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玉
【摘 要】目的:探討VTE评估及防治量表在骨科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应用Caprini量表对98例骨创伤患者采用进行VTE风险评估,结果:98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未发生DVT。结论:VTE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可有效预防骨外伤DVT的发生。
【关键词】VTE评估及防治量表;护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2-03--01
静脉血栓栓塞(VTE)是指静脉内血液的异常凝结 ,导致静脉狭窄,血液回流障碍。而常见于长期卧床患者及骨外伤手术患者,其栓子多来自下肢深静脉,尤其是腘静脉和髂静脉血栓形成较为常见。我科通过VTE评估及防治量表,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的防范了VTE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在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骨外伤患者98例作为研究,女患者26例,男患者72例,年龄15~85岁。其中颈胸腰椎骨折患者24例,骨盆骨折患者15例,股骨粗隆间、股骨干骨折患者3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29例。
1.2 评估方法
采用 VTE评估及防治量表从年龄,手术类型,体重指数,肺功能、创伤风险,活动能力,凝血功能,服用激素类型药物和合并疾病等方面进行风险评估。量表得分≥9分为极高危,5~8分为高危,2~4分为中危,≤1分为低危。
1.3 首次评估结果 极高危20例 ,高危56例,中危22例, 随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动态调整。
1.4 护理
1.4.1 饮食指导 戒烟、戒酒,避免尼古丁、酒精刺激血管;[1]多饮水多食用富纤维的蔬菜、水果,降低血液粘度,促进血液循环,同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2]
1.4.2 病情观察 观察下肢静脉回流情况:肢体的肿胀程度、皮温、色泽、感觉等,若肢体远端出现凹陷性水肿,皮肤紧绷,患肢疼痛加剧,常提示VTE ,应及时行影像学检查。
1.4.3 体位护理 常规双下肢抬高20-30度,促进静脉回流。天冷注意加强肢体的保暖,避免血管受凉痉挛,血流缓慢,形成血栓。
1.4.4 预防护理 若患者评分后为低危,则以物理预防为主,督促患者术后早期活动、踝泵运动、宣教; 若患者评分后为中危且出血风险低, 则增加间歇充气加压泵治疗;若患者评分后为高危以上且出血风险低,则增加皮下注射达肝素钠或口服利伐沙班;若患者评分后为中危以上且出血风险高,则以物理预防为主。使用药物治疗时,常规监测凝血功能,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倾向。而对于患有肺水肿 、肺栓塞 、充血性心衰、下肢血管动脉硬化及皮炎 、下肢严重水肿 、 等疾病的患者 ,物理预防措施绝对禁用。[3]
1.5 观察指标 患者在骨牵引治疗前、手术前后、出院前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术前术后行 D-二聚体检查,以 D-二聚体检查结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股静脉血流峰速等进行仔细观察。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x ± s)表示,采用 t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98例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均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
D-二聚体数值、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股静脉血流峰速在干预前后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和血流速度慢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而骨创伤患者由于创伤、肢体制动、手术则更易发生DVT.在临床上对骨创伤的患者采取Caprini量表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评分,早期发现DVT的危险因素,根据研究结果和比分,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深静脉血栓疾病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使其能正确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可有效提高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降低D-二聚体水平,从而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参考文献:
龚玲丽,护理干预应用于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实用临床医学,2012,13(12):114-115
鲁玉丽.护理干预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8)260-261
王纯玲,血栓风险评估与处置表在骨科预防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河北医药,2016,38(12):1894-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