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推进的实践与思考

2019-07-08 03:50陈丽丽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4期

陈丽丽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多年,在推进和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表现为:课程意识不强、课程资源积累不具动态性、梯度化的师资队伍培养存在难度等。面对这些现状,笔者提出了从“梳理新旧纲要,把握变革脉络” “建立动态机制,追求教研品质” “培植特色项目,确保高效实施”“搭建综合社区,倡导协同学习”四条途径着手,加强区域研讨,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化实施。

【关键词】把握纲要变革  建立研讨机制  培植特色项目  搭建综合社区

综合实践活动突破了原有的课程结构,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为学生探究、理解各种新的社会问题提供特殊的机会。反映的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力求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课程实施多年,在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为:课程意识不强,教师没有站到广阔的“课程”立场来提出和解决问题,不能用多元统整的理念将一个个散乱的活动串联起来,形成项目;课程资源积累不足以体现发展性,仅仅满足于一本类似于教材的课程资源汇编,而不是建设一个不断动态生成、组合优化的课程资源库;梯度化的师资队伍培养存在难度,在师资情况比较紧缺的现状下如何建构一支业务水平较高、年龄分布合理、相对稳定的兼职队伍有待探索。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加强教学研讨,创建课程特色,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优化实施成了我们区域教研工作的重点。

一、梳理新旧纲要,把握变革脉络

2017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呈现出以下几个变革:(1)课程性质突出整合性。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强调学科间的融会贯通。(2)注重实践方式。由“内容范围”变为“活动方式”的阐述,主要分为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四种形式。 “研究性学习”作为贯穿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不再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方式,四种基本活动方式集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3)强化课程育人功能。课程目标突出价值体认和责任担当,这与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德育方针相吻合。这些认识使我们更加明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趋势:深度融合与探究、拓展时间与空间、协同学习与发展、面向未来与挑战。

二、建立动态机制,追求教研品质

多层次的交流与研讨应贯穿于课程实施的每个环节和具体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应该是一种基于研究的管理,研究得越深也就管理得越好,而这种研究的深入又是和实践的深入相伴随的。

1.搭建校内平台,夯实规范实施

课程实施的根基在于学校的规范化、常态化管理。倡导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观摩活动,观摩的目的在于检验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水平,以点带面,促进课程规范、有效地实施。规范的标志就是活动主题的确立、学生活动的组织、活动的成果形式是否是在一个系统内,并且这种思考能以丰富有序的文档来加以归纳整理;有效的标志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学生的课程,课程中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主决策越充分,课程实施就越有效。

2.助力跨校合作,创生学习共同体

推动校际间的交流研讨,其目的在于展示不同学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特色部分,在策略上要强化张扬这种个性,让丰富的个性部分组合起来,从而能在整体上完整地反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个领域。同时,让不同学校互相借鉴与启发,牵连带动课程实施水平的整体提高。如张家港市万红小学联盟六所学校以项目式学习为研究内容,协同开展课程实施、经验学习、远程协作等,逐步构建了社会化、跨学科、项目式和多平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共同体。

3.优化区域研讨,提升教研深度

提升教研深度首先要规范操作程序,做到不随意,不流于形式,按照“四有”的基本要求组织活动,即有主题、有课例、有互动评课和主题讲座。在研讨主题的选择上要凸显历史眼光、国际视野、战略思考、战术设计、经验总结等研究意识,促使活动价值的最大化。其次,依托课题研究,立足本地教育教学实际,聚焦学科内的教学实验,以此引领教师、学校卓越发展。如“教研教科发展1+1计划”就是以教研员领衔的课题为引领,加强区域研讨与难题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确定的研究课题为《构建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社区的实践研究》,目前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4.开展学科调研,挖掘课程亮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特色的形成是优质实施课程的标志,也是课程建设成熟的标志。通过不定期地开展学科专项调研,帮助学校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优势项目,梳理课程脉络,提炼实施经验,为特色形成和品牌打造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张家港市万红小学以“让学习自然发生”为宗旨,以学校综合学习社区为平台,开发基于问题导向的跨学科学习项目,设计在线课程,拓展学科综合性学习;张家港市德积小学依托校内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发系列课程,并汇编了校本教材《绿源》,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时空。

