学生首选的地域,表明相对于文化认同而言,大学生普遍缺少对黑龙江的文化自信,这对黑龙江本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既是挑战也是契机。

四、黑龙江文化资源与本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理念

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早已有之,即黑龙江文化资源作为一项教育资源在相关教学内容中以案例的形式出现。这种较为传统的教育理念,以思政教材内容为主导,文化资源只是用来辅助教学,无法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要想实现黑龙江文化资源与本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充分融合,就必须以黑龙江文化资源为主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途径构建融合机制。这样才能对黑龙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挖掘与整理,突破单一思政课堂讲授的途径与方式,打破文化资源分散利用的窘境,全校一盘棋,构建高校大思政的格局。

(二)加强顶层设计

从问卷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多数黑龙江本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思政课堂为主渠道,课堂讲授是大学生获取黑龙江文化资源的主要途径,其他校园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脱节,可以说是“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教育合力。2018年,第一批00后迈入高校,这些成长于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兴趣爱好都发生很大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向社会学、向生活学、在实践中学、在活动中学、在娱乐中学是当前大学生较为倾向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途径、新的学习媒介、新的学习方法,要求高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成立思政工作小组,有计划地把思政课堂、社会实践、群团活动、校园文化等贯穿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思政教育格局。

(三)创新教学方式

通过调查了解,对于黑龙江文化大学生更喜欢通过影视剧、音乐、绘画等文艺作品学习,其次是新兴媒体的传播,再次是社会,最后是课堂上的讲授。学生这种学习需求倒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的革命,这不仅仅需要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创新,所有相关的校园活动都应该相互关联,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例如“概论”课在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可以引入黑龙江的红色革命文化,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以“红色”为主题同期开展大合唱比赛、演讲比赛、电影展播、书法绘画比赛等。为了加强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这些活动可视为思政课的第二课堂,并给予学分和一定的奖励。此外,鼓励学生将所学的黑龙江文化知识进行应用传播。学校可以与相关的纪念馆、博物馆合作,建立思政实践基地,选派学生做志愿讲解员,并将志愿时间与学时、学分、成绩挂钩。总之,教学方式的创新,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要从整体入手,联动考试考核方式的创新等。

综上所述,充分发挥黑龙江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通过高校思政传播精神文化并提升文化自信,需要依据学生的特点与学习需求,将黑龙江文化资源与本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从文化资源中汲取能量,通过高校思政反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