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本衔接”的《C程序设计》课程开发与实施

2019-07-08 02:23俞敏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年13期
关键词:C程序设计中本程序设计

俞敏

摘要: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的研究,关键在于课程衔接的研究,重点则是相关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该文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三年制中职与江苏理工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对接为例,分析和探讨了基于“3+4中本衔接”的《C程序设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问题,如:前期准备、课程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开发和运用等情况。

关键词:“3+4中本衔接”;课程资源;数字化教学平台;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13-0144-03

1 背景

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中本职业教育衔接,我校较早地与常州工学院、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等高校对接、试点,在调研专业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了中高等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以及“3+4”分段培养模式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研究基于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中专)专业对接江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展开,既是创新和开拓,也是一种继承和借鉴。

《C程序设计》是中职和高校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等均需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必修课程,且被认定为“3+4”核心专业课程。本课程共170课时,分两个学期实施教学,分别开设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和一年级第二学期(每周6课时),课程结束时参加高校组织的核心专业课程考核,要求卷面成绩达70分以上。与对口高考中《C程序设计》教学相比,课时量大量减少,对口教学中一般分三年共五个学期开设,高三参加全省对口单招专业技能和专业综合理论高考。由于课时量的减少,而两者考核范围和难度又相差不大,所以相对增加了教学压力。但是,“3+4”生源和基础相对较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强,课余可自由安排时间也相对较多,鉴于信息化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日趋成熟,故尝试开发适合“3+4” 课程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利用多终端接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拓宽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我校的物联网专业“3+4”试点班共四个,分别是本科部1403班、1502班、1602班和1702班。除1702班外,其余三个班均已完成该课程教学,学生考核情况良好,且1403班学生已转段升入高校学习。

2 主要内容和目标

此为我校与江苏理工学院在中高等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中的研究以及“3+4”分段培养模式的实践项目之一,具体内容如下:

1)开发适合中本衔接的相关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资料的分析与研究,课程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根据“3+4”中本衔接人才培养方案,采用问卷调查、研讨会、专家咨询等方式,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等相关课程资源。对《C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整合,对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综合分析,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 制定课程标准,确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建立项目课程新的知识体系。

2)推进本课程教学方式的革新, 进行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加大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大力开发本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的接轨,推进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数字化教学平台作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和协作交流的网络资源平台,它的开发与 “3+4”中本衔接课程教学的要求相融合,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以信息论和网络技术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生动性、形象性等特征,体现网络环境的无疆界、大容量、非线性、多界面和交互性。

3)形成本课程的“衔接性”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进行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研究

首先,根据“3+4”中本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知识+技能”的考核方式,具体有:一是全面和重点结合,在中职学习中,与将来本科学习关系密切的科目或内容必须通过本科院校的考核,要求考核成绩在70分以上。二是百分制与学分制的结合,无论是中职阶段还是本科阶段的学习,都将采用百分和学分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试或考查。三是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如以学生的技能实训成绩来说,将由平时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操作考核四部分确定。

然后,针对该核心专业课程的特征,结合中本衔接考核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研究总结出适用于“3+4”物联网技术专业学生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能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给出恰当的评价,通过评价控制学习进程、优化学习方法、改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质量、实现学习目标。

3 阶段性成果

1)《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

根据“3+4”中本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整理、优化《C程序设计》课程资源,制定了适合“3+4”教学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整合教学项目、建立了教案、学案、课件、多媒体资料、习题库等相关电子教学资源库。

由于受“3+4”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的限制,《C程序设计》的课程标准也在调整变化,逐步完善,走向成熟。在实践中完成了1403班和1502班的教学后,对《C程序设计》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1602班实施了修订后的课标。目前,因总课时数的调整,再次修订了本课程标准,1702班实施最新的课标。

