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统筹 雷 芝 (本刊记者)
作品简介
项目名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华人劳工纪念馆
项目地址:山东省威海市
建筑面积:2335平方米
用地面积:8260平方米
主创建筑师:李立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建成时间:2017年
2018年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100周年纪念日。百年前,一场残酷的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其时中国国力孱弱,但为了争取国家权益和国际地位,北洋政府采取“以工代兵”模式,向欧洲战场派出14万劳工参战,当年华工招募的主要集结地和训练出发港是山东威海。
作为目前全国唯一的一个一战华工纪念馆,该纪念馆建筑面积2335平方米,一层为清水混凝土建筑,2/3部分嵌于地下,1/3部分面向大海,外形设计成功植入象征胜利的V字形体量,犹如一艘昂首前进的战舰,又似一块墓碑。设计师希望用一个隐入场地的形体来表达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并将事件的意义与场地本身的特征集结为一体。将地上通道部分以十字架的形式展现,成为纪念馆的一个独特标志。
纪念馆是集展览、科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主题场馆,内设展览厅、放映厅、办公区以及公共休闲区域,通过大量丰富的史实资料及图片影像资料,讲述一战华工的血泪史。
业主起初推荐海源公园内一块平整的场地,设计师从事件本身考虑,认为平坦之处虽利于建馆,但与华工出海的事件难以关联。公园北面的石崖虽临海,因场地狭促并不适合建馆,石崖面海的岩壁上一处豁口引起设计师的注意,豁口前一片海空澄明的景象,刘公岛静静地矗立在远方。最初的设计概念在这一刻定格,设计师希望人们来到这个点,看到这幅百年来不曾改变的风景。
于是,纪念馆选址于威海海源公园的一处海边石崖,为了尽量减少对海岸环境的影响,建筑深埋地下与场地融为一体,从石崖上方沿着豁口劈开一条穿越建筑的通道,将人们直接引入海边——那里将成为一个特殊的起点。
同时构成一个地下展馆的进入路径,并结合主入口的放大形成一个方形的驻留空间,地面之上空无一物,只留下十字形的采光缝。十字形的裂缝象征了近代中国处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纪念性建筑很难回避意义的表达,但设计师仍希望一切手段能契合建筑本体。如果认为是十字架亦无不可,一个西方形式覆盖下的主入口脱胎于中国传统的甲字形空间,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那场战争的理解。
纪念馆内部空间结合自然采光组织参观序列,流线紧凑合理。建筑外墙采用木模板清水混凝土与光面清水混凝土相结合,充分体现华人劳工在战争中经受的苦难。
设计师利用光、影来营造一种凝重的气氛,用体量的虚实对比形成了一个十字形空间,这似乎是一种在十字路口的选择,又或者是东西方世界的交叉。在这里,适合冥想,适合再一次对战争进行反思。
方案形成后并没有很快付诸建造,但幸运的是在等待两年之后,山东省启动了与德国能源署合作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项目,这个建筑被选为示范工程得以实施。(资料、图片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