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华 李晓楠 付静 王艳丽
吴志华(哈爾滨市锅炉小学):
“作业焦虑”应该是近几年来每个家庭中“最幸福的烦恼”了,理顺家长、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在有效监管学生的同时,减轻校外各方面对学生造成的沉重负担势在必行。
第一,用“精准拳”直击作业重点
首先,教师要改变评价观:从注重学生间的“横向比较”转为同自己相比的“纵向比较”。不要在学生之间作比较,要让学生同自己作比较,只要这次比上一次有进步,学生便应该得到赞许。
其次,教师要改变质量观: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注重作业的科学化、艺术化、人性化。作业布置一定严格按照课标要求,不能随意加深度。给学生留力所能及的作业和对学生能力有所提高的作业,让作业成为课堂的延续和补充。目前的作业普遍巩固的多,延续补充的少。例如:明天听写,今天留相关作业。其实应该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方式,即:共性作业和个性作业相结合,有形与无形的作业相结合。提高作业的多样性、选择性、探究性。支持个性化学习,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进而,实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第二,用“配合拳”拉动家长
目前,辅导孩子完成作业俨然成为很多家长的梦魇,原因是不了解不同类型作业的作用与目的。譬如低年级家长对口头作业不重视,只重视写的。还有的家长看见做手抄报、摄影等作业,就误解学校总是搞“花样”,在“折腾”家长,让家长代劳。当然,还有些家长在一味地给孩子加码,在数量上不停地堆砌。家长对孩子能够“上好学”的焦虑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因此失去教育理性。如若学校搞素质教育,家庭搞应试教育,必将导致学生教育的焦虑,因此“作业焦虑”必须努力转变家长观念。通过家长会、大讲堂、网络交流、校园手册、家长平台等方式形成同心共情,让家长拿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协同共育,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第三,用“组合拳”给学生松绑
随着“减负三十条”的出台,大家都认识到了课业负担是“多因一果”的综合症,而以应试为导向,必将破坏良性的教育生态。所以,学校应在正确对待无作业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各方面责任,建立教育培训“白名单”,用“良币驱逐劣币”,正向引导。
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是学生。身为师者,我们更要给予学生成长需要的真正的帮助,倾听学生内心的呼唤。让教育变得温暖,回归教育的本源,坚守教育的独立价值,拒绝功利竞争的绑架,让学生每天得到“心”的温暖与成长。
李晓楠(哈尔滨市经纬小学):
最近总会听到“作业焦虑”问题,特别是网络上家长因为“作业焦虑”而发出的不同声音。其实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说明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关注、越来越重视了。我们常说,家庭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是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手段。但为什么还会出现诸多问题呢?又该如何看待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理性对待学生的家庭作业,家长和老师应该在思想上保持一致,教师应该和家长进行及时沟通,让家长明白教师留每一项作业的目的。这样家长就不会对教师留的作业出现误解或偏差,更不会对作业的难度和数量提出质疑和抱怨,会采取积极的态度配合教师共同辅导孩子。
其次,作为家长,有时想让孩子在教师心中留下完美印象,过于追求完美,当孩子作业出现问题时,家长便代劳,让孩子的作业呈现全部正确的状态。而教师则是提倡学生体验困难,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挑战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建立自信心。这也是“作业焦虑”的原因之一。那么,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比如可以利用班级的微信群教给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方法,和家长一起探讨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业习惯等。
最后要以鼓励为主,学生也好,家长也好,教师都应该多加鼓励。鼓励学生勇于接受挑战,鼓励家长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放平心态,将关注点放在陪伴和教育孩子过程的探索上。
总之,教师应多和家长进行有效地沟通,真诚地合作,真正地告别“作业焦虑”!
付 静(哈尔滨市风华小学):
解决“作业焦虑”问题,我觉得教师应该思考一下作业的布置,尤其是班主任,起着很大作用。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1.统筹。字典上讲“统筹”是通盘筹划的意思。那么我想,布置作业就要讲究“统筹合理,通盘考虑”,即要根据每天的学习量,从科目、主副科、口头、手写等各个方面全面衡量。这就体现了班主任的重要作用,各科目、各项作业所用时间、各项类别的合理分配,让学生感受到既丰富又轻松,而不是厌烦乏味。
2.高效。各位教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起到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作用,而不是布置一些做重复练习的无意义作业。这就要体现在作业布置的“精、巧、易”上。我特别反对布置那些写十遍或二十遍的作业,因为我自己就深有体会,写第一遍的时候很认真,一遍写不好,就想着第二遍写好,超过三遍就觉得无所谓了。因此,我们应该精心筛选具有代表性、概括性、典型性的作业。如数学可以布置做典型题,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语文以小练笔、阅读和日记为主,能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不建议以一张卷的形式作为作业,想一想学生每天都要做各种测试卷,每张卷上的知识点重复不说,而且综合性极强,认真答很累,不认真又没效果。再有我也不建议布置那种学生自己做不了的、必须有家长帮助才能做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3.规范与变化。布置作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段特点,现在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定,一二年级不准布置书面作业,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学生8周岁以前视力还没有完全长成,这个时候如果长时间握笔写字就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正常视力。为此,我们应该布置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作业,如读、讲、说等口头作业,或者是拼、摆、画比较适合身心成长规律的习惯养成作业;而高年级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兴趣,多布置一些调研预习、准备材料等实践性作业,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面对学生的“作业焦虑”,教师一定要改变自我,注意科学有效地引导,让学生由被动作业逐渐转化成为主动作业,达到自动作业的效果。
王艳丽(哈尔滨市前进小学):
有读书学习,就必然有作业练习。本着为学生减负的目的,学校规定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作业,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是应该养成良好作业习惯的关键时期。如何科学地布置作业,做到“少而精”,结合担任低年级班主任的经验,我认为应该从作业形式的多样化来入手。比如给学生布置 “说”的作业,向父母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背一背教师要求背诵的内容,这种作业形式可以培养小学生文明准确地进行人际沟通与交流的能力;给学生布置“读”的作业,帮助低年级学生选择一些童话、寓言、儿歌或浅显的古诗进行阅读,能培养学生的专注力、思维力、创造力;给学生设置交流类的作业,学生会想办法查阅资料,翻阅课外书、上网或者是请教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找到了学习知识的途径,在课上交流时,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总之,作业形式不呆板,内容多样化,重在“设计”不在“布置”才能达到布置作业的预期目的。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家长在辅导、参与孩子家庭作业的时候可以更好地去了解孩子。只要父母辅导得当,对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有益的。教师可以帮助家长找到正确的参与方式。比如阅读作业,家长可以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家庭教育环境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而不是把兴趣集中在上网、玩手机上。比如可以亲子共读,读完之后,针对内容相互讨论。慢慢地,孩子会愿意独立阅读,并且随着识字量的增大,阅读的速度也会提高,产生成就感。
编辑∕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