我认为课程衔接的关键是培养目标的衔接,培养目标衔接需要中职、高等学校共同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是实现两个阶段课程有效衔接的第一步。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主要注重的是一技之长,核心是培养实用、技能、操作型的人才; 而本科阶段的目标是主要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管理型的高級技术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站在两个不同的纬度上,中职和本科的培养目标有明显的区分度和辨识度,但又是一体性的,不割裂开来,是有序的分成和分级。

在进行中职和本科课程衔接的过程中,我们应把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放在一个统一的课程框架内来认识和设置,根据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同阶段知识技能水平培养要求不同,以及学生学习能力水平不同,教学内容应各有所取舍,但要统筹安排,合理分工,有机结合,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制定统一、贯通的课程标准,为课程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比如,《C程序设计》课程在中职和本科两个阶段均要开设,但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教材使用方面,本课程在中职和本科阶段选用同一本经典权威教材,为谭浩强编著的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第四版《C程序设计》,同时逐步开发更有效、适合的校本教材和讲义,并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语言)练习题库。

教学内容方面,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语言)考纲要求和物联网工程专业能力发展需求,在中职阶段主要讲授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C语言基本语法,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结构化程序控制语句:顺序、选择、循环三种基本结构,数组,函数,文件等。在本科阶段重点讲授模块化程序设计,指针,动态存储空间的分配与释放,C++操作环境、编译预处理、文件链接和工程文件的使用,类与对象的概念,操作符重载与函数模板,C++标准输入输出流、文件流和串流等。通过学习为后续《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物联网应用层软件设计》《物联网移动应用开发》等物联网产品开发课程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方面,中职阶段针对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采用递进与并列的教学方法。在内容体系结构上以任务为主线,将知识点的学习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融于一体,体现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理念。

2)课程设置的实时调整

经过中职校和本科院校共同商讨和论证,针对《VB程序设计》与《C程序设计》两门课程的设置做如下调整:

(1)从16级开始不再开设《VB程序设计》,直接开设《C程序设计》及后续课程《C#程序设计》。

从上述两门课程的比较中不难发现,VB的学习虽上手和入门较容易,但由于其语言自身的局限性,将被逐步淘汰,故不再开设《VB程序设计》课程。而C语言因其良好特性如对底层硬件操作方便、跨平台性和可移植性强等优势明显,直接引入到“3+4”阶段学习中,结合生源及师资力量,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学保障,完全可以尝试在一年级开设《C程序设计》,既为后续《C#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做好过渡,也为本科阶段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物联网应用软件设计》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为进入高校后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语言)的考证提早准备和强化。

(2)由于受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影响,《C程序设计》的总课时数不断地动态调整,先由原定的124课时压缩至102课时,然后又扩充到170课时。1403班和1502班均是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和二年级第一学期分两个学期每周4课时开设;1602班直接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每周6课时完成;目前,1702班又调整为分两个学期开设,一年级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和一年级第二学期每周6课时完成。进入高校后都将继续开设一学期每周5课时的《C程序设计》,形成有机衔接。

3)《C程序设计》课程数字化教学平台

初步完成了《C程序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开发、建设及应用。课程组利用学校泛雅教学平台,开设了网络课程,将相关学习资料放上平台,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尝试,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4)初步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

我们结合教学方式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对自主学习方式的构建进行了研究:

(1) 利用多媒体的网络手段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做好前期准备,明确目标。

(2) 在探究和讨论阶段,设计有探究意义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生生、师生的交互性。

(3) 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利用本课程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增强学生利用和开发学习资源的能力,并训练自我调节能力。

(4) 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5) 在总结阶段,拓展网络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课外,全面提升专业综合素养。

5)问卷调查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需求和在学习核心课程中具体的学习情况,为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课程组对相关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中我们共设立了47个题目,分别从“基本信息”“学前需求”“学后反馈”和“意见建议”四大方面进行设问,对两个年级,两个班级共66位同学进行了调查,利用网络平台,结合电子表格对调查数据进行了详细统计。列举其中部分核心重要问题,分析情况如下:

