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关于高尔斯华绥《有产者》的研究述评

2019-07-09 11:36周宇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8期
关键词:国外

【摘要】高尔斯华绥的最高文学造诣代表作《有产者》在问世一个多世纪之后仍对当代有指导意义。本文欲对国外评论做文献梳理,尤其关注Gale数据库,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外;高尔斯华绥;《有产者》

【中图分类号】I206.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高尔斯华绥是英国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1904年,高尔斯华绥的首部小说《有产者》问世,借这部小说及其戏剧《银盒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声誉。1932年,高氏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有产者》及高氏的其他作品引发了读者们对社会阶级,尤其是中上层阶级的无穷思考。高尔斯华绥尤其擅长于刻画当代资产阶级社会,无情地揭示出其腐朽黑暗的一面。在自身的不断努力下,高氏的作品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得了认可,读者们尤其喜欢其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现实生活的形象刻画及对资产阶级道德问题的有力抨击。《有产者》给读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福尔赛一家对财产的意识。无论何时,福尔赛成员们时刻想要拓展自己的财产,让自己跻身于资产阶级中上层。高氏敏锐的笔尖捕捉到了资本主义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整个社会陷入道德沦丧等变化,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共鸣。

法国学者鲍德里亚毕生不断挑战传统哲学、心理学、符号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及人类学意识形态而声名鹊起,并因此得名“知识界的恐怖分子”。他经常质疑传统方式,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消费主义及现代主义的研究之上,为现代社会现象提供了创新合理的解释。对于很多现代主义者来说,鲍氏不仅发现了独特的视角而且激励了其他理论家质疑他们传统看待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生产之镜》《消费社会》《物的体系》等被视为鲍氏的代表作。在这些著作中,他向读者展示,消费绝不是简单而肤浅的日常行为,在生产和经济无比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被消费主宰。鲍氏发现,人们不但被消费物化,而且从属于符号体系。鲍氏消费主义的独创性在于它预见了社会的重大改革并揭示了恋物癖的真相,用鲍氏的话来说,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已经从一个生产性的社会转变成为一个消费型社会。人们崇拜消费实质是崇拜物品里的符号象征意义。不幸的是,几年以后鲍氏的理论研究走向极端。他忽略了商品消费的实际功能,把一切消费归结为符号的消费,导致他的理论走向了虚无,失去了现实意义。毕竟,有的时候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象征价值是难舍难分的。很多评论家认为,尽管鲍氏的理论有很大的瑕疵,但它仍不失为一个有创造性、启发性的工具。

一、国外对《有产者》的三种评价

(一)较高评价

自《有产者》1906年问世,Arnold Bennet(1917)率先开始研究该小说,他将该小说誉为高尔斯华绥最完美的小说。在Bennet看来,该小说之所以成功主要源于其两个特征:“其一是该小说从未间断的张力;其二是其和谐的声音及设计”(1917:214)。紧随其后,Joseph Conrad(1926),他既是评论家又是高尔斯华绥的朋友,高度赞美了该小说对伦敦中上阶层本质敏锐的洞察力。他认为高尔斯华绥的描写如此形象以致于读者在阅读时仿佛身临其境。之后,另外两个评论家也对高尔斯华绥《有产者》中的技巧和风格给予了肯定,他们分别是Wilbur Cross和Hugh Walpole。Cross认为《有产者》极其到位的洞察力揭示了两个社会阶级之间的不可缓和的冲突,这是高氏在其之前的戏剧上一直关注的东西。他进一步强调,从形式和小说的发展角度来看,《有产者》是一部典型的希腊悲剧,充满了现代的元素。但是他也直白地指出高氏并未对波辛尼的死进行很好的处理,一切都来得太快并且太突然。波辛尼的死抹杀了高氏的写作技巧,因为该角色“在还没有来得及充分展开的时就为僵硬的模式牺牲了”(1930:30)。Hugh Walpole 則对该小说的主题做了评价,认为“这是一部研究由贪婪和人的占有欲所带来的社会和道德失衡的小说”(1933:176)。他尝试着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去研究该部小说,称赞该小说节奏的灵动。在20世纪20年代,Leon Schalit 在他的新书里指出《有产者》可能是高氏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该小说全面呈现了他的个性及写作技巧。Edward Wagenknecht 声称《有产者》是福尔赛三部曲中最紧凑的一部(1954:477)。

