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泽民,刘一仓,王联国,侯长冰,康永梅
(1.西北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75;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一采油厂,陕西西安 710018)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部分区块因油管腐蚀导致采油井无法正常生产,随着腐蚀段的加剧无有效的隔采坐封位置,导致采油井附近剩余油富集[1,2],在开展油藏水驱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精细刻画剩余油展布,部署更新、侧钻井,实现储量逐步动用。本文从储层微观特征,油水井开发规律入手,应用微观驱替实验、示踪剂、水驱前缘等动态监测资料成果,结合油水井生产资料,运用容积法,对镇北油田镇277区延10油藏水驱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部署更新、侧钻井提供依据,提高区块采收率。
镇北油田镇277井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南部(见图1),研究区由于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部遭受强烈风化及河流侵蚀等地质作用,形成沟壑纵横、丘陵起伏的古地貌景观,从而继承性地沉积和发育延10油藏,受构造控制,2009年开始建产,以260 m×260 m正方形反九点井网注水开发,主要开发延102层,平均砂层厚度6.4 m,平均渗透率为5.5 mD,平均孔隙度为13.6%,属于中孔特低渗储集层。
镇277区受采出水高矿化度影响,腐蚀严重。目前全区开井365口,套损油井113口,占采油井总井数30.9%,从工程测井显示套损井74口,整体呈现出多处穿孔特征。
通过对74口工测资料对比分析,发现随生产时间增加,井筒腐蚀加剧,穿孔段数逐年增加,隔采恢复率逐年降低,其中套损后生产5年以上井,平均隔采4.0次,产能恢复率仅11.2%,穿孔段数16处以上的10口井,产能恢复率仅12.2%。研究区套损井平均隔采周期4.1年,平均单井隔采2.3次,产能恢复率仅23.7%,套损井单井采出程度仅11.6%,平均采油半径76 m,导致注采井网失衡,井间剩余油富集,区域储量失控110×104t(见图2~图5,表1)。
砂岩微观水驱油模型是利用微观砂岩薄片模型进行水驱油实验,模拟矿场注水开发过程。该实验岩样可反映研究区储集层物性、含油性和岩石学特征,包括矿物成分和填隙物组成及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和渗流特征,此过程是模拟注水开发过程,对样品进行水驱油,至残余油饱和度,观察岩样驱替过程中油水两相渗流特征及其相互影响,分析实验现象并为矿场注水开发提供指导[3,4]。
图1 研究区位置图
图2 镇277区历年套损井柱状图
图3 镇277区分套损年限治理效果图
图4 镇268-2井穿孔段(1 748.8 m~1 760.4 m)
表1 套损井储量采出程度及采油半径统计表
通过实验观察孔隙网络中油驱水渗流特征有三种:指状驱替型、网状驱替型和均匀驱替型。指状驱替型是油驱水开始后,油进入模型十分不均匀,主要沿几条阻力较小的路径前进较快,形成突进渗流通道,呈指状。均匀驱替型是指在油驱水过程中,往往并排形成多条渗流通道,且近平行向前推进,均匀进入模型中。网状油驱水过程是油的前缘成网状突进,突破后在后缘形成网状油驱水通道,随着驱替的进行,网格逐渐变小、变密。
通过11个真实砂岩模型实验结果来看,区域均匀驱替最高,其次为网状驱替,指状驱替最低。这与本区延10储层孔喉分选中等的特征相一致(见表2,图6)。
镇277区弱亲水、中低黏度、弱非均质性,通过分析储层电镜扫描,研究区延10段储层微观残余油类型以油膜状、串珠状为主。其中储层非均质性强剩余油较富集,局部因有效压力系统不完善造成剩余油富集(见图 7)。
目前镇277区含水≥60%井151口,占总井数的44.2%;见水类型。其中套破102口、见注入水26口、见地层水23口。见水特征以孔隙型见水为主,见水方向吸水能力与渗透率呈正相关,结合微观水驱特征[5-8],应用示踪剂、水驱前缘等测试结果,确定区块无明显优势通道,整体水驱均匀,局部沿河道主向存在优势方向(见图 8~图 11)。
表2 镇277区油水驱替类型与最终含油饱和度关系
图6 镇北油田镇277区延10段储层渗流特征
图7 镇北油田镇277区延102段储层残余油
(1)水驱半径测算(见表3)。镇277区属于均质-弱非均质储层,微观上水驱呈网状分布,宏观结合动态监测资料,平面上水驱无优势见水方向,分析该区为平面上水驱均匀,根据水驱理论公式,计算水驱半径,结合见水情况、注水优势方向对系数k取值,依据公式理论测算水驱半径90 m~150 m。
公式:k-注水优势方向系数;V-累计注水量;r-水驱波及半径;h-有效厚度;φ-体积系数。
(2)长8叠合井验证分析。该区2017-2018年完钻34口长8叠合井,其中镇277-5井组应用水驱估算法,镇322-54井距离该井110 m,应用水驱半径测算120 m,分析注水已波及,结合电测曲线镇322-54井延10层存在明显爬坡形态。镇321-54井距离该井233 m,应用水驱半径测算108 m,分析注水未波及,结合电测曲线镇321-54井延10层无明显变化,通过对34口长8钻穿井延10层与老井的电测曲线和电性参数对比,进一步验证容积法测算水驱半径符合镇277区水驱现状,延10层平均水驱半径≤130 m(见图12~图14,表4)。
图8 镇277区见水方向示意图
图9 镇277区延10油藏渗透率分布图
图10 镇277区含水分级饼状图
图11 镇275-5水驱前缘示意图
表3 镇101-297等井组水驱半径计算表
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运用容积法测算注水水驱半径,采油井的采油半径,精细刻画剩余油分布。平面上水驱未波及的角井区域剩余油较富集,综合分析镇277区套损井采出程度较低11.6%,剩余油相对富集,有较好的实施潜力。当年完钻更新井22口,完试21口,投产21口,平均投产初期单井日产油2.0 t,含水44.3%,目前单井日产油1.0 t,含水47.6%,整体实施效果好。
图12 镇277-5井延10测井解释图
图13 镇322-54井延10测井解释图
表4 镇277区长8产建井延102物性对比表
图14 镇321-54井延10测井解释图
(1)镇277区套损井平均单井采出程度仅11.6%,采油半径76 m,导致注采井网失衡,井间剩余油富集,区域储量失控。
(2)通过建立微观砂岩水驱模型,微观驱替方式以均匀驱替为主,其次为网状驱替,指状驱替最低,与本区延10储层孔喉分选中等的特征相一致。
(3)应用示踪剂、水驱前缘等测试结果,确定区块无明显优势通道,整体水驱均匀,局部沿河道主向存在优势方向,平均水驱半径≤130 m。
(4)通过刻画剩余油分布状况,显示水驱未波及的角井区域剩余油较富集,综合分析镇277区套损井采出程度较低15%,剩余油相对富集,有较好的实施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