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小学可持续性发展教育及其启示

2019-07-08 04:01黄政宗冯泽华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澳大利亚小学

黄政宗 冯泽华

摘    要  可持续性发展是缔造人类文明的一项系统工程。澳大利亚政府在联合国可持续性发展教育规划的指导下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将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与小学各科目内容全面系统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园林种植等实践课程培养小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组织能力和行动能力。我国可借鉴其经验,通过完善环保教育、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教学等方式在小学阶段推行可持续性发展教育。

关键词 澳大利亚 小学 可持续性发展教育

可持续性发展是缔造人类文明的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生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全方位领域。儿童是地球未来的主人,他们需要知识来理解我们面对的环境问题,并在将来有能力采取行动解决可持续性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作为可持续性发展教育的先驱者,澳大利亚从小学层面即开始培育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并将小学课程的“可持續性发展”定义为:可持续性发展是指人类的生活方式应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1]。据此,可持续性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从小培养我们的下一代树立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关系理念,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可替代性,以及生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可持续性发展的统一性,塑造新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活方式。本文从澳大利亚小学可持续性发展教育的实践经验出发,为我国小学可持续性发展教育模式改革提供启示。

一、澳大利亚小学可持续性发展教育的实践

澳大利亚小学的自然科学课帮助小学生理解自然与人类的共生关系,利用科学知识认识自然,为可持续性发展教育做了知识铺垫。人文社会课帮助小学生理解可持续性发展的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园林实践课则帮助小学生利用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实际参与校园园林的开发、维护和发展,体验人与自然的互动作用,通过实践经验深入领会可持续性发展过程的意义[2]。

1. 自然科学课

自然科学知识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理解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和应对策略的基础。澳大利亚小学自然科学课涵盖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性内容,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初步认识。澳大利亚小学自然科学课程还要求小学生具备“科学探索技能”和“科学实践能力”,学会理解和使用科学知识促进可持续性发展。小学自然科学课的主要概念包括(1)生物学中的进化论、物种多样性、生物的相互依赖性;(2)物理学中的能量形式及其转换;(3)化学中的物质特性、物态变化、可逆与不可逆的反应;(4)地球和空间科学中的太阳系、太阳对地球自然界和人类的影响。

科学探索常常被限定在特定的细小的模块中进行,结果导致人们失去整个系统的科学认识。当课堂上的科学知识被切割成不同科目时,科学知识就远离了现实世界。小学生无法感受到科学的力量,知识变得困难而又复杂。小学生,特别是城市里成长的孩子,有逐渐脱离自然界的危险,容易导致他们漠视环境保护问题。澳大利亚小学自然科学课打破了科目之间的界限,将不同科目的知识汇集到对自然的观察中,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多方面观察、分析,增进小学生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经验。小学生们不是孤立地通过某一学科知识观察自然,而是通过自然科学课程中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的综合知识,树立保护自然及其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2. 人文社会课

可持续性发展教育是多层次的,不仅要求教育对象具备科学素养,还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可持续性发展当中遇到的问题,需要人们组织起来,从物质上、社会上和情感上共同努力来解决。澳大利亚小学人文社会课的内容包括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公民教育。这些内容有助于发展小学生对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解,树立可持续性发展的价值观,培养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

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制度、经济体系、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因素即是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又是可持续性发展的手段。社会要实现共同目标,就需要发展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文化习俗,并通过语言将这些知识传递给下一代人。因此,澳大利亚小学人文社会课注重通过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公民教育等知识,传授给小学生参与或发起社会实践的方法路径。澳大利亚小学教师利用经济学知识使小学生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思维模式;通过地理学探索、分析、理解地域环境的独特性,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变化相互结合;通过对历史的整体介绍,透过历史变迁分析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管理学分析企业追求利润过程中应坚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及社会责任感,培养小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最后,通过公民教育课塑造小学生对历史、经济、社会、政治可持续性发展的责任感。

3. 园林实践课

园林实践课是澳大利亚小学可持续性发展教育的一大特色。在小学内开辟一块园林地,作为小学生户外实践的场所之一。园林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具备地球生态系统的大部分因素:水、空气、植物、土壤、阳光等。小学生可以在园林里尝试种植食物,进行温室效应实验,观察生态系统循环。在进行园林实践课时,学生是主导,老师是辅导。老师的主要作用从引导学生们的思考方向,变为辅导学生们的实践活动,为他们的园林实践提供工具、场所、基本物资等。园林实践课不仅是学生们探索自然的初步尝试,而且是跨学科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促进可持续性发展的首次实践。小学生须要运用他们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及其所需的生态条件;运用人文社会知识,作出规划安排,整合物资条件,有序地开展工作。

