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震普
摘 要 师生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师生关系发展的全新理念与模式,它以一定的教育实践制度和师生生命发展共需为基础,以追求师生生命的发展共赢为诉求,是解决教育发展时代课题、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必须从观念创新、制度建设、教师主导以及教育实践良好生态系统的创设入手,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关键词 师生命运共同体 内涵 意义 构建
师生命运共同体是师生双方依托学校区域场合,基于共同的生命发展诉求,在一定的制度规范基础上,通过教育性交往而形成的平等、合作、共赢的师生关系新模式。在新时代教育实践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其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对教育实践的价值意义日益为人们所认可,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成为事关教育改革发展全局、教育实践质量与走向的核心问题之一,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师生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师生关系理念与实践模式,其基本内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师生命运共同体以一定教育实践制度为基础
师生命运共同体作为师生关系的一种全新理念与模式,在教育实践领域形成,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展开与体现,其教育实践功能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教育实践内外部关系规律的基础上。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制度规范作为教育实践系统内外部关系规律的具体表征,时刻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介入、影响着师生关系的现实走向。作为师生关系发展的一种全新实践模式,师生命运共同体必须以相关的教育实践制度为依托,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这是其推动教育实践进步的重要保证。离开具体的教育制度规范,师生命运共同体就不会落地生根,而成为空泛的概念性口号,其促进教育实践进步、师生生命发展的使命担当就会旁落。
2.师生命运共同体以师生生命发展共需为动力
师生命运共同体基于师生双方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生命发展共需,其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命获得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对文化传统和理想信念的传承,通过对客观真理的传授,通过以学生为本的奉献和给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收获了教学带来的成就感、为人师表的荣誉感,生命的价值得到了自我实现。与此同时,在以人为本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发展主体,人格受到了尊重,主动性、创造性获得了关注并得以生成。二是生命发展的认知需要。教育教学实践过程是师生生命的展开与生成过程,这种展开与生成以认知为基础。在师生生命发展追求尊重、知识与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双方生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构成一个为了生命发展、推动生命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3.师生命运共同体以师生生命平等交往为手段
以对尊重、知识与自我实现为主要内容的共同需求为动力,师生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师生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多渠道、多形式互动交往。这种交往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互尊基础上的平等。师生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是对历史上一切异化了的师生关系的超越。师生双方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合作,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一道追求生命的展开与自我实现[1]。二是多层次、多渠道的交往。师生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师生交往是一种师生双方以独立人格主体的姿态,充分自觉参与的,包括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直接与间接、言语与非言语、正式与非正式,对师生双方工作、学习、生活、精神、健康等全方位加以关注的交往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以师生双方的“全人”发展为目标,通过师生双方全身心投入基础上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实现了师生生命的深度交互与共同成长,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
4.师生命运共同体以师生生命发展共赢为目标
师生命运共同体包含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相互依存的平等地位观及共同利益观。师生双方基于生命发展的尊重需要、知识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通过在自觉自愿基础上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内涵生命互动与合作,在生命互通融合的基础上教学相长,从“育人共同体”走向生命发展共赢的“价值共同体”。这一过程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师生关系价值理念:一是师生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互补。师生双方在尊重、欣赏彼此独特性与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相互接纳与包容,将双方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在实现学生生命发展社会化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再社会化”。二是教学相长。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其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全身心参与,收获了来自教师的知识、人格、品德影响,教师通过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发挥,在调动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了师生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情感相容的满足感,收获了来自不同学生的独特性影响,师生双方在互动共享中实现着彼此生命的共同成长,并最终实现师生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诉求。
师生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不仅对师生关系,而且对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师生命运共同体代表了师生关系历史发展的新高度
师生命运共同体出现之前的师生关系历史发展围绕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地位角色问题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传统教育派主张师生关系的“教师中心论”,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师生之间贵贱分明。19世纪出现的“儿童中心论”客观上平衡了“教师中心论”对教师角色地位的过度强调,但其代表的师生关系实质仍然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地位不平等。随后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师生关系“双主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各执一端的弊端,但其在师生交往的价值追求方面强调的仍然是一种基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理念。
师生命运共同体是关于新时代师生关系的新理念,它从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出发,摒弃和克服了历史上师生关系发展方面一切形式的不足与弊端,以对师生生命价值的关注超越了对知识价值的片面关注,高度强调民主、平等与责任,寻求师生双方生命发展的共同利益和生命价值的新内涵。这一全新的师生交往模式关注师生生命的共同发展,强调师生生命的相互尊重、平等交往,着眼于师生生命独特性基础上的全方位合作与交融,反映了师生关系的本质特征,丰富了人们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为师生生命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代表了师生关系历史发展的新高度,是师生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