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英 袁梦
【摘 要】目的:分析儿童意外误服的常见原因、种类、治疗、症状及预防。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厦门市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急诊科153份儿童意外误服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意外误服中男性发生比例高于女性,1~6岁是误服发生的高发年龄段。结论:普及儿童误服的相关原因及预防措施,减少甚至避免儿童误服的发生,需要个人、家庭、医务人员、甚至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儿童;意外误服;分析;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2-03--01
小儿认知薄弱,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及自我控制能力,在家属监护不力下易造成误服。在儿童意外伤害中,误服最常见,误服药物及其他有毒物质或药物过量中毒占65.3%[1]。因此,探讨儿童意外误服,总结儿童误服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复旦大学附属厦门市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急诊科153份儿童异物反应病例进行分析其中男117例,女36例; 年龄最小的9个月,最大的9岁,平均3.5岁。1岁以下的患儿4例;1~3岁的患儿82例;3~6岁48例;6岁以上的患儿9例。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误服患儿的年龄、性别、误服物品种类、家长发现患儿误服时采取的方法。
2 结果
2.1 从表1可见,误服类别最高的是内服药,占60.8% 。其中1~6岁的儿童发生比例最大,占56.2%。内服药包括抗高血压类药、精神病类药、感冒药、避孕药等。化学制剂包括家用洗涤剂、花露水等。农药包括毒鼠强等。其他包括硬币、水银、珠子等。
2.2 误服后处理
在病历中家属主诉方面误服儿童在家长发现后,有21位家长立即给孩子喝大量清水或牛奶、18位家长立即给孩子催吐、30位家长立即给孩子漱口,92位家长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选择立刻就医。说明家长不了解误服后的简单处理方法,部分儿童就是因为事发当时没有及时处理而延误了病情。
3 讨论
3.1 儿童误服的原因分析
3.1.1 心理、生理发育与儿童误服有密切关系。由于男孩生性好动,活动力强、范围广、喜爱尝试新鲜事物 因此男性误服多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认知力提高,儿童误服的情况存在明显的减少。
3.1.2 儿童缺乏相应危险分辨力。儿童思维和模仿能力比较强,喜欢模仿一系列动作,这种模仿不带思考,极易导致误服。6岁以下的儿童自控力较差、好奇心强,缺乏危险性分辨力,使之成为误服等意外伤害事件的高发人群[2]。
3.2 家长的防范意识薄弱 误服的发生也与居家布局及物品放置不合理有关,如将药物及洗涤剂放在孩子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有纽扣及珠子掉落未及时捡起等,可见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于家庭中。
3.3 家长缺乏相应误服的处理措施 在儿童发生相应的误服后家长没有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或者没有及时就医治疗,导致患儿病情延误加重 。
4 预防
4.1 消除环境中的隐患
物品摆放合理,将药品、化妆品等危险品放在儿童触碰不到的位置。不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可能误服的物品是最根本有效的方法。给孩子喂药时不要把药品称为糖果,以免给孩子留下错误印象,家长给孩子用药时注意药物使用方法、剂量等,切忌过量服用或者误服。
4.2 物品明确标识
闲置不用的瓶子应及时处理,不要用废弃的饮料瓶去装清洁剂或化学物品,家长在看管时可能会疏忽导致儿童拿装有有害液体的瓶子喝下去而没有察觉,特别是儿童口渴时,会毫不犹豫地喝下去,造成意外事故发生。
4.3 对学龄期的儿童进行教育干预 教育学龄期的儿童掌握一些安全的基本知识。同时,由于顽皮的儿童好奇心强,督促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
4.4 注重对全社会进行安全教育,预防儿童意外伤害发生 从孩子出生以后就应该开始对其父母进行安全教育,包括为什么儿童误服容易发生、如何预防儿童误服发生,以及儿童误服发生后的急救措施[3]。不仅要将此项内容教给孩子的父母,还要将此内容在社区、幼儿园、小学以及全社会进行推广,特别需要将这些宣教活动深入农村和一些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建立高效的急救转运系统,以便发现问题能及时处理。加强全民安全教育,了解意外误服的发生情况和规律,及时统计分析,不断提出合理化建议。
5 小结
开展预防儿童误服的宣传教育,提高家属关于儿童误服认知和应对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同时,防儿童误服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多部门监督合作,使儿童意外误服的发生降至最低水平。
參考文献
赵秀芳,刘莉莉.成都市儿童急性中毒的调查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49(4):182-184.
张豹.浅谈儿童误服毒物导致的急性中毒[J].中国保健营养,2018.
琳舒,许铖.儿童急性中毒134例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3):327-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