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校企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2019-07-08 02:54魏道江
价值工程 2019年16期
关键词:解释结构模型校企合作影响因素

魏道江

摘要:为了系统分析校企合作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文章从技术、社会、个人、组织、高校等五个方面对校企合作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建立校企合作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并运用MICMAC分析法对校企合作影响因素进行分类。结果表明:高校因素是決定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最根本因素,其中,合作历史因素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行为的驱动性最强,是决定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研发需求因素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最直接动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均不是制约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但通过改善两种因素有利于更好地促成校企合作。组织因素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行为的影响较为直接,因此,改善组织因素能够对校企合作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若要从根本上改变校企合作现状,还需从驱动要素上下功夫。

Abstract: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uence factor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article cardings systematically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rom five aspects of technical, social, personal, organizational and collegiate. Then, an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s established and MICMAC analysis is taken. Some conclusions have been arrived as follows: the collegiate factors are the basic factor which determine the succes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especially, the history of cooperation is the strongest driven and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he factor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needs is enterprises' most direct cause of participating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Both the social factor and the personal factor aren't the key factors in influencing the cooperation. But it's useful to the cooperation through improving the above two factors. 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factor is so direct that it can be achieved an immediate effect through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al factor. However, in order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radically, we should concentrate the efforts on the driven factors.

关键词:校企合作;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MICMAC分析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influencing factors;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MICMAC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16-0143-05

0  引言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两个核心组织通过知识、技术、人员及设备的转移,实现校企双方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社会项目[1]。一直以来,校企合作被认为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一条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浅层次上,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处于配合地位的“校热企冷”现象非常普遍,究其原因是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参与的积极性。换句话说,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组织,不能从校企合作中获取与之付出相匹配的回报,是阻碍校企合作顺利开展的最根本原因。因此,将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从企业视角分析影响校企合作的因素,并建立因素之间的关系架构,对进一步理解校企合作机理,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校企合作影响因素的文献回顾

1.1 技术因素

董美玲[2]从合作动因、合作方式及成效、合作环境等多个角度对比了中美高校的校企合作模式,结果发现是否具有技术需求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首要动因。这里的技术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是否存在与高校合作研发新产品或新工艺的技术需求;二是企业在生产中是否遇到技术瓶颈而需要寻求高校的帮助。熊娟梅[3]、刘志民[4]等学者认为高校的优势在于知识、技术的研发,而企业的优势在于知识、技术的应用,二者结合方能优势互补,进而实现双赢的效果,因此,技术是校企合作的纽带。当然,除了技术需求之外,技术是否容易获取或转移也是影响校企合作的又一要因。曹达华等[5]从企业对技术(知识)吸收能力方面研究了技术的可转移性对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贯爽[6]比较研究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促进校企合作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显性知识更有利于促成校企合作的开展。

1.2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是从社会角度考察企业作为社会组织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董美玲[2]、胡振华[7]等学者研究发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一方面受直接利益驱动,即上述所说的技术需求;另一方面也受间接利益的影响,即作为一个社会组织追求在行业内部或市场上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王艳丽[8]、李正卫[9]等学者的实证结果显示,社会资本对校企合作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企业从事公益性社会活动的行为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行为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政府行为在企业扩大市场份额与参与校企合作的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文益民[1]、路平[10]等认为校企合作并不仅仅是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二维合作,其更应当看作是高校、企业、政府、学生等多方参与的多维合作,因此,影响校企合作的社会性因素不容忽视。

1.3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在既有研究文献中提及得相对较少,但事实上任何一项成功的校企合作都离不开人为因素的作用。根据Ajzen[11]的计划行为理论,个人行为是在某种特定情境下按照个人的某种偏好选择性发生的过程。企业是否选择与高校合作,选择与哪所高校合作均具有一定的人为性。笔者曾对北京、上海、武汉、西安、襄阳等地的16所高校43例校企合作项目进行过对比分析,结果发现,90%的校企合作项目是通过良好的个人关系促成的,其中,有近70%的个人关系是建立在既有合作或共事的基础上,30%的个人关系是基于母校情结产生的。另外,不论是基于哪种关系的合作,单位领导的支持都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个人因素。

由此可见,与其他影响因素不同的是,个人因素是从合作者的意愿情感方面考察其对校企合作成效的影响,体现了校企合作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对更全面地理解校企合作机理具有很好的解释作用。

1.4 组织因素

校企合作在组织层面上的影响因素是学者们研究的又一热点内容。陈裕先[12]对构建“双主体办学、双主体育人”的合作机制进行探讨,认为高校以激励相容原则与企业组建利益共同体是实现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陈桂香[13]基于三螺旋理论对高校、政府、企业协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协同机制进行研究,倡导从组织领导、资源共享、激励约束、考核评价和组织文化等方面构建三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张杰等[14]对全国50所高等职业院校及40家企业进行调研,并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文益民[1]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校企合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黎丽[15]尝试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校企合作绩效进行评价。倪勇[16]从打造通用路径和建立利益共同体两个角度对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1.5 高校因素

顾名思义,高校因素主要从合作对象上考察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吴强[17]从企业视角出发,构建校企合作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的影响因素,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高校的科研资源、人员投入、地位匹配等因素是企业选择校企合作伙伴时最关注的影响因子。潘海生[18]研究发现,高校管理体制、院校市场意识等因素是造成校企合作现实与愿景差距的主要原因。刘志民[4]在对大量校企合作项目进行专项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回归分析法对企业选择合作对象的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高校实力、合作历史等是企业选择合作对象的重要影响因素。

以上学者们从不同侧面对影响校企合作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由于影响校企合作的因素众多且影响机理复杂,笔者尝试运用解释结构技术,建立影响因素的整体框架模型,阐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进一步挖掘影响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进而制定校企合作策略奠定基础。

2  校企合作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2.1 校企合作影响因素的确定

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初步拟定出影响校企合作的因素清单,并通过征询40位企业管理人员的意见,对清单内容进行增减,最终筛选出17项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列于表1所示。

2.2 构建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以往学者们对校企合作影响因素关系的研究,以及40位企业专家的意见反馈,笔者用二元关系图表示校企合作两两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2.3 确定各因素的层级

由可达矩阵得到各因素的可达集R(Ti)(由可达矩阵第i行中所有元素为1的列所对应的因素构成的集合)和前因集A(Ti)(由可达矩阵第i列中所有元素为1的行所对应的因素构成的集合)。以R(Ti)∩A(Ti)=R(Ti)为条件,确定出最上位层级因素Ti,然后将可达矩阵的第i行与第i列除去,再按照同样的方法寻找下一级的因素,这样一直做下去便可将所有影响因素划分为不同的层级。

根据以上方法,本文将17个校企合作影响因素划分为9个层级,如表2所示。

根据各因素的层级关系,进一步构建校企合作影响因素的多级递阶解释结构模型,如图4所示。

3  校企合作影响因素的层级关系分析

由图4可知,影响校企合作的因素系统是一个9级递阶结构,现对结构的各层级关系分析如下:

①高校因素是決定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最根本因素,在结构模型中处于6级、8级和9级。其中,合作历史因素是高校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换句话说,企业更愿意与有过合作经历的高校开展校企合作,这一点与刘志民[4]等学者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前期合作增加了校企双方之间的信任感,同时,合作使高校在社会声誉、专业实力以及技术(知识)转移能力方面得到提高,为进一步开展新的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这就要求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始终秉承开放式办学原则,积极寻求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机会,加大对 “第一次”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善于在合作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为争取后期与企业有更多的合作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解释结构模型校企合作影响因素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