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溪河夜钓鲇鱼

2016-12-28 08:05黑龙江苏群
垂钓 2016年12期

文/黑龙江·苏群

浅谈溪河夜钓鲇鱼

文/黑龙江·苏群

钓河鲇首先是择位,河流长而广,河鲇藏在哪儿?要想找到河鲇,我们就必须要了解对手的习性。

像人类一样,鱼类也有它们自己的宜居地,那么河鲇的宜居地在河流的哪一段呢?我们不妨先从河鲇的生存习性入手。

我们知道:夜行鱼种之所以昼伏夜出,是它们畏惧强烈的光照,在强烈的光线下鲇鱼几乎什么都“看”不到。因此,我们必须先确定出哪儿是河流的弱光区段。河流依山而行,许多河段山崖林立,一些山体就耸立在水边,如果崖壁下是个大深汀,十之八九水中必有鲇鱼栖息。

确定完钓点,钓手需先“探底”——用长木棍伸入水下,找出水底下的石头堆,我们称之为“石头塘”,石头越大,越有大个儿的鲇鱼藏匿。请记住关键词:石崖、水下的石头塘——这是制造弱光的条件。

在一些临水的石崖下,河鲇就躲在崖底石壁的洞穴中,阳光半投射进洞内,它们体表上斑驳的花纹是其身份的象征,这是河鲇中的上品。河鲇的另一个隐身之处是临水而生的岸柳根部,洪水期间水流逐渐淘空了柳根基部的泥沙,上层的泥土被网状的柳树根须“兜”住,其下就形成了“半掩体”,水略深于周边,而水流走于底,河鲇既可以接食树上掉落的虫儿,也可截获流水带来的食物。钓这样的钓点,老钓手称之为“掏窝”。

钓石头塘,钓手须先找出石头塘的“上水”部位,也就是石头堆上游分布较稀疏之处。许多钓手都怵于钓这样的窝点,原由是底下石头太多、极易挂底。笔者曾试用多种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如用弹跳坠、水滴型坠,甚至用老钓手发明的用模具造出的飞机型铅坠。严格地说,所有的办法均不理想,只要铅坠落底,钓石头塘就不可能不挂钩。

在本地的穆棱河夜钓河鲇,只要是老手,都会采用钩饵置于铅坠之上的方法。将饵提离水底,最初是防备河中的龙虾截食,后来我发现,钩饵置上还有其他作用。河鲇在傍晚时分出穴索饵,它们个体分散,贴边游动——因为归窝的小鱼儿都“窝”在河边上。光线尚明,鲇鱼都是贴底游动,这时候将饵悬于其上方,不利于河鲇发现,将钩饵置底,上钩率反而会高些。但是,一旦天黑透了,尤其是月初和月底、月光暗淡之时,钩饵置底反而不如悬空上鱼多。究其原由,摆明了是鲇鱼起浮离底了,尤其是涨水水体浑浊之时,这种状况更加明显。

绑钓组时,我们要先将铅坠连接在主线上,绑法为“弹跳式坠”或“菱形坠”,其他样式的铅坠均不理想。许多钓手喜欢用片状坠子,这种坠子在最初起竿子时会快速离底,只要钓手操作时不停顿,坠子就会一直浮在水面之下不落底。使用这种坠子的前提是抛竿后坠子千万别落在石头缝内,一旦落入,片状坠子绝无拽出的可能。

最经典的是钓线的绑法,它颠覆了常规绑法的概念,类似于串钓的布钩方法,但钩线不是固定在主线上的,而是如绑钩般在主线上缠绕N圈,线头绕回在预留的环中穿过、拉紧,剪掉多余的线头。子线在主线上是能拉动的,松紧度钓手自己掌握。它的理念是:河鲇中钩后,由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共同作用,子线在主线上滑动至坠子上端,此时鱼在下,而坠子在上,鱼不管如何扎底,只要我们不松线,坠子始终都不会落底,也就免去了铅坠挂底之虑。

溪河钓鲇鱼,要讲究排钩布阵。钓手可在黄昏临近时下钩,一般为近、中、远的布局,近岸用短竿,远位用长竿。需要注意的是,在黄昏下钩钓河鲇,近岸一定要用2支竿子,因为第一拨觅食的河鲇多是贴近岸基游动,中远处布下的竿子在黄昏时分几乎无用武之地。2支竿子的好处是当一支竿子中鱼时,窝点还会有另一个钓饵存在。鲇鱼一来一帮儿,但它们很少在窝中停留,就好比赶灯会,最先结伴出门的总是些迫不及待的小孩子,他们蹦蹦跳跳,行动很快。

值得一提的是,黄昏时钓鲇,一定要用小鱼作饵,此刻天光尚明,视力几乎损失殆尽的河鲇完全是靠听觉觅食。用小鱼作饵时,钩挂鱼脊,饵鱼游动挣扎的声波振频会强烈地勾引河鲇来摄食,因为这时的小鱼就是贴边的。此时若用蚯蚓作饵,上钩率几乎会损失一大半。

21时之后,钓手会发现河岸边寂静下来,小鱼已归窝不再游动,探索不到食物信息的河鲇也小憩下来。这时,鲇鱼多待在洄水湾或静水处,蚯蚓就派上了用场。据国外的研究资料显示,蚯蚓的体色在黑暗处可发出多达几十种的鱼类可见光波,尤其是红色,在夜晚的水底,就像点燃了一盏红灯笼,标示出食物的身份和位置。

用蚯蚓作饵,可一直钓到天亮之前。河鲇在20点至21点、23点到24点之前有几个上钩的高频期,过了午夜则几乎停止活动,钓手可在午夜过后休息,待到天快亮时再战。

另外,靠味道诱鱼亦是钓取河鲇的关键——将生鸡肝切碎打窝,挂条状饵钓鱼,饵的腥味对河鲇来说是挡不住的诱惑。

天亮时分,河鲇会有最后一个上钩小高潮,此刻钓手应再换上小鱼作饵,将钩饵布于水流处,并提升钩饵到水上层。归窝的鲇鱼多借助水流来节省体力,它们头部朝着上游,倒退着顺流而下,一旦从饵鱼身旁经过,截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