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日嘎拉图
2017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培养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国家新颁布的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学过程中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落实核心素养。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广大师生家长的不懈努力,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教育思想得到了普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民主和学生自主管理意识普遍增强,课堂效率普遍提高,扭转了“满堂灌”。然而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部分教师对课改精神和基本理念理解不到位,在教学策略与技术方面缺少引导,改革实践中出现了“假现象”和“怪现象”,即表面上是在实施课改,实际上仍以传授灌输为主,题海战术依旧,影响了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有效落实,对照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还有一定差距,仍存在改进空间。
1.假改革
虽然新课程标准颁布多年,但教师观念转变不大,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以教师为中心和以知识传递为主,接受式的被动学习方式仍占课堂主导地位,没有全面破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
一是教师教学设计不是基于课程标准,教师不重视课程标准的解读,实践中不能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情况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设计中常出现目标表述含糊,指向性、可操作性、可检测性不强,不易落实等问题,导致课堂上没有精彩的知识生成,看不到学生精彩的表现。二是课堂教学中较多关注“知识与技能”,忽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创设和实践,学生参与度低。三是教学策略中“复制、粘贴”式“满堂灌”现象较普遍,建立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基础上的有效学习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深入探索,灵活实践。
2.假情境、假问题
一是情境创设实效性不强,没有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缺乏生活性、真实性、启发性和学科性。更多是为了导课而创设情境,与学生知识体系和生活背景联系不强,不能有效衔接后续知识,有牵强附会之嫌。二是教师的“问题”链意识不强,“为问题而问题”的现象较普遍,预设问题多于问题生成,没有生活实践价值,真实性、探究性和层次性不强。许多问题无须思考或探究,单凭记忆回答,无法实现“通过问题激发深度思考”“通过设问使学生发现真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循着问题链进行拓展分析”的长效教学目标。这种放任式的被动学习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3.假互动、假探究
师生互动时,教师对提问的难度、清晰度、发问次数和顺序考虑不充分;候答时不能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组织答案的时间;叫答时没有保证每个学生均等机会;理答时没有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出相应的反应和处理等。生生互动时,讨论交流存在形式化。如课堂教学中仍缺少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思维碰撞”“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形式。课堂中的讨论探究很多流于形式,学生参与意识不强,问题讨论不充分,没有起到启发思维、引向深入的教学目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缺少约束机制,学生自主管理缺少规范。课堂实践操作很多以教师的操作演示或观看操作视频取而代,即使学生动手操作,多数也是走形式、走过场而已。
4.假媒体、假评价
现代辅助教学平台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润滑剂,但在实践中,即使使用频率较高的课件或媒体,多数也只是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不能恰如其分地与教学融为一体,起不到服务教学的目的和作用。课堂中的提问与点评、练习与作业、复习与考试等基本评价途径和方法没有进行有机整合。教学中很少顺应学生的好奇心给予主动引导和点播,很少给学生提供创新时空和机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没有得到真正激发和培养。
教育评价中“唯分数”现象依然严重。学业成绩仍是评价内容的重点,评价中的命题存在脱离国家课程标准,不规范、不科学,问题设计和内容选择方面不真实等问题。不能正确把握“素养”“情境”“问题”和“知识”四要素在命题中的相互联系,多以考察知识点为目的或命题偏怪难,导致学生的学习偏离课程标准,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课堂评价仍以教师为主,评价语言简单笼统,很少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拓展和引导建议。学生自评、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等多维度评价很少发生。
1.进一步深化学习贯彻国家课程标准
依据课程标准理念,确定教学目标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加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必须要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课堂教学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二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教学问题。三是注重学生亲身体验或自己发现和科学探究的经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
2.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变革教学组织形式,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切实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开展基于教师智慧导学、学生亲身体验式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合作探究,建构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
3.建设现代教学新规范
首先,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教是为“学”服务的理念,构建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良好愿望和先进理念只有落实到方法上,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教育教学必须遵循学生人性发展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知识发展的逻辑规律,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发挥教学智慧,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深度学习,落实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觀,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其次,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启发式、探究式和讨论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创新教学的途径有很多,如“头脑风暴”、合作学习等。讨论是通过共同讨论、辩论,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讨论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讨论的题目或讨论的内容,并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或查阅搜集有关资料,认真准备意见和写出发言提纲。讨论进行时,充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歧的意见进行辩论,形成真正的思想交流和“头脑风暴”,达成共识。讨论结束时,教师要作出总结,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
最后,实践终身学习的评价观,把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评价包括日常学习评价和学业成就评价。实施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确定评价目标,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二是要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要将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使用;三是要积极开展日常学习评价,如提问与点评、练习与作业、复习与考试等内容;四是要进行科学的学业水平评价;五是要积极尝试“增值性”评价,增值性评价是一种用于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评价过程,是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测查,收集数据,计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提高程度,作为对全区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校教学质量评定的依据之一。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