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名师成长铺设阳光大道

2019-07-08 03:57石瑾娜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名师读书学校

所谓名师,是指在教育界影响广泛,并拥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学生喜爱、家长放心、同行佩服、社会敬重的教师。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楷模、教学的高手、科研的能手。名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育形象的代言人。

名师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学校帮助他们搭建平台,助推成长。

一、耕耘名师成长的沃土

一所名校的文化,除了物质的,显性的,可视的,还有隐性的,融到师生血液之中的,这是一种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向 “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向“真”的力量,向“美”的力量。这样的文化就是一方沃土,可以滋养教师,造就名师。

作为校长,我不断反思,不断探索建设优秀教师队伍和培养名校名师的最佳途径。我深知教师的成长需要宽松的学校环境,名师的培养需要营造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健全催人努力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激发教师追求教育理想的热情,奏响追求名师教育人生的乐章。

1.组建名师培养梯队。学校按照校学科教坛新秀——校学科骨干——区学科骨干逐步遴选教师,凡是获得区学科骨干的教师,都将入选学校名师培养梯队,成为学校重点培养的对象,让青年教师能够达成小目标,展望大目标。

2.严格“名师后备”考核指标。名师考核基本指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校情、师情,量化评价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后备教师”进行综合评定和各项数据统计分析,从而确定下一阶段名师培养的进度与实施力度。基本指标即:“后备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15节;阅读2本教育类著作或是4本教育类杂志;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上一节校级或校级以上公开课;在学科组或学校进行一次讲座;所教班级综合考评成绩优秀;师德评价满意度达到100%。基本指标的达成是继续在名师梯队中成长的必备条件。

3.不断完善学校名师各类激励机制。注重评价激励,实现教师评价功能的多元化,是增强教师积极性与进取心的重要举措,对于名师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向各类教育期刊投稿,凡在市级以上期刊发表的文章将在“家校报”转载,并收录在“附小名家论坛”丛书中;凡是获得区级以上竞赛课成绩的教师,将在校期末总结大会上受到表彰;学校每学期将会根据名师评价机制,对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诊断、鉴定、评估,凡是专业成绩突出,对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不仅优先参加评职、评优,还会被列入“名师堂”,被学校列为首席导师,成立工作室,拨出专项经费进行课题研究。名师的成长加快了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进程。像“石瑾娜名师工作室”“孙漪名班主任工作室”“丁萌名师工作室”“数学研究会”“语文研究会”“精英备课组”“国学研究会”等诸多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学习型团队,把教师凝聚在一起,使教师能够共享资源,互相促进,分享成功,提升教师的自信,从而多角度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各学习型组织也形成了以名师为核心的辐射式学习模式,不断推出学科带头人、星级教师,并全力推荐这些优秀骨干教师成为线下、线上辅导教师,代表学校参加省、市教学大赛的角逐,助推成长。

对于成绩突出的工作室或学习型团队,学校更是给予经费上的重点支持,经费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30%,并在其中优选教师外出培训,至少参加一次国家、省、市级的业务培训。召开名师现场会,为名师和他的团队搭建展示成果与成长的大舞台。

名师激励机制的制定与实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名师的专业发展,也让更多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教师看到了前方那盏明亮的灯,孜孜不倦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二、修炼名师成长的德行

蔡元培先生曾说:“名誉者,无形之资产,由其人之积德累行而后得之。”

学校发展,教师为本,教师发展,师德为要。作为名师,应该成为教师的表率,德艺双馨,才能让人信服;作为名师,应该成为教师的示范者,率先垂范,修炼德行。

1.在党风党建工作中,倡导“名师领航”。名师要通过党课、会议、观影、讲座等多种形式,带领团队教师认真学习领会“两会”重要思想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的讲话精神等,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

2.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倡导“名师先行”。名师要定期为团队教师分享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组织教师开展师德培训、演讲、座谈、“学生评师,家长议教”师德问卷调查等活动,带头签订教师“十条禁令”“师德师风”承诺书,积极参加“四有好老师”“最美教师”等评选,在报纸上大力宣传名师的优秀育人事迹,以促进教师队伍“比学习、比师德、比奉献、比品质”良好风气的形成。

3.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倡导“名师立德”。学校每学期向社会开放,向家长开放,名师应主动接受家长监督,邀请家长进班级、进课堂。定期召开家长学校座谈会,让名师成为“家校导师”,为家长解决教育困惑和难题。每一个名师工作室都要聘请退休教师作为辅导员,定期为老师讲述学校历史、教育故事、教师轶事,同时名师也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教育思想。学校主动邀请像张丽莉这样的教师楷模,走进学校与名师零距离沟通交流,传递教育正能量,弘扬“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可以说师德修炼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但心中有爱,胸怀梦想,修身立德,终会成为人人敬仰的“名师”。

三、丰厚名师成长的素养

打开教育发展史,任何一位真正的名师,之所以成名,不是由于其追求名誉,而是因为其立足教育实践,植根教育现实,探寻教育本真,并获得成功,进而成名的。

名师的成长必须苦练内功,历练能力,丰厚素养。

1.勤读书。

黄庭坚说:“士大夫一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乏味。”

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说:“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

“读书”是对自身知识的补足,使自身去糟粕纳精华,向正、向善、向真、向专业化看齐,丰厚自己的素养。书读得越到位,对自身的认识也越发清晰,对教育的思考越发透彻,便能更好地成为思想者。

读书,让教师发现了教学的哲理和路径,并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讲授教学内容;读书,让教师静心走进儿童世界,并与儿童心相连。读书,让教师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寻找到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

学校对教师读书工程一直常抓不懈。

首先,学校成立了名师读书俱乐部。名师梯队的教师——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俱乐部开出了必读书目和推荐书单。书单中不仅有教育类专著,还有“杂书”,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经济。让教师广博众采,拓展视野,开阔思路。

