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敏霞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课程致力于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典范的文字,准确、生动,可圈可点的闪光点很多。在低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依托文本,充分利用这些文本资源,采撷精彩文字,紧扣教材中的重点词句,把讲读课文与说话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引导学生品悟阅读,读有所得,学到更多的语言,学会表达运用,提升说话水平。
关键词:说话训练;插图;词句;想象;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2-2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4-0032-02
一、利用插图,训练说话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精心为每篇文章配上了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绝不只是起到简单的装饰作用,它们既直观,又形象,容易引起低年级学生的兴趣,还能起到补充课文内容的作用,是说话训练的好素材。
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生动活泼、蕴含科普知识的儿歌。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四种小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直观形象地明白几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特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在说一说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文中所说的“竹叶”“枫叶”“梅花”“月牙”,其实是小动物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这样利用插图训练说话,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轻松愉悦地突破重难点。
有的课文内容比较简单,通过插图,可以起到图文互补的作用,读起来更加生动有趣。比如一年级下册《咕咚》这篇课文,一共配了四幅插图。这些插图里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细节。文中只具体描写了兔子和小猴子之间的对话,并没有写出其他动物知道“咕咚”来了后的表现。我就趁机引导学生说说力大无穷的大象、狡猾无比的狐狸、胆小如鼠的山羊知道“咕咚”来了之后会有什么不一样的表现。不一样的学生看待不同的动物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个故事在学生们的讲述中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了。
二、紧扣词句,训练说话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除了大量精美的插图之外,还有很多优美典范的文字,可以作为我们说话训练的良好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文本资源,紧扣教材中的重点词句,把讲读课文和说话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一年级上册《四季》是一首句式工整的经典儿童诗。在教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我让学生模仿文中句式来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季节。有的学生说:“燕子啾啾,他对柳树说:‘我是春天。”有的学生说:“麦苗青青,他对瓢虫说:‘我是夏天。”还有的学生说:“风筝飘飘,他对小朋友们说:‘我是秋天。”这样的训练,不仅增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开启了学生的诗性思维,同时也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
再如,《荷叶圆圆》一文中这样写道:“荷叶圆圆的,绿绿的。”我们平时一般习惯说“圆圆的荷叶”“绿绿的荷叶”,课文里连续用了“圆圆的”和“绿绿的”这两个叠词来描述,让荷叶生动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发现作者表达上的这个特点后,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里的其他事物,用上这个句式来说一说。比如,小水珠( )的,( )的;小蜻蜓( )的,( )的……这既是对叠词的灵活运用,又对文中句式进行了仿说训练,为学生写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想象补白,训练说话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给学生留出创作的空间,让学生去想象、去练说。授课时,教师可从课文的留白处切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人的情节、感人的画面及人物的心理活动等,让学生真正走进教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做到与文本共舞。满纸画满图画,也不尽然好看,倘若适当留下空白,反而会收到言已尽而意未了的艺术效果,文本适当留白也是如此。教师在遇到留白的课文时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展开合理想象,想象事情的细节,进行个性补白和二次创作。在低年级的教材中,也有不少巧妙的留白点,给学生带来无尽的想象。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留白点,让学生发挥想象来进行说话训练,填补空白。
例如,一年级下册《夜色》是一首语言生动、简练的儿童诗,在读通读懂后,教师可以利用诗歌中的两个省略号设计提问:“‘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我会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在夜晚‘我还会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请你学着书上的样子,说一说。”让学生根据课文信息作簡单推断,发挥联想填补空白,欣然走进儿童诗的意境,走进富有创造性的对话空间,培养其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再如一年级下册《怎么都快乐》中,有这么一段:
四个人玩,很好!
五个人玩,很好!
许多人玩,更好!
人多,什么游戏都能玩,
…………
四个人玩什么、怎么玩,诗里没有具体描述,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我请学生根据诗歌前面的几段,依托文中的语言,学着说话,从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四、联系生活,训练说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努力选择贴近生活话题。”教材中有不少文章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们的说话训练提供了好的材料。教学时,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说好简单句子的基础上,学着课文里的样子,结合日常生活进行说话训练。
例如,在教学完《大还是小》一课之后,我让学生学着课文里的句子,联系生活,说说“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一个学生自豪地说:“我自己洗袜子、自己洗碗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一个学生有些害羞地说:“我一个人不敢睡觉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小。”这样唤起了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他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经历。这样的训练,顺应了儿童的天性,架设起文本与儿童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桥梁,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如,《明天要远足》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诗歌生动地描写了小主人公因明天要去远足,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而睡不着觉的情景。诗歌内容简单易懂,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过类似的心情体验。在学生熟读理解之后,我问学生:“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想一想,是什么时候呢?”一个学生说:“爸爸告诉我要去北京的时候,我晚上睡不着。”一个学生说:“妈妈要带我去厦门玩的前一个晚上,我睡不着。我想早点去。”像这样联系生活,学生设身处地体会到了小主人公远足前无比激动的心情。
五、创设情境,训练说话
情境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可以促进学生增强生活体验,引起学生深切的情境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口语交际产生于特定的環境,是生活、实践性很强的话题,更适合让学生在不同口语交际情境中逐步提升说话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创设生动的口语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敢说爱说、想说会说,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说话水平的不断提升。例如,部编本一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用多大的声音》课堂教学中,在导课之后,我让学生把教室当作图书馆,并让中间的一个学生空出一个座位来,然后请大家都拿出自己的课外书静悄悄地看。两分钟之后,我扮演一个小学生走进教室,吧嗒吧嗒地走,把地板弄得很响。然后我东张西望,走到了那空着座位的学生身边,大声问:“这里有人吗?”面对这一幕,我问学生们:“我这样做,对吗?我们应该这样做吗?”学生们说话的兴趣被激发了,个个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学生指出我扮演的小孩子说话不礼貌,不注意场合,大声说话,影响到别人。情境创设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说话的技巧,同时,让学生们自己诠释课文中的几个情境。通过试着互相交流、对话,学生们不仅明白了什么时候说话应该大声,什么时候应该小声,也在动态的双向或者多向互动中训练了说话能力。此外,创设情境的方法还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设置丰富有趣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敢说爱说。
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有交际。口语交际还应该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所以教师教给学生“说”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小兔运南瓜》,小兔子有啥好办法呢?很多学生想了许多方法,但是说话语无伦次。我适时提醒:“想一想,小兔子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呢?用这样的句式连起来说话。”我还认真倾听学生说什么办法更巧妙,怎样说话让人家听得更清楚。学生们的说话水平在一次次的课堂实践中得到提高。
要实现说话训练的飞跃,就得拓宽学生口语交际的渠道。学生的说话训练不能拘泥于课内,要向课外延伸。教师应引导学生放眼看生活,从生活中开阔思路,放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学生对说话的兴趣自然就越来越浓。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和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在多种活动实践以及日常生活中锤炼说话表达能力。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第三实验小学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我是三小小主人,我爱三小”“走进春天”“我爱秋天”“我爱木兰溪”“美丽的玉湖公园”等,学生们在活动中,训练说话,也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此外,小主持人、小记者、小广播员等实践活动也是迅速促进学生训练说话的有效途径。
总之,口语交际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研究。教师需要创设多样的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提供各种渠道和平台,时刻关注、引导、激励学生,让学生们想说、善说,力求在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中,让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能一步一步得到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茂枝.多维视野下的语文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2-24.
[2]曾秋月.语文要让孩子乐于说[J].教育导刊,2010(11):34-38.
[3]欧争青.反思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效性[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