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嘉平
摘要: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针对几十个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何种教法,把知识传给学生,如何让自己的“教”使学生更好地会“学”,如何更好地把“渔”传授给学生,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心中一直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采用先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明确圆柱的体积概念,接着让学生大胆地猜测大杯里的水比小杯里的水多多少立方厘米,引出如何求证自己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这个关键性的问题,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把新旧知识关联了起来。学生明确了新旧知识有一定的关联后,但还不知道怎样来求圆柱的体积,这时,教师让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通过模仿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转化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关键词:区分概念 新旧关联 知识转化 公式推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师怎样把新的知识传给每一位学生,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和民主的氛围,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展现思想和方法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在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就像是马路上奔跑的汽车一样,教师就是把持这辆汽车方向盘的人,学生就是这辆奔跑的汽车,教师要始终引导这辆汽车在主道上行驶,直到目的地,至于这辆汽车跑的快不快,以什么样的方式奔跑,教师不必要求,只要每一个零部件都在工作,即使它像蜗牛一样的爬行,只要到达目的地,就是成功。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以“圆柱体积公式”这一课为例,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面积”“长方体体积”和圆柱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分清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的概念,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不同大小的圆柱体实物——水杯,然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①这些圆柱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②它們的体积指的又是什么?③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④你是怎么知道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的?对于第②个问题,学生回答起来可能有点难度,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这几个水杯哪个体积最大?哪个最小?为什么?你怎样来证明你说的是正确的?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说出装的水多的体积就大,装的水少的体积就小,进而理解体积的大小是指问题所占空间的大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明确了圆柱体积的概念后,教师顺利揭题——圆柱的体积。
学生明确了圆柱体积的概念,自然会想到如何求出圆柱的体积这个问题。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笔者没有直接给出计算公式,也没有立即让学生摸仿教材上那样把圆柱等分后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而是让学生去观察水杯里的水,看它是什么形状(水在圆柱体的容器里当然也是圆柱体形状)、猜它的体积、猜大杯里的水比小杯里的水多多少立方厘米。学生猜过后就要想到如何去求证自己猜的对不对,这时教师就让学生分组讨论,同时教师要深入到讨论的学生当中,去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大部分学生想到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水槽测量,这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表扬他们大胆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应进一步提出:若水杯里装的不是水而是和大小形状一模一样的木块呢,你还能用这种方法来求吗?这时学生可能一片茫然,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让学生相互讨论,说出讨论的方案。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机处理,估计大部分学生会不得要领,此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体积公式?可不可以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体积图形来计算呢?让学生通过回忆,为新知的“再创造”做好知识的准备。
根据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和关联,知道只要把圆柱体转换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能解决了。可怎样转换呢?启发学生想:圆柱与圆有没有相同点呢?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让学生小组讨论、猜想、模仿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等分拼组,有的学生可能想象横着等分,有的学生可能想象竖着等分,对于横着等分的学生,教师不要提醒,放心让他们想象,等到他们知道结果后,自然会想到竖着分。学生意见统一后,教师呈现等分拼组圆柱的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每等分拼组一次,都要让学生说出图形的形状,直到拼组的图形成为近似的长方体。这种等分拼组的过程,体现了重要数学思想——转化和极限思想的感悟。
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圆的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悟出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体的哪一部分长度,宽是圆柱体的哪一部分长度,高是圆柱体的哪一部分长度,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教学,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想象过程中明确了概念,了解了把圆柱的体积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体的体积,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转化方法,同时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推理思想、模型思想、极限思想、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体验到探究学习成功的喜悦。
由此可见,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给学生搭建探究的舞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和思考。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给学生思考、讨论、自学、质疑、探究的空间,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让孩子成为课堂中的真正主人,达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