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丽春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38页~39页。
学情分析:基于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经验,才能正确地建立角的表象。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通过“找、看、做、画”等教学活动,让他们从整体上感知和认识角。
教学目标:
1.通过认真观察,使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初步学会画角。
2.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掌握角的画法。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引出角。
师:同学们,学校是我们的家,我们天天在这里学习、游戏。看,这就是我们美丽校园的一角。请大家仔细观察,在这幅美丽的画面里,老爷爷修剪树木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球场的拐角处,球门的拐角处,这些用红色标出的图形,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角。(教师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2.探究新知,認识角。
这一板块共分四个环节进行:
找一找——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同学们,角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身上,在面前的课桌上。在我们课堂的周围,你能试着找找吗?
(学生活动,同桌找角、说角,课件出示例题,借助电脑演示从剪刀、吸管、水龙头等实物中抽象出角,并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中的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寻找并认识角。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看一看——在观察中感知角。
师:同学们,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观察这几个角,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会说出都有一个小尖,还有两条直直的线。)
教师顺势引导:我们把这个尖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促使学生从实物图形的认识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正确建立角的表象。
做一做——在辨析中理解角。
师:同学们,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对角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你能做一个角吗?(学生独立折角,小组合作制作角。)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制作角,这样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师:同学们,在你们制作角的时候,三个“角兄弟”争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呢?快来看看。(课件出示:到底它们谁最大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争论:有两种情况。第一,边长的角就大;第二,两边开口越大,角越大。
(教师借助课件演示:请你判断两个角哪个大。)
师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设计意图】创设“角兄弟”争吵的情境,引导学生操作活动后得出结论。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突破教学难点。
画一画——在绘图中记忆角。
师:(课件出示画角儿歌,并演示画角。)下面,请同学们用直尺也来画一个角。首先我会给定一条边和顶点,你们画出角。
画完之后,学生会发现,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就越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依据对角的认识和理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而探究了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
3.拓展应用,巩固角。
练习题一:辨别真假角。
(让学生根据角的数学概念严谨辨别,能正确判断。)
练习题二: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这个习题的练习,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练习题三:找一找图中的角。
(学生通过找角加深记忆。)
练习题四:课外实践作业。一张正方形纸,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后,再数一数。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呈现一定的梯度,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践过程中会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究欲望,实践结果的多样性更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笔者将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了自由度较大的空间。尤其在做角环节,学生能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认识,选择合适的材料做角。在交流中发现角是有大小的,进而明白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无关,和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这样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其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认识角。
整节课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由于多媒体具有动漫演示功能和直观的视觉效果,可以让学生形象生动地去了解“角”,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反思本节课,笔者发现了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环节和环节之间过于零散,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笔者的小结语言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没有处理好预设生成的关系。在让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的教学环节中,有一组学生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笔者发现这是很好的资源,能够和练习中数角联系起来,但是却没有很好地利用,实在可惜。
今后的教学,笔者会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多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作者单位:北安市兆麟小学)
编辑∕韩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