三、培植特色项目,确保高效实施

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具有地方性、自主性等特征,如何打造区域实施的亮点是课程推进的焦点问题。而培植特色项目,探索行之有效的模式是解开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经过实践与研究,我区目前形成了“实践方法的系列化建构” “统整项目的区域化实施”“公益课程的合作化引进”三个抓手。

1.实践方法的系列化建构

在实践方法的研究过程中虽然建构了一些优秀课例,但仍存在一些短板,表现为课堂教学零敲碎打、目标定位大而化之、学生能力提升成效不明显等。我们的研究目标为通过对实践方法的迭代研究和挖掘充实,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主要操作方法为:(1)分解活动目标:将实践方法的培养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规律、各年段能力发展目标、前期学习经验等进行梯度分解,目标设定力求小而精,体现针对性。(2)寻找活动载体:根据学生兴趣、有利资源和热点问题等寻找适合的主题,注意两个问题:①活动主题是以“一”贯彻始终还是分年段选择?②如果活动主题是分年段选择,年段和年段之间如何衔接?建议根据学情和能力跨度灵活设计。(3)建構方法体系:方法是核心,建构时要注意条理性、具体性、连续性、科学性,体现本质和内涵。(4)设计系列案例:将方法与主题建立一一对应关系,遵循活动性、自主性、趣味性等原则完成教学设计。

2.统整项目的区域化实施

课程统整思想是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在课程内容结构调整中的反应,其关注的焦点在于整合以儿童经验为代表的生活世界和以学科知识为代表的科学世界,让学生完整地认识和把握世界,实现和谐发展。以统整项目学习的方式推进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能打破学科壁垒,为学生创设各种链接,在主动参与中积累自身经验,从而积极构建与内化知识体系。2016年,我们区域开始积极践行统整项目课程的实施,每学期举行1-2次市级推进会,结合学校特色、环境资源和教师特长确定项目,内容有《泥艺工作室》《神奇的树叶》《纸课程》《浩瀚的星空》《假期去哪儿》等。每次研讨丰富了课程资源,也拓展了研究视角和途径,实现了从“一个班级”到“一个年级”到“整个学段”,从“一所学校”到“一个联盟”到“一个区域”的转变,呈现出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新样态和鲜活的生命力。

3.公益课程的合作化引进

引进公益机构开发的社会公益课程,能帮助青少年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鼓励他们关心环境、保护动物、服务社区,培养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如“根与芽水地图”项目,万红小学联盟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选择各自学校周边的生态水域开展实践探究,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奧秘,用画笔向人们展现港城的生态之美,给自己的美丽家乡点赞,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个项目获2016年“根与芽”项目成就奖,并应邀去北京参加一年一度的根与芽中国峰会。

四、搭建综合社区,倡导协同学习

协同学习是运用史密斯–雷根模型的教学设计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网络环境支持下,由教师指导的一种团队学习模式。在学习中,通过小组内部协作发挥集体协同效应,通过小组互相竞争发挥群体聚合动力,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交互作用”和“学习共同体”是协同学习的基础。协同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可以延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为小组学习,在课程开发中呈现为跨学科整合,在优质学校建设中表现为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社区就是基于协同理念创设的区域教研平台,旨在对课程资源和学生成长手册进行重构,把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术整合到一个项目中,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不仅学到了技术,更重要的是能够体验到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过程,创新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依托综合学习社区,融合各种社会化工具软件,为师生构建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在线学习乐园。借助“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社区”这一平台,建立了区域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网站,并链接每个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页,形成一定规模的网站群,在宣传、交流、学习上形成群体效应,更能动态地反映课程实施的种种过程。

经过累积,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社区这一网络平台上形成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项目设计案例、学生成果展示、学习资料、应用软件、研讨活动等,这些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形态多样的课程实施的抓手,充分体现了专题化、专业性的优势,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无穷的智慧能量。他们能够在这里找到最大化的智力支持。跨时空的便捷交流又让综合性学习的“综合”体现为更多样的文化理念、更丰富的观察视角、更充实的研究与实践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社区现已成为我区域一线教师学习培训以及跨区域协作的平台。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区域不仅着眼于该课程本身的建设与发展,而是指向将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些课程理念、实施策略、操作方法向其他学科渗透与补充,从而优化其他学科课程的实施水平,并在最大程度上使基础教育课程走向综合化。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构建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社区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