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意识教育

2019-07-10 01:58滕永直
学理论·下 2019年5期
关键词:路径探究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

滕永直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其生态意识对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面对高校生态意识教育实效性不强、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缺乏、生态保护知行不一等现实问题,提出从高校导向性显性教育层面、日常化隐性教育层面两个维度探究高校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及养成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高校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5-0156-02

随着我国工业化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一方面推进了国家的产业调整、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社会问题,给国家经济、社会、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其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显然已成为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与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发展的理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加强全民生态意识、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当代青年,尤其是当代高校大学生,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需要发挥高等教育的生态教育功能,只有青年一代树立生态意识、生态文明观,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才有希望和根基。

一、高校生态意识教育的主要内涵

生态伦理学学者刘湘溶先生把生态意识界定为:“人类以对包括自己于内的自然中的一切生物与环境之关系的认识成果为基础而形成的特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1]生态意识不仅仅指人与自然关系系统性、整体性的道德意识,在这种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下,更有一种关注未来的应然的行为取向。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中,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当遵循生态规律,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高校生态意识教育应关注大学生生态危机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的养成,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校园,形式丰富的加强高校生态意识教育,这也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与使命任务。

二、高校生态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生態意识教育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补充

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谈到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中立德是基础,树人为根本,强调在人才培养中道德的重要性。现阶段,高等学校的立德树人工作主要重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培育、社会责任教育、现代公民教育等,其中生态文明教育环节比较薄弱。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面对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问题的人与自然紧张关系中,现代公民应当具备怎样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这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加强高校生态意识教育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补充。

(二)生态意识教育是高校现代公民培养的重要内容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中,在高等教育的使命与功能第一条中提到“培养满足人类活动各方面需求的负责任的公民”,即培养高层次合格的毕业生,即负责任的现代公民培养是高等教育教育与培训的使命。高校在现代公民培养中主要注重现代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道德、公民道德等培养,其中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培养需要更加重视,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曾经指出现在高校培养的学生是“精致的功利主义者”,他同时指出“精致利己主义者的问题是他把个人利益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缺少一定的社会关注与社会责任心。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应当顺应历史潮流,注重高校学生生态意识、生态责任的培育,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有家国情怀、有社会责任的新时代公民。

(三)生态意识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础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制约因素,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题中之义。高校通过生态意识教育,倡导大学生践行生态行为,形成保护生态环境人人可为、人人愿为的整体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生态素养,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高校大学生生态意识薄弱原因分析

(一)高校生态意识教育实效性不强

2015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章第九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目前,高校环境教育主要是加强环境类学科专业建设和鼓励高校开设环境类选修课程、在线课程、开展环保类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推进高校环境教育,培育大学生生态意识。但由于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时间不长,教学体系设计上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建设,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导致高校生态意识教育重理论灌输,生态意识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学生生态素养、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有待提升。

(二)高校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缺乏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人类应当整体性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和解。自然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面前,人类应当具有生态责任意识,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人人可为。生态责任意识即生态行为的自觉意识,高校大学生在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合理消费等自觉践行生态行为、主动学习环保相关知识等方面缺乏道德自律,认为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应当为社会生态环境问题负责,在环境保护中积极承担相应的生态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不强。

(三)高校大学生生态保护知行不一

高校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意识能够认同与关注,但在生态文明知识掌握程度、践行生态保护行为等方面还不够,未能充分实现知行合一。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还未形成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理性消费、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践行生态行为的自觉,即使能够参与一些生态保护行为,也是关乎自身利益问题或眼前问题的自觉,对于国家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当代与后代可持续发展问题关注不多,参与甚少。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缺乏全局的、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导致出现有选择的生态保护行为,在生态保护中知行不一。

四、加强高校生态意识教育的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高等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当发挥好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理念、自觉践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高校生态意识教育具体路径可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个维度展开。

(一)导向型显性教育层面

高校生态意识教育在学校主导性显性教育层面主要体现在理论课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学生活动开展两个维度。在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上主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设计生态文明教育相关专题,开设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相关公共选修课程,开展生态环境问题相关主题讲座,正面进行生态意识、生态文明观教育;在学生第二課堂活动中主要开展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倡导性主题活动;在学生社会实践中设计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实践活动,通过倡导参与式活动让学生感知体察生态保护责任与义务,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高校生态意识显性教育中,关键在于教育主体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主体内化的过程就是主体自觉性过程。如若显性教育缺少教育主体内化环节,那么主导性显性教育就只是毫无意义的外在理论灌输,只有经过主体自觉性过程才能内化、认同,从而更好地外化于行。

(二)日常化隐性教育层面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提及的,隐性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具有隐蔽性特征,隐性教育在教育方式上通过日常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让教育主体拥有自主性,因而具有间接性特征。高校生态意识教育日常化隐性教育主要体现在绿色校园建设与网络媒体运用两个教育载体中。一是绿色校园建设,绿色校园不仅主要指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时蕴含着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它既是自然也是人文意蕴的整体。通过日常潜移默化的形式,让教育主体感受到校园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热爱自然、践行环境责任,提高生态素养,从而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二是网络媒体运用,微博、微信以及移动客户端即“两微一端”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了解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休闲娱乐等常用载体,新时期高校开展生态意识教育,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依托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媒体载体,建立网络宣传平台,优化宣传阵地,丰富高校生态意识教育载体与形式。

在高校生态意识教育实践中,如果显性教育在于正面灌输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得教育主体认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理念并付诸实践行动,那么日常化隐性教育则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使得教育主体养成整体性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从全局性、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自觉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从而提升生态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湘溶.论生态意识[J].求索,1994(2):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猜你喜欢
路径探究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
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究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现状以及路径探究
高校青年志愿者项目专业化发展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