(1) 同学们在开课之前,对本课程的了解程度情况为:完全不了解(33人占50.0%) ;听说过,但不了解(18人占27.3%);有一定的了解(9人占13.6%);主动了解过,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6人占9.1%)。表明大部分同学不是很了解,只有少数同学知道一些。

(2) 学习本课程的动机方面结果为:为考试而学(25人占37.9%);学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3人占19.7%);感兴趣,想拓展知识面而学(8人占12.1%);为将来适应社会需求(20人占30.3%)。表明大部分同学明确本课程的重要性,学习本课程除了完成基本的学业任务外,还想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更高的专业需求和发展目标,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3) 觉得本课程的难易程度方面:非常难,上课听不懂(11人占16.7%);有一定的難度,但基本能跟上课程进度(50人占75.8%);比较简单,学习起来觉得很轻松(5人占7.6%);表明本课程对初学者而言确实存在一定难度。

(4) 对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的评价方面:很好,内容丰富,层次分明,色彩迷人(34人占52.3%);还可以,基本涵盖了教学内容(31人占47.7%);很差(0人占0%)。

(5) 对C课程的总体满意度情况:非常满意(26人占39.4%);较满意 (33人占50.0%);一般(6人占9.1%);不满意 (1人占1.5%);非常不满意(0人占0%)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本课程对初学者而言存在一定难度,好在大部分同学在学习对此门课之前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较高的学习需求、足够的重视程度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同学们对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平台,上课方式和知识获取度等方面还是比较满意的。而在学完课程后,对本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也是较高的。

4 存在问题与不足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成员理论及科研能力有限,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优化完善和应用推广

目前仅使用了平台的部分功能,后期将开发和利用新功能方便教学。另外,结合教学实际需求,不断更新现有教學资源, 上传更多配套的电子资料,方便学生学习。使数字教学服务于老师、学生,课程组成员应实时跟进,完成课程信息化资源的优化工作。虽然课程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工作量,在教学班的实践中发现了一些不足,如学习测试效果并没有检测出学生真实水平等。所以后期的重点是切实开展好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课程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2)学生使用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效果差异明显

实践中“超星泛雅”数字化教学平台能将所有学生的相关学习行为全过程记录入库,经后台数据分析,表明学生使用该平台的学习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同学能按要求完成相应学习任务,但也有少数同学有时会受硬件限制、学习主动性欠缺,导致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掉队明显。所以后期课程组将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提优补差,实时监控及时督促和反馈相关学习情况。

3)“衔接性”教育考核评价机制的改善

进行课程考核方案和评价体系的深入研究,建立本课程合理和完善的“衔接性”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同时,结合学习平台上的过程性教学数据,开展多元学习评价。

4)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回访

通过对已升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和已高校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进行回访和调研,促进本课程的教学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课程组将定期召开课程研讨会,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深入学习和交流,不断调整方法,及时总结经验,形成研究心得。

综上所述,我们将努力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发挥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余萍.中职与本科电气自动化专业“3+4”课程衔接的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2015(27):9-10.

[2] 曹雨平,王志华,陆玉梅,等.江苏省“中本衔接”与“对口单招”的比较分析[J].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2015(7).

[3] 李国庆.“3+4”中本衔接内涵差异化融合的分析[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5(3).

[4] 顾玉芹,赵正春.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职对接本科“3+4”分段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新课程·下旬,2015(7).

【通联编辑:代影】

猜你喜欢
C程序设计中本程序设计
基于Visual Studio Code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探索
从细节入手,谈PLC程序设计技巧
比特币的谜底,很多年后才会揭开
“中本贯通”政策的逻辑、隐忧及理性实践
高职高专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C程序设计趣味教学初探
接轨全国等级考试,探讨高校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
论中职生C程序设计学习兴趣的培养
PLC梯形图程序设计技巧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