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019-07-08 05:14吴光辉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22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科普科学

吴光辉

随着新课程标准深入人心,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教育正在逐步回归。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科学题材的文章。就拿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来说:五篇文章,体裁各异、纵贯古今、横穿中外,既有《化石吟》这样的现代诗,又有《看云识天气》这类严谨的说明文;既有《月亮上的足迹》这样的时文,又有蒲松龄的《山市》这样的文言散文;更不乏來自法布尔《昆虫记》中的科学美文——《绿色蝈蝈》。不论文体、国度、年代,这些课文都指向“科学”二字,单元说明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面对这类课文,在语文教育大举人文旗帜的背景下,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呢?

一、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以学为乐,欲罢不能。科普作品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这是学生学好科普作品的基础和前提。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基础,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正是兴趣和求知欲的萌芽,教师要很好地保护,并不断引导,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动机。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必要途径。如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兴趣小组,开办科学板报,开展科学知识竞赛,开辟科学园地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

(一)让学生从科普作品中感受科学的神奇力量。《卧看牵牛织女星》中说:“织女星距离地球26光年,牵牛星距离我们较近,但也有16光年。”“光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一天能走259亿多公里,这长度的365倍,就是一光年。”这么远的星体,我们的科学家都能去研究,由此我们深深地感到了科学力量的无穷。

(二)通过科普作品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大自然的语言》可以让学生知道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卧看牵牛织女星》能够使学生知道牵牛星、织女星及相关的天文学的知识;《莺》会帮助学生更全面、更具体、更形象地了解莺。

(三)通过学习科普作品,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从生活中常见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现象,引出一门新兴科学——物候学,令人大开眼界。《数字杂说》一文,从人人都熟知的数字中,发掘出“纵然是饱学之士”也未必知道的学问,这种科研精神实在令人佩服,值得学习。

三、教会学生学会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感受科普作品的特点。不管学习任何作品,首先自己要阅读,而且一定要认真地读,这是必须养成的习惯。阅读科普作品,一定要把握它的科学性、文学性和通俗性。

(二)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作品,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支离破碎地分解作品,是违反阅读教学规律的。整体感知作品,是阅读的最基本要求。读了一篇文章,最起码要知道它的内容。

(三)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在理解作品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这一步可做的事很多,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侧重点。科普作品的阅读,应该放在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这必须在熟读和精读的基础上进行。不同课文,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四)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语言,增强感悟语言的能力。文学中有科学,科学中有文学,这恰恰是科普作品的独特之处。揣摩科普作品的语言,不仅可以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增强感悟语言的能力,而且还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领会科普作品中的科学知识。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科普资源,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科普科学
科普侠:古代历险 (八)
科普侠:古代历险(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饮料瓶中的云
探析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
梦想中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