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在精神与价值倡导方面的一致性,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这其中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但更多的是对于民族精神和社会道德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的全新解读和归纳阐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一、传统文化中的个人品德修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们常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品行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交往过程中的形象,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注道德品行、锤炼言行修养已经成为从古至今思想家、教育家的广泛共识。
春秋时期著名的宰相管仲曾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四种品德就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原则,必须人人信守、不可违背。此后,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将这一理念发扬光大,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基本道德标准,提炼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修养的精髓。汉武帝掌权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个人修养奉为总纲,推动中华民族品行道德思想达到了顶峰。
当今时代,我们所倡导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个人品行道德元素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和共通性。比如,古代倡导的“君为臣纲”思想作为“三纲五常”之首,体现了当时普通百姓对君主的尊敬和中央集权国家的神圣性,这一理论从当今时代看来虽然具有明显的封建专制色彩,但它所传达的热爱祖国理念与我们当前倡导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一致性的。
著名思想家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其中的“专心致志”四字就道出了敬业思想的文化内核和行为准则,他提倡人们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实际行动将一件事做好,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看来仍然具有可提倡价值,同时也与社会主义体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敬业”精神不谋而合。
除此之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探讨的是最多的,从“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许多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都把待人友善谦和、对人诚实守信作为自己毕生的准则,同时也作为引领教化中华儿女的思想武器。同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今时代,我们提倡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提倡待人诚恳、谦虚友善,这些优秀个人品行修养的必备要素,从古至今都是影响中华儿女的思想源泉,也是个人立身处世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和思想保障,只有深刻挖掘二者之间的文化共通性和思想一致性并夯实这个基础,才能让我们生活的社会充满正能量。
二、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伦理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到古代社会的伦理价值,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三纲五常”,的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伦常观念,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社会其影响深度和时间广度都是最大的,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法家和兵家思想同样功不可没,在当今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下,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和文化内涵。
以法家思想为例,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下,虽不占据上风,也没有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主流正统思想,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各国纷纷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效仿了法家思想的社会规划和理念蓝图。秦王朝依托商鞅变法,制定了基本完善的社会制度和国家秩序,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大一统”。
在当今时代,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对完备健全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国家和社会治理方面仍然有法家思想的影子存在。法家最核心的思想在于严刑峻法、赏罚分明,这一思想看似严苛,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证法律的公平公正性,有助于明证法纪,形成稳定的法律规范。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一定程度上和我们当今时代所提倡的“平等、公正、法治”理念相统一。同时也可以看出,从古至今法律作为人们行为的底线,都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屏障,有了法律人们才能用统一的行为标准来规范自己,使人们不敢越雷池半步,也才能使破坏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分子不能逍遥法外。
与法家思想同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中具有思想渊源的是兵家思想。以孙武为代表的兵家主要研究“用兵之道”,这些军事谋略在当今社会的社会伦理价值规范中同样具有内在联系性。在《孙子兵法》中,孙武在开篇第一章“始计篇”就提出了关乎军事战争成败的“五事七计”,其中“五事”中的“道、法”,七计中的“法令孰行”“赏罚孰明”都直接体现了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明确性。
由此可见,法治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有力武器,国家的法治建设健全、完备能在任何时刻取得民心,赢得胜利的主动权。法家和兵家思想并没有过时,他们所倡导的法治社会也并非一个“理想国”,我们当今时代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之就有很大程度上的共通性,我们就处在这个时代中。
三、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谋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经历过五千年的洗礼,改朝换代,文治武功,形成了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和经验谋略,这些思想虽然具有一定的封建色彩,但其中优秀的经验和内涵,同样值得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传承和借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也同样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在中国古代最早的经籍《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表述:“政贵有恒”,思想家孔子对治国理政的表述更为精炼,他认为:“政者,正也”,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就将中国古代社会治国理政思想的文化内核表达得淋漓尽致。因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家、思想家们往往都比较关注国家的稳定性、统一性和长期性,这与我们当今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从家国天下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治国理政的层次性關系处理问题,在他看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在当时封建专制统治下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和创新性,此后,荀子在此基础上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唐太宗李世民深刻认识到民众对国家的重要性,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自己执政的警言,时刻提醒自己要勤政爱民,最终创造了“开元盛世”的光辉伟业。这些思想都与我们当今时代民主、和谐的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
在当今时代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不再有什么“君主”一说,但中国古代社会流传下来的民主思想却早已深入人心,成为社会中人们的广泛共识,人民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在互联网上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国家治理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传承和创新。
四、结语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造就了中华儿女肯奉献、敢担当的民族性格和鲜明的时代形象。当今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全体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凝聚共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两者的文化内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践行发扬。尤其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中部分,更应该积极地弘扬和传承,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改革和创新,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焕发新的活力和风采。
参考文献:
[1]张丽红.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联系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1):46-50.
[2]邓心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研究述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30(5):70-76,86.
[3]冯东山.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3(2):47-53.
作者简介:李琳(1987- ),女,汉族,河南长垣人,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教师,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