(二)较低评价

和以上评价相反的观点也不在少数。Katherine Mansfield主要关注福尔赛家庭的人物角色,她认为“福尔赛的男人们不太真实,如此局限于他们帽子和鞋子,以致于他们不怎么像男人”(1930:319)。Mansfield拿索米斯为例,认为他只是一个形式上的人。同她一起的还有Virginia Woolf,从不在她的现代小说中掩饰对高氏的不满。她认为,高氏是一个实利主义者,因为他的关注点永远在身体而不在精神上(Abrams,2001:p2409)。相比之下,Compton Mackenzin的评价更加直白且不留情面。对于他来说,该小说缺乏幽默,缺乏对人性了解的一手经验,对于自然场景的刻意操控、花儿和动物们的通情以及描述的严肃性一起毁灭了这部小说(1934:155)。Bernard Bergonzi 也做出一致的评价:“有产者根本不是一部令人心悦诚服的小说”(1973:135)。Douglas Hewitt也嘲笑高氏在攻击中上阶层时所作的无用功,他并不否认高氏在其领域作为一个记录者的角色,他只是认为,高氏在向读者揭露资产阶级中上层华丽的价值观并号召读者们反抗它们的同时,高氏最终或多或少也爱上了他起先攻击的目标(1988:87)。

(三)中立的评价

D·H·Laurance对该小说的评价较为全面,他指出了《有产者》的优缺点。在1927年,他发表了一篇篇幅较长的关于《有产者》的评论,着重关注了该小说颇具艺术性的讽刺及不太成功的行文艺术。劳伦斯发现了该小说的成功和伟大得益于其深刻的讽刺,“但是作者没有勇气全面呈现,然后他就消失了”(Zhu,2003:133)。在劳伦斯的眼中,高氏的讽刺极具创新性,但是没有贯穿全文令他有点失望。J·Gorden Eaker在1950对该小说做出评价,其中并未体现出对该小说的喜好。他讨论了《有产者》呈现出的冲突,尤其是索米斯和波辛尼两个角色之间的冲突。他为波辛尼对艺术的投入以及索米斯的自保颇感兴趣。Arnold Kettle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探索该小说的主题和人际关系。她评价道:“在他们彼此的憎恨及怀疑间,可以洞察在外界威胁下各人物表现出来的巨大的孤独感”(1953:95)。同时,她与劳伦斯所持意见一致,认为该小说中的讽刺不具有连贯性(97-98)。Pamela Hansford Johnson 则把《有产者》和《安娜·凯瑟玲娜》加以比较,她对艾琳持同情态度,因其不被大多数读者所认可。她写道:“对安娜我们同情、认同,对艾琳我们却做不到,因为安娜不仅受苦,并且是在读者的注视下受苦煎熬,而艾琳却没有”(1967,36)。

二、结语

Gale文献是英语语言文学中比较权威的文献,但是却深藏在图书馆中不被人发掘。本文意从中梳理《有产者》的国外文献,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Conrad,Joseph.(1926).“John Galsworthy”.Last Essays.New York:Doubleday,Page & Company.

[3] Schalit,Leon.John Galsworthy,A Suy-vey[M].New York:Haskell House Publisher Ltd.,1972.

[4] Cross,Wilber L.(1930).Four Contemporary Novelists.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

[5] Walpole,Huge.(1933).John Galsworthy.in W.R.Inge ed.The Post Victorians London:Ivor Nicholson& Watson,Ltd.

[6] Wagenknecht,Edward.(1954).Pity,Irony,and John Galsworthy.Cavalcade of the English Novel:From Elizabeth to George VI.Macmillan:Henry Holt and Company.

[7] Woolf,Virginia.(2001).“Modern Fiction”.in M.H.(ed.)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Inc.

[8] Abrams,M.H.(2001).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Inc.

[9] Zhu,Tongbo,ed.(2003).D.H.Lawrence:Selected Literary Critique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0] Mansfield,Katherine.(1930).“Family Portraits”.Novels and Novelists.New York:Alfred A.Knopf,Inc.

[11] Mackenzie,Compton.(1934).Literature in My Time.New York:Rich & Cowan Ltd.

[12] Bergonzi,Bernard.(1973).“Man as Property”.The Turn of a Century:Essays on Victorian and Modern English Literature. Manhattan:Barnes & Noble.

[13] Hewitt,Douglas.(1988).English Fiction of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1890-1940.New York:Longman Inc.

[14] Eaker,J.Gordon.(1950).Galsworthy and the Modern Mind. in Philological Quarterly.

[15] Kettle,Arnold.(1953).“John Galsworthy:The Man of Property”.An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Novel.New York:Hutchinsons University Library.

[16] Frechet,Alec.(1982).John Galsworthy:A Reassessment. London:Macmillan.

[17] Johnson,Pamela Hansford.(1967).“Speaking of Books:The Forsyte Saga”.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作者簡介:周宇(1985-),女,汉族,云南临沧人,讲师,硕士,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及跨境民族学研究。

猜你喜欢
国外
国外高等教育发展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从国外外语教育改革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
国外中学创业教育研究
国外社区矫正制度代表性模式探析
国外学前教育特征分析与启示
探析国外税务会计的经验和启示
国外市政工程管理质量控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收益报告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养老护理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社区机构养老护理员队伍管理的借鉴
国外学习型组织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