种植食物是园林实践课的主要内容。学生要通过团队合作、制定计划、分配工作、寻找合适的种植条件、动手操作并保持观察纪录。老师将通过食物的收成情况来确定学生们的课程成绩。小学生看着自己种植的食物一天天长大,并最终收获劳动果实,除了更进一步理解各个科目的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信。他们能感受到自己行为带来的变化以及自身行动的社会责任意义,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的健康饮食习惯和循环利用物资的习惯。园林实践课宣扬的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活方式,通过园林种植劳动不仅能增进小学生和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的联系,而且能促使他们学会如何设计并实施可持续性发展的计划方案。

二、澳大利亚小学可持续性发展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综合平衡了生态安全与人的发展权利,逐渐为各国政府所接受。中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建设相结合,表达了中国政府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立场和态度。

1. 完善环保教育,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体系

全面性特征贯穿于澳大利亚小学可持续性发展教育课程体系。所谓全面性,即将可持续性发展教育和小学自然科学课、人文社会课、园林实践课等课程内容相结合,以可持续性发展的宗旨建构课程体系。当前中国小学教育阶段尚处于初级的环保教育阶段,并没有建立起可持续性发展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中有《自然之道》《触摸春天》《草虫的村落》等课文,但是这些内容对自然的描述停留在感性的欣赏品味和美好憧憬阶段,并没有向小学生展示出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即使能培养一定的环保意识,但是小学生在面对日常生活及未来的学习生活时,也依然不知所措。在数学课和英语课中,几乎没有关注可持续性发展教育。我国一方面需要继续完善推进现有的小学环保教育,另一方面也有必要根据联合国可持续性发展目标建立可持续性发展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现有的课程内容,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开设自然科学课、人文社会课、园林实践课等多种兴趣课程。

2. 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可持续性发展的热情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前提是好奇心,而好奇心来自于常识基础上的新发现、新感受。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就不可能提出合适的问题,也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没有对事物的新感受、新发现,就不可能产生兴趣。澳大利亚小学可持续性发展教育立足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采取互动式、沉浸式教学。教学是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学习应该是主动参与、公开合作的价值体系构建过程。学生在新发现、新感受的基础上,逐步地构建新的世界观,或者在处理原有观念与新的事实经验的矛盾的过程中认识世界[3]。然而,当前我国小学阶段的教学方式存在一些误区,注重灌输多于启发,注重应试准备多于素质培养。因此,我国的小学教师应该在普及科学常识的过程中激发小学生的思考兴趣,同时根据小学生的兴趣进一步传授相应的知识。学生兴趣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应通过对可持续性发展教育中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知识为小学生提供思考的知识基础,以课堂互动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

3. 注重实践教学,树立可持续性发展的行动能力

澳大利亚的可持续性发展教育模式建立在行动能力模型之上,以培养小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行为能力为导向进行教学实践。澳大利亚通过行动能力模型将可持续性发展教育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4]。传统的“灌输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行动能力,导致学生陷入“习得性无助”的陷阱中。行动能力模型则是以行动能力为导向的多维度参与的教学指南,将可持续性发展的经济、文化、社会和个人行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理解自身行为的社会效应,能根据问题的症状,找到根源,树立理想的目标,并实施这些目标。澳大利亚的可持续性发展教育课程解放了学生的行动能力,正如在园林实践课中,学生动手参与园林生态的保护、粮食种植、气候变化实验,综合利用课堂上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知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活动深刻理解各个科目的知识,又通过掌握各个科目的知识完成可持续性发展教育的活动计划,真正树立起可持续性发展的行动能力。

综上所述,在澳大利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教育界开展了可持续性发展教育的改革运动,小学可持续性发展教育发展迅速、体系完善,教学理念业已由“灌输模式”转变为主体性建构模式,以发展学生综合能力为最终目的,而非以提高成绩为导向。我国可以借鉴澳大利亚小学可持续性发展教育的经验,将小学的环保教育上升到更广阔的层次中,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统一于可持续性发展教育框架下,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小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和能力,才能切实有效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 Australian Education for Sustaina -bility Alliance(AESA).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and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Project: Final Report for Research Phases 1 to 3 [M].Melbourne: AESA, 2014.

[2] Taylor, Neil., Quinn, Frances., Eames, Chris. Educating for Sustain -ability in Primary Schools: Teaching for the Future [M]. Rotterdam: Sense -Publishers, 2015.

[3] Fraser B., Tobin K., McRobbie C. Second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cience Education [M]. Dordrecht: Springer, 2011.

[4] Jonnaert, P., Masciotra, D., Barrette, J. From Competence in the Curriculum to Competence in Action [J]. Prospects, 2007, 37(2).

[責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澳大利亚小学
国徽上的澳大利亚宝贝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澳大利亚:和书来一场盲约
澳大利亚无人机操作规定多
行在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