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名作整本书导读实践

2019-07-08 03:54孙俊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名作英语

摘   要 现行教材语篇的输入量不足,在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素养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依据教材或做应试的语篇训练很难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而开展英语名作阅读活动成为提升学生综合语言素养的极好途径。整本书导读是英语名作阅读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导读的目的是激趣。教师可以通过导读封面、目录、背景、章节或段落文字来指导阅读方法,激发学生后续阅读的兴趣。

关键词 英语  名作  整本书导读

阅读是学生综合语言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需要经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才能实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言技能五级目标要求学生年课外阅读量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认知策略五级目标要求学生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基于此,英语课外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认可及重视。学生通过大量接触外语原文材料的“耳濡目染”,向大脑输入大量的语料及相关信息,经大脑分析、理解,进而储存,可以达到需要时有用信息的有效输出。这就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加大外语语言材料阅读量的出发点和归宿[1]。然而在英语课外阅读实际开展环节却暴露了诸多问题,如课外读物的难易度与学生认知水平的适切度不够吻合、课外读物的选择缺少系统性及规划性、未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指导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课外阅读开展的效能。我校开展英语课外阅读教学已有10年之久,并且将课外阅读纳入正常的课程。在实施课外阅读教学时,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开展课外阅读的突破口,从整本书导读入手,带领学生浏览整本新书,实践阅读方法,制定阅读计划,激活学生的思维。下面就以简易英语名作《The Railway Children》为例,谈基于英语名作的整书导读实践。

一、导读封面留悬念

学生拿到英语名作后往往会先浏览封面。名作的封面色彩丰富,主题突出,图片生动有趣,信息量大。相对于名作内容的正文本,封面起到副文本的作用,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就为教师带领学生导读封面留下了解读空间。

The Railway Children的封面主要呈现的是三个手持木棍的小孩拦下火车并与火车司机交谈的情形。同时图片下方也配有本书书名的中英文翻译、原著作者及改写作者的姓名、国籍、阅读等级(Level 2)、出版单位等。

本着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笔者设计了显性和隐性的问题供学生回答、猜测。显性问题为:①What is the name of the book?②Who is the writer? And where is she from?③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④How many children can you see?隐性问题为:①What are the children doing?②What has happened?

显性问题学生均能容易地给出答案,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是兼顾班级后进生,让这部分学生也有课堂参与感。隐性问题需要学生调动思维,组织语言,大胆猜测,表达见解。对于部分隐性问题,老师对学生的答案不做判断,给学生留下悬念,点燃学生急于阅读文本的热情。封面导读主要以激趣为目的,不要过多涉及文本内容的细节,能唤起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期待即可。

二、导读目录理主线

目录(Contents)是指按一定次序排列出来供参考的事物名目。名作的目錄常按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以章节(Chapters)为主题进行编录。目录的语言简洁,暗含故事的主线及各个章节间内在内容的衔接。

The Railway Children的目录共有九个章节,分别为:Chapter 1 How it All Began;Chapter 2 Coal Mines!;Chapter 3 The Green Dragon;Chapter 4 A Birthday Song;Chapter 5 A Man Who Needs Help;Chapter 6 A Landslide!;Chapter 7 The Letter;Chapter 8 What Happened to Father;Chapter 9 The Return Home。这九个章节涵盖了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

为了让学生明晰故事主线,初步进行阅读体验,笔者进行了如下导读设计:首先让学生了解本书有几个章节。教师设问:How many chapters does this book have?What are they?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拿到新读物养成浏览目录页的习惯,对读物的构成有初步了解。问题简单明了,兼顾全体学生。其次让学生猜测每一章节可能写什么,即What does each chapter probably write about?当然,不同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答案。其目的是进一步加深目录章节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在后续阅读中验证先前猜测的兴趣。最后再追问学生最想先读哪个章节,即Which chapter do you want to read most? Why?有的学生因为想急于知道故事结局而最想先读最后一章节;有的学生最想先读第二、六章节,是因为看到这两个章节目录后有感叹号而特别好奇;甚至有学生最想先读第四章节(A Birthday Song),是因为自己的生日就快到了,想看看书中主人公是怎么过生日的。其目的也是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后续阅读兴趣,同时也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后续章节的文本解读找到了着力点。

三、导读背景促共鸣

作品背景是指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也指文学作品中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由于受时间跨度及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对作品及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缺乏认知,而这种缺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所以,在导读作品时与学生交流、讨论相关背景也显得尤为必要。以本作品的作者背景为例:

Some information about Nesbit

①She was born on 15 August,1858.

②At the age of 4,her father passed away.

③She spent her childhood with her brothers and sisters in a country house.Their happy moments were spent in the gardens,forests and the railway around their house.

④When she was 18,she got married.She had to make a living by writing because of poor life.

