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鸿
摘 要:本论文试图以生活化的理念为指导,构建一种思想品德课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教学理念与实践的转变以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把教与学的重心由应试转移到在生活中的品德构建上来。
关键词:生活化 生活化思品 读、品、用教学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提出新的要求。[1]传统的以课本为主“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不容回避的局限性使得它已不能独自负担时代赋予的重任。教学实践中亟需新的教学模式进行补充,本文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力图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读、品、用”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三个方面反复强调了道德与法治课以生活为基础、强调生活的原则,提高生活实践能力为目标。
(二)时代发展的要求
21世纪知识以前从所未有的速度更新,信息以前所未有的大容量、高速度传递,零零后的孩子接受信息的方式、手段、频率、数量与以往相比也有巨大的变化,应对变化,只有教学生活化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三)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
思想品德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动的基础,只有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在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的统一,为学生的幸福成长,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二、新模式构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1.生活化的思品,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我们的研究会丰富“思品教学生活化”内涵,提出用中学生特有的方式感知生活,构建“读生活、品生活、用生活”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2]
2.本论文的研究致力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力图寻找到一条实现思品教学生活化的新路径,探索思品与生活实践现结合的新的教学策略。
(二)应用价值
1.本论文的研究可以促进思品教师转变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健全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幸福健康成长,培养合格的公民。
三、基于生活化理念下“读、品、用”教学模式构想
(一)核心概念
读、品、用教学模式:一种体现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新的教学模式既是教师备课教学的一种要求,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呈现方式,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
(二)关于读品用教学模式的解读
1.读生活:三“读”——晓之以理
“读”主要解决的是道德认知的问题,道德教育首先建立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之上。
读文本:我们要认真解读教材,深入领会知识本身的内在体系,使知识活化、内化、系统化。
读媒体:我们的课本一旦编写出来就成了历史,而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变化,德育的某些内容的基本内涵是不变的,但是它的载体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一定要让我们的学生养成一种获得新闻的特定渠道,从中学开始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并形成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读生活:(读无字之书)生活是我们的目的也是我们的素材,其实无论从课程标准还是从教材,我们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学会生活。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让生活贯穿教育主题。
2.品生活:三“品”——动之以情
“品”主要解决的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问题,它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桥梁。
品案例:案例可以来自我们前置性学习的读,借助前面的读文本、读媒体、读生活围绕教材主题展开,案例应更多的来自学生自己,自己挖掘,自己筹备,自己品评。
品生活:品完案例以后,一定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我们一定不要就事说事,一定要让学生解决相关的一大类问题。所以要让学生在品评了一个案例以后一定要挖掘出同类的场景,同类相关的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由一点到一个面。
品自己: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与生活经历,鼓励孩子能够敞开心扉讲出自己的道德体验并面对现实情景做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关注孩子个性针对 性的解决问题)
3.用生活:二“用”——导之以行
“用”是整个教育活动的落脚点,道德认识通过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最终转化为道德行为。[3]
“用在生活”:要求学生不要死背课本,要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强调学以致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用在社会”:学生成长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要在这一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公民意识。
我相信,随着读、品、用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充实,必将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思想品德课中美丽绽放,必将会使中学思想品德的課堂教学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孙晓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初探[J].甘肃教育,2018(16):117.
[2]胡旭.生活化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8(07):86.
[3]陶鸿.聚焦核心素养走向教学生活化——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3):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