其次,组织读书交流会。学校读书俱乐部有一个特色活动,叫“相约星期五”。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晚上,名师相约,开展读书交流分享活动。可以推荐好书,可以交流读书心得。每次交流,确定3人主讲,其他人补充。没有发言的老师,可以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发布在学校的网站上,在线交流。“读书俱乐部”成了名师、青年教师的精神之家,“相约星期五”也成了教师最期盼的活动。

2.勤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质来说,本来就不可能不带有研究因素。”

在我校,研究是名师的工作常态。

研究课题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教学技能,更应该具备课题研究的能力,这是每一位名师的必经之路。从“十五”到“十三五”,学校名师团队先后完成了国家级课题“小学生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实施”、省级课题“学困生的诊断与研究”“阳光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等多个重点课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教育教学的问题,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方式解决问题,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观点和理念,逐渐成长为有思想,有学识,有见解,有创新的“名师”。

研究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教师的“根”,根深则叶茂,根深叶茂方能成材。

学校紧紧抓住“备课、听课、评课、辩课”四个环节,利用名师引领,通过开放式备课、科学式听评课、学年集体辩课活动,在教学实践中磨炼教师,达到备课者有思路,上课者有收获,评课者有感悟,辩课者有观点的良好效果,使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得到稳步提高。

为了探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与学方式,我校提出了“落实三个环节,提高四种能力”的教学专题研究。“三个环节”即:教、学、互动三个环节要鲜明。“四种能力”即:表达、思维、倾听、书写能力要提升。在实施教研活动中,学校以“常规教学研讨活动和特色教学研讨活动”为主线,组织开展“一人教,大家评”、推门课、新教师起步课、新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示范引领课、学年打样课、期末复习课、优秀课例研讨等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教学研讨活动。同时还邀请专家参与教研活动,针对问题,提出建议,提升课堂效率。

研究名师

作为名师,对学科教学应该有独特的见解,拥有前瞻性的教学主张。教师的教学主张来自于自己的实践,来自于自己的深度研究与思考。没有教育研究,名师必然半途“夭折”,或者昙花一现。

教学与研究是成就名师的“双翼”。“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教学是研究不竭的源头活水,研究是教学富有生命与活力的有力保障。

学校要帮助名师学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智的启迪、德的升华、美的感染,让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

3.勤反思。

著名特级教师吴非说:“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

反思是教师发展成为名师的催化剂,是教师不断认识自我的关键所在,是教师深入思考教学的体悟。因此反思应该成为教师一种自觉意识,一种良好习惯,一种醒悟能力。

作为名师,学校要求必须坚持每堂课不重复昨天的故事,坚持每天写教学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进行深度和创造性思考,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及时将问题转化成研究课题或专题,并制定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

在学校,写作是名师成长的一种方式。我们要求每个名师每年必须有自己研究的课题或专题,并且把自己研究的成果及时进行总结,写成文章参加论文评选,或者投稿发表。

学校还要求每个名师,上完一节课后,一定做好后续的工作,把自己的教案整理出来成为教学案例,或者把自己的教学实录整理出来,进行自评反思;或者围绕自己上的课,写一篇小论文。

学校每年都要把教师的论文汇编成册;每过三年,我们会把老师的论文出版成书。

四、创造个性成长的环境

35年的教育生涯,我从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到校长;从校内公开课,区、市、省级赛课到国家级赛课;从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师成长的道路曲折而艰辛,我曾从那条路上跌跌撞撞地走过。如今作为校长,看着学校的教师,我清楚地知道他们面对的困难、内心的困惑,看着他们,我仿佛看到了各个时期的自己。如何帮助他们成长?我将自己成长经历中的感悟融入到学校工作中。学校的各项制度与措施,能够为教师队伍的成长提供有利条件。但是教师团队是由一个个不同的个体组成,教师教学风格不同,性格不同,擅长、欠缺亦不相同。学校培养教师其实就如教师培养学生,重在因材施教,根据老师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生态环境”,达到让每位教师都能最大化成长的目的。

如当年的李文斌老师在一次次校内研讨活动中脱颖而出,学校请来市教研员为他的课堂教学“把脉”。面对领导和同事,他格外紧张,甚至连教学环节都忘记了。“不自信”搞砸了公开课,让大家略有失望,可我却认为这刚好是他成长的“开始”。因为一时成败,怎能论英雄?真正的强者会越挫越勇,只有从失败的阴影中重新站立的人才能够再次崛起。果不其然,挫败后的文斌仍初心不改,不断求学,我甚至能感受到他那强烈的成长渴望和意愿。学校充分发挥他钻研、好学的优势,及时调整对他的培养策略,不断为他提供一个个成长的小目标,并为他做足铺垫,搭好台阶。在为他提供外界助力的同时,呵护他的这种“不自信”,让“不自信”成為他汲取知识,努力成长的动力。最终在学校具有针对性地“培养”以及李文斌的自身努力下,一个又一个的荣誉,一个又一个的好成绩如约而至,他也变得越来越成熟,教学技能也越来越精湛。2018年,李老师在兰州大学,面对各省的名师,经过三天的激烈角逐,最终将全国示范课第一名纳入囊中。好的制度保证了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但从优秀教师到名师的蜕变过程中,学校为其“私人订制”的成长助力无疑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

回望李文斌老师的成长之路,留下一串深远的足迹。这足迹不仅仅是几堂公开课,几篇文章,而是代表了教师追逐教育梦想的历程。李文斌老师是哈尔滨市新区师范附属小学优秀教师代表,在学校的现在及将来,必定有更多的教师走在教育这片沃土上,并踏出属于自己的坚实足迹。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名师读书学校
我爱读书
学校推介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