为了将学生的思绪拉回到一百多年前,感受作者当时的生活状况,并将自己的现实生活与作者的状况作对比,从而从内心产生碰撞,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与学生探讨。①When was the writer born?Can you imagine the life of more than 100 years ago?②How did the writer spend her childhood?And what about you?③How do you feel the life of that time? Did the writer give up?And 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life now?④Does the writers early experience make a difference to this book?

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对比及思考,了解了作者当时身处的困境,与作者同呼吸、共感受,在后续的阅读中更能体会作品中三个小主人翁的机智、善良、纯朴以及面对困境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通过背景的导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更让学生有“感同身受”之感。

四、导读章节提素养

章节导读是整书导读最核心的环节。从内容来说,每个章节都是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它也是构成完整故事链的独立个体。通过章节导读,要让学生能运用课内所学阅读方法在课后的自读实践中实现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五级指标提出了以下五个维度的训练目标:①理解文章主旨要意;②理解文中具体信息,作出简单推理、判断;③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④理解文章基本结构;⑤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2]。因此,对于章节的导读,教师可以基于上述维度进行设计。与教材语篇或日常普通阅读理解语篇相比,章节的文本篇幅长,信息量大,故事情节丰富,随着名作阅读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思维品质、文化意识等文本深度解读。下面以Chapter 1 How it All Began为例,谈基于阅读思维素养提升的导读。

本章节是整书的开篇章节,主要介绍了主人翁一家由于父亲工作的原因导致生活发生变故。变故前孩子们及母亲生活富足无忧,变故后生活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母亲坚强地支撑起家庭,而孩子们依然快乐,对新环境充满好奇。

首先,为了训练学生对长文本的信息整合能力及对信息的逻辑推理能力,笔者设计表格式思维导图供学生填空(Living situations和Feels两列是需要学生完成的部分)。

对文本的总结、归纳、推理能力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表现。接着,笔者让学生再次浏览文本中的部分语段,由学生分角色模仿朗读、表演文本,体会文本中角色的内心状态。(附部分语段)

The weather was already warm,and the children lay down in the sun and thought about their new life.The cottage was small but comfortable.

“Well soon get used to it,”Roberta said.

Phyllis said,“We havent any servants here.Well have to help mother with the cooking and housework.”

“I cant cook,”Peter said.

“Dont worry,”Roberta laughed. “Well soon find something for you to do.”

The children soon fell asleep in the warm sun. Their mother came outside and woke them up.

对于章节的导读,教师要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读,学生自读时教师不设问题,不打扰学生,给学生连续阅读的空间,这是一种“绿色”的休闲阅读。学生通过阅读与文本对话、生成新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真实的习得过程,更是综合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素养的重要途径。

五、导读文字激情感

在常规课的语篇教学中,由于受语篇功能化的影响,有时较难实现情感教学目标。而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英语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3]。适合学生阅读的名作常包含积极向上的主题或充沛的情感,而这些主题或情感就隐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学生阅读时常“浮光掠影”式的泛泛而读,不能深刻体会蕴含于其中的情感元素。下面就以Chapter 4 A Birthday Song中的一段文字(妈妈写给Roberta的十二岁生日歌)为例谈情感目标的导读。生日歌如下:

八行的歌词里饱含了母亲对女儿浓浓的爱及乐观向上的精神。首先,老师让学生默读生日歌,初步理解歌词大意。接着,让学生放开声音朗读歌词,再次感悟歌词中蕴含的情感。然后,老师设计导思性问题:①What can you hear from the song?②How does mother show her feeling to Roberta?最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归纳歌词主题。即Their love for life; Their optimism for life;Their bravery for danger.

在情感目标导读时,教师要善于挖掘名作中的文字或段落,设计导思性问题供学生感悟,而这种感悟是学生自醒的,非老师直接或间接强加给学生。学生课后自读时,可以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以批注的形式写在文字或段落附近。

随着英语阅读教学的不断深入,英语名作阅读越来越引起老师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名作阅读纳入了校本体系。英语名作阅读要遵循课内导读、课外自读的原则。课内导读重在培养兴趣、指点方法、提供示范、训练思维,而课外自读旨在开阔视野、增强兴趣、运用技能、促进自主学习以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课内导读时,教师不仅可以导读封面、目录、背景、章节和段落,也要指导学生设计阅读卡(Reading card)、制定阅读计划、建立章节表演小组等。导读环节是整书阅读的关键,教师个体要熟悉名作、研读名作,更要发挥教师集体的力量,将英语学科素养的目标落实于名作阅读的各个环节,这样英语名作阅读活动才能开花结果,我们的学生才会爱读书、会读书,也才能真正提升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 易代釗.关于提高外语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08).

[2] 孙俊.课内教本语篇为主体,课外名作辅助的英语阅读教学例谈[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5(10).

[3]  陈江丽.浅析高中英语阅读课情感态度目标的理解与实现[J].中学外语教与学,2015(02).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名作英语
因为“空”,才能“充实”
我和《名作欣赏》
微趣图
玩转2017年高考英语中的“熟词僻义”
世界名作赏析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三十的六分之一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