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确定,部分试验区开始谋划示范社区与小区的布局。在规划中,人才储备可谓最关键的一环。一些区县纷纷开始行动,面向社会招聘社区“后备干部”,希冀借此为社区输入新鲜血液,提高社区治理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下,记者的朋友、法学硕士小雪走向了社区工作岗位。历经重重笔试、面试以及一周的岗前培训,包括她在内,只有70余人脱颖而出。
本以为可以获得理想工作,可他们到社区却发现,一切都离“后备干部”的岗位描述相去甚远。除了一门心思扑在材料整理上,他们鲜有机会沉到群众中了解民生所需。临近试用期结束,差距更加明显。
首先,人才管理方式与此前在招聘简章中提到的“区级部门统筹推进、街道属地负责、社区具体实施的责任落实机制”完全不同,本该由区级部门一盘棋统筹却成了由社区自行处置。其次是签订劳务合同时,“后备干部”一词被替换为“社区专职工作者”,依据的文件是前些年出台的《XX街道临时聘用人员管理办法》。
一切都让小雪心生疑窦,这还是自己应聘的“后备干部”崗位吗?沉思后,同批入职工作了一月有余的四名硕士选择了离开。没多久,在70余名“后备干部”中,已有半数离职。这不得不让人反思:人才主动下沉到基层需要各种磨练,做琐碎的各项工作义不容辞,但若只用“后备干部”的幌子吸纳人才,却不能“一盘棋”统筹建设人才队伍,并提供相应的培训与锻炼机会,“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的宏大目标能如愿实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廉政瞭望2019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