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江苏 常州 213000)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对于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来说,是最主要最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之一[1],该种类型的治疗方法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与此同时会引起多种并发症[2]。置管感染是常见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若导管发生感染严重时可能加剧患者病情恶化,甚至可能引起患者死亡[3]。PDCA循环管理模式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管理模式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患者中,及护理质量管理、护理教学中。本文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预防和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置管感染的发生中,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年龄≥18周岁,每周透析2~3次,每次3~4h;排除合并有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严重并发症及精神疾病病史者;排除难以配合治疗和护理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其中2例患者病情加重无法继续参与研究,实际入组人数为试验组49人,对照组49人。
试验组行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半年内置管感染的发生情况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1)导管感染的定义为患者的置管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及脓性分泌物,分泌物细菌培养为阳性或血培养结果为阳性,或出现与血透相关的发热、畏寒及白细胞升高等症状。(2)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拟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在所有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2个月后向患者发放问卷,问卷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则说明护理满意度越好。
应用SPASS22.0统计软件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两组患者透析半年内置管感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平均分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患者透析半年内置管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平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成立PDCA循环管理小组,由科室内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及在本科室工作5年以上、职称为主管护师及以上的护士担任组员。对小组成员进行PDCA循环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要求人人掌握并考核过关。有研究表明:血液透析患者出现置管感染事件多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缺乏对患者的病情评估、透析机冲洗消毒不充分、进行穿刺过程中无菌技术不足、置管部位皮肤消毒及作用时间不足、手卫生不到位、透析室环境清洁和或消毒不力、透析通路护理不力、透析用水或者透析液受到污染及病人健康教育未到位等。针对以上可能存在的问题,PDCA循环管理小组就血液透析置管护理流程进行商讨后,确定主流程分别为准备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维护3个主流程。准备置管前主流程:开医嘱→评估病人→环境评估→行用物准备→操作者准备;置管中主流程:置管人员资质要求→安置体位→消毒→穿刺→导管固定→贴敷贴;置管后使用与维护主流程:维护→选择封管液→固定接口→冲管→连接接口→行血液透析→巡视→封管→健康教育→患者自护→信息随访。
表1 两组血液透析患者置管感染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透析前加强患者的病情及置管部位的评估,严格按要求对透析机进行消毒,强化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加强穿刺培训,置管必须由拥有置管资质医师操作。定期检查手卫生设施并加以维护,按照标准定期进行透析室环境消毒、按标准透析液进行配置并对透析用水加强检测,并由专人监督考核。按照标准对透析机表面进行消毒,防止动静脉壶液面过高并及时巡视。密切观察置管部位的皮肤变化。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
由PDCA循环管理小组成员定期对流程实施情况进行考核,不定期抽查患者置管部位敷料的粘贴情况、透析室空气及物体表面的菌落数、透析用水及透析液的菌落数量,以及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率等。
PDCA循环管理小组成员每周观察并统计置管感染事件的发生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效果较好的措施可继续实施,仍存在的问题则纳入下一个PDCA循环。
血液透析患者置管感染是比较突出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感染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严重时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4]。不仅给透析病人生存质量及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且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PDCA循环是由美国的质量管理学者W.E.Deming提出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案,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等工作的循环过程。护士每次在循环中总结旧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并制定计划和方案来解决问题。本文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中,可有效预防或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置管感染事件的发生,提升患者的住院满意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