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鹏 胡兴芳
摘要: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学生追求人生理想的主要途径。然而在各地的实际教学当中,并不缺乏学困生的存在。形成学困生的因素的主要包括年龄不成熟,缺乏关心陪伴,学习难度大,以及学生自卑自控力差等内外因素。为了尽量减少学困生的数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及时调整教学状态以及尽力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关爱学困生,使其发现自身的潜力。
关键词:小规模小学;学困生;解决办法
1学困生概念及特点
小学教育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小学生们正处于智力发展和学习的重要阶段,需要教师的严格管束以及家长的陪伴关爱。学困生指的是学习能力以及智力都正常然而不能认真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不能发挥自身潜能的学生。学困生相比于优秀学生,除了成绩差以外,在性格以及意志力上都会出现偏差,致使学困生不能正视学习过程,不自信,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形成恶性循环。
调查研究发现,学困生的心理往往存在以下心理:
(1)厌恶学习:这类学困生往往是很多因素导致的厌学情绪的产生,比如父母关系不和谐,缺乏父母的关爱,内心缺乏学习主动性,遇到学习就头疼。
(2)敷衍学习:这样的学困生通常也是假努力。他们缺乏学习的乐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发呆,经查抄袭作业。
(3)恐惧学习:这样的学困生大多数与自卑的性格有关,缺乏自信,他们在意老师对自己关心与否,在意教师的表扬与批评。
2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分析
如果说学生是一棵树,那么自身学习能力决定自己能否茁壮成长,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外在因素决定他能否笔直的生长。因此,每一位学困生的形成,都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
2.1小学生自身内因
内因指的是学生自身存在的学习障碍。学困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否管束自己是学习好坏的主要影响因素。许多小学生自身性格活泼好动,爱说话做小动作;有的学生性格刚烈,厌恶教师的管束;有的学生天性自卑,不敢与老师交流,上课跑神,成绩退步。
2.2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相比于老师而言,父母更具有说服力以及威慑力。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不同,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就应该宠爱着,殊不知过分的宠爱导致学生的性格过于任性,叛逆,不接受教师的管束;有的父母则过于严厉,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管学生做什么事,都缺乏表扬与鼓励,因此导致学生过于自卑,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学习也是如此。
2.3学校教育模式
教师作为学生灵魂的塑造师与指路人,良好的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无微不至视如己出的关爱最为重要。不同地区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各不相同。大多数学校为“应试教育”,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通常会拖堂,占用体育课,思想教育课等一些不安排考试的学科时间,长时间的教学以及题海战术会使学生产生疲惫,逐渐厌学。
3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的主要对策
转化学困生是一項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课堂设计,以及学生心理方面进行调整以及深入的了解,除去优等生与学困生的标签和特殊对待,使学困生重拾自信。
3.1合理设计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潜力股,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思考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课堂环节进行调整,合理的融入小游戏,以及适当的题外话,这能更好的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在作业布置方面,为了尽量避免学生学习疲惫产生厌倦心理,可以适当的减少课后作业,或者改变传统的课后作业形式,例如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等,将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这样能使学生发现抽象的知识可以转换成生活的工具,从而提升学习的乐趣。
3.2用爱感动学生
陶行知说:“谁不能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教育是一个伟大的工作,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能使学生意识到被重视,因此在思想上更愿意配合老师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尽最大的可能去陪伴学困生,例如课下单独的辅导,定时与学困生谈话,了解每一位学困生的家庭情况,从根本上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不好,不想学的恶性循环。
3.3鼓励教育大过批评教育
教育学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无论学生成绩好坏,教师应该尽可能的鼓励学生,每一位学生在看到低略的成绩后都会心情低落,如果缺乏关心,他们会逐渐不在意自己的成绩。因此鼓励学生继续加油,为他们提供好的学习方法,比一句句批评有用的多。
总而言之,学困生的存在在所难免,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灵魂的塑造师,面对学困生不放弃不抛弃的鼓励式教育,才能使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我们唯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才能使他们重新获得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