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选修课程“悬置”的成因与对策

2019-07-08 20:02栾爱春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成因对策

栾爱春

摘   要 校本选修课程开设中存在着“悬置”现象,其原因有:高考压力大,教师课程能力不足,学校课程文化的缺失。校本课程“悬置”的成因:高考指标压力强势,校本课程文化匮乏,教师课程能力薄弱。破解办法为: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让课程有灵魂;寻求教育抓手,融教育哲学于行动中;科学整合,有效实施。

关键词 校本课程 悬置 成因  对策

目前中小学评审中,校本课程的开设是必查项目。但在梳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多年来学校并没有形成优秀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设存在不合理、不专业的现象,课程处于“悬置”状态。悬置的课程,即课程停留在课表中,在素质评价报告册中,在制度中,没有落实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当课程被悬置,无论它多么有价值,只要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就不会产生学习价值[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明确提出,作为选修课程的一部分,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开设校本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学生毕业学分144分,其中校本课程至少占8个学分[2]。开设校本课程的初衷是实现差异性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要实现此初衷,有必要对校本课程“悬置”的原因作出分析。

一、校本课程“悬置”的成因

通过访谈师生、查看资料等方式,发现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校本课程“悬置”。从外部看,强大的升学压力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设;从学校文化的角度看,学校缺乏良好的课程文化;从校本课程自身建设的角度看,教师校本课程建设的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1.高考指标压力强势

在当前追求升学率的情势下,人民是否满意一所学校的教育就在于其升学率是否过硬。加之,地方外兄弟学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每年高考之后的质量分析会上,兄弟学校之间的各项指标会全方位地被对比,学校和老师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而且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考评时,主要看高考指标达成情况和学科均分差距,校本课程开设不在绩效考评之列。可见,高考升学的压力犹如一座山,压得老师们喘不过气来,无形中捆住了学校的手脚。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存在顾虑,担心开设校本课程会占据师生精力,影响高考指标的达成。

2.校本课程文化匮乏

课程文化是按照一定社会发展对学生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3]。课程文化主要包括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课程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內核和精髓[4]。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课程的开设具有保障与促进的作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校没有优质的校本课程,未将校本课程开设的管理制度落实于行动,年级组、班主任及不少任课教师对开设校本课程的必要性表示质疑,他们认为开设校本课程增加了老师的负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学校也没有校本课程开设活动或成果的相关展示和宣传。学校课程文化严重匮乏,校本课程无法按照理想中的状态得以落实。

3.教师课程能力薄弱

长期以来,教师往往被定位在“课程的执行者”这个角色上。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教师一般都不参与课程规划和设计工作[5]。学校教师工作时间多数用在备课、上课和作业批改上,而不是在课程设计和开发上。教师的课程评鉴能力和创生能力比较薄弱。因此,一些课程变成杂乱无章的拼凑,课程内部及课程之间没有逻辑关联,校本课程的专业性不够。少数坚持开设校本课程的老师在授课理念和方式上落后,灌输多,启发少,忽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激发兴趣。所以说,教师缺乏专业的课程知识和校本课程实施能力,是导致校本课程的“悬置”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解决校本选修课程“悬置”的措施

要应对外来压力和校本课程自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找到突破口。帕斯卡尔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6]。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若无统一的办学思想,校本课程必然一盘散沙,不可能具备一种格局,更不可能形成课程文化。崔允漷教授认为,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7]。由此,要校本课程落到实处,必须在明晰学校教育哲学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行动。

1.明晰学校教育哲学,体现课程的核心价值

为了明晰学校教育哲学,以其统领校本课程的开设,西亭高级中学在梳理学校办学历程、教学理念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将“每位学生都是一粒种子,学校的使命在于提供其生长发育的适切土壤,培养站直了的中国人”作为学校教育哲学。把学生视作为“种子”,意味着每个孩子都有着生命力和生长力,蕴含着各种成才的可能;把学校的使命定位于“提供其生长发育的适切土壤”,表明学校的主要功能在于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可以茁壮成长的环境;培养“站直了的中国人”,是学校办学愿景,是想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集中表述。具体说来,该校希望走出去的学生能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健全之人格、创新之思维。他们敬畏生命,恪守底线,具有正直、自信和阳光的人生底色。在明晰学校教育哲学之后,学校管理者拥有了笃定的教育信念,脚踏实地地开设贴近学生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因此说,学校教育哲学是开设校本课程的灵魂,明晰教育哲学是整改校本课程“悬置”现状的起点。

2.寻求教育抓手,融教育哲学于行动中

教育哲学的落实需要“抓手”,这个抓手便是学校文化和课堂生态。西亭高级中学校建于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祖居之镇,当年的张公馆正厅悬挂题匾“敦睦堂”。为传承先贤的道德和精神,该校三十多年前修建了百米文化长廊,名为“敦睦廊”。几十年来,学校逐渐形成了“敦睦”文化特色。目前,该校正承担着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让问”撬动普通高中课堂教学变革的实践研究。该课题旨在引领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构建气氛民主、思维积极、互动真实的课堂生态,鼓励学生质疑,推进深度学习,实现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以学校办学目标为基础,以明确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是系统性的工作[8]。为此,该校结合督导组建议,决定以学校教育哲学为起点,围绕“敦睦”文化特色和“让问”教学理念开设校本课程,从而避免校本课程开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成因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