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子面与西周王朝的崛起

2019-07-08 05:34朱玉林
烹调知识 2019年7期
关键词:臊子周礼周公

朱玉林

陕西宝鸡是西周王朝的发祥之地。西周文明埋在地下的是青铜器,留在地上的是臊子面。3 000多年前,周族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既创造了流传数千年的周文化,又发明了臊子面美食,加上政治开明,使西周王朝逐步崛起于华夏大地。

蛟龙肉制作成美味臊子

相传,西周的时候,周文王和他的祖先就来岐山定居。那时,还是部族,他们出外打猎,当行至渭河畔时,只见一条大蛟龙从水里腾空而起,张牙舞爪,遮天蔽日。这只蛟龙经常在空中兴妖作怪,残害庶民。有时,在空中卷起阵阵狂风,遍地飞沙走石,吹得墙倒房塌,吹得牛羊杳无踪影。有时掀起漫天乌云,大雨倾盆,河水泛滥,村舍淹没。万恶的蛟龙,夺去了许多人的性命。周文王和他的部族早对这条吃人的大蛟龙恨之入骨。今天见它又出来兴妖作怪,不禁怒起心头,一个个剑拔弩张。这只大蛟龙在空中翻滚了三圈,张开盆一样的大口,又要行妖。说时迟那时快,周文王命令手下人一齐弯弓射箭,霎时间空中响起了箭鸣声。大蛟的两眼被射瞎,咽喉被斩断,挣扎了一会,从空中跌落下来。周文王走近一看,只见这条大蛟龙足有五丈多长,一千多斤重。大家高兴地围着蛟龙唱了起来:“蛟龙作恶兮,伤害庶民,渭水泛滥兮,不得安宁。文王积德兮,为民除害;普天同庆兮,其乐无穷。”据说,蛟龙的肉味道鲜美,人们吃了它的肉,可以驱恶除邪,延年益寿。周文王命部下把蛟龙抬了回去,剁成很小的肉块,做成臊子,放在几十口大锅里,调成汤。所有的人都将面条捞在碗里,周文王亲自掌勺舀汤,由于肉少兵多,只能给每人在碗里放少许臊子,结果使面条倍增美味。于是在以后庆祝胜利时,便用猪代替龙和面集体食之。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起西周政权。在国都丰镐举行庆典活动时,王室的厨师精心加工臊子面,款待王师。后来臊子面工艺扩展至其他节日和祭祀。从此,臊子面传入民间,进入饭馆、酒楼,约定俗成地称为臊子面,以周礼的活化石世代相传,而其做法也渐渐流传中得到了发展。

用周易之法调成了臊子汤

到古公亶父时,这个部落已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西部势力,自称为周。古公的幼子季历继位后,修行道义,发展生产,驅逐夷狄,力量更为强大,受到殷商猜忌,商王文丁派人将季历杀死,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昌号称西伯,仁慈爱民,礼贤下士,天下士人都来投奔。周的发展,使商纣感到威胁,于是将西伯昌囚禁于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宝和美女将西伯赎出,此后,在姜子牙的辅佐下,为保全周国,西伯昌表面上耽于游乐,对殷纣十分驯服,实际上却更为积善修德,大力发展生产。当时的周朝正在推行“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施政纲领,周文王本着这一纲领,推演出了民俗之根、百家之脉、万法之宗、群经之首的《周易》,用推演六十四卦的思路和方法,将这里的菜蔬和特产的不同部位,即“根、茎、叶、花、藻”用于臊子汤,颜色上有讲究红(红萝卜)、黄(黄花或煎蛋皮)、白(豆腐)、黑(木耳)、绿(韭菜或者蒜苗),加减着盐和醋,调成了香气飘扬、味道佳美的臊子汤,使味呈酸、辣、香之美味。通过不断改进,使臊子面的特点呈现为九字令:“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薄、筋、光”,薄——指面条用手擀的很薄,筋——面条劲道,光——面条光如游鱼;“煎、稀、汪”指汤水温度要高,面少汤多,油肉要多;“酸、辣、香”指调味之美。酸——用岐山醋使汤料突出酸,辣——用煎油泼辣子面,使其汤料辣里透鲜,香——臊子有一种独特的香味,面条分为宽、窄、细等花形。臊子面吃起来香的就是那臊子汤。一大锅汤,要加入好几种佐料,熬制一阵子后,加入提前准备好的臊子,蒜苗,木耳,黄花莱,豆腐,真是香飘千里。面一次下好多,面熟了以后,是要捞到一个大凉水盆子里凉一下的,以免黏到一起就不好吃了。然后,碗里捞一筷子面,浇上臊子汤和底莱。一碗碗香喷喷的臊子面就被端到了桌子上让客人食用。面条捞入碗中(面条一定要捞得少,汤多一些),浇上半勺汤、一勺底菜。再浇上一勺肉臊子,点缀一把蒜苗末,几片鸡蛋皮,也就是“漂菜”,一碗“酸、辣、香”的臊子面吃得让人留连忘返。一次,周文王外出返回,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去看他。吃饭时,周文王让家人做“和气面”吃。一个锅里下面,一个锅里调汤,大家只吃面不喝汤,汤倒在一个锅里面烧开再食用,轮番浇面。这种吃法既体现了周朝“仁政德治”的价值观,又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特殊感情,以后就传了下来。所以臊子面又叫“和气面”。

臊子面传承着周礼

“周邦虽旧,其命维新”。伴随着周朝的发展,周公对臊子的加工进行了革新。周礼的学说,在吃臊子面中得到了普及。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臊子汤面中的佐料有红白黑绿黄,儒家学说中有“仁义礼智信”。臊子面成了周族成长的见证物,成了儒家学说的引子。周人吃着臊子面,筑城墙修宫殿。在食用臊子面之后,他们杀向朝歌,建起了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朝代——周朝。在治国理政中,周公发现,臊子面吃的是面,可传承的是周礼。人们吃臊子面的过程就像演习了一回周礼。先是国君,再是大臣;先是长辈,再是小孩。每个人都不用喝汤,留下“福巴子”。这样以来,礼的学说,在吃臊子面中得到了普及。周朝的礼治,带有道德人伦的伦理因素,情理合一,对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和谐的气氛大有裨益。同时,礼仪本身是连接其参与者的一种精神纽带,因而礼对周族的凝聚,特别是周礼代代相传,对于西周王朝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周公吃着臊子面,从事“制礼作乐”的活动。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
臊子周礼周公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岐山臊子面,酸辣味美馋死人
以老师之道还老师
还好,我们没有放弃
还好没放弃
周公作礼
陇东臊子面
这也是一道风景(3)
陇东“臊子面”
熬夜看书也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