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红 黎胜驹 张勇
三叉神经痛原称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主要是指发作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暂时性、反复性的剧烈疼痛[1]。中老年人的发病率高于年轻人群,临床上具有骤发性、顽固性和持久性等特点,发病期间患者承受极大痛苦,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质量。但是,当前临床对于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及原理并没有做出明确判断,因此治疗方法多种多样[2]。常规西药治疗和手术治疗都是常用方式。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但是预后效果不够理想,为了保证围术期护理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轨迹随机字母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25例;年龄27~69岁,平均(56.72±4.63)岁;病程3个月~21年,平均(5.54±3.26)年。对照组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28~70岁,平均(57.41±4.82)岁;病程4个月~22年,平均(5.64±3.31)年。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排除标准:颅内占位病变继发性病灶引发头痛者及临床资料不全者。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会讨论批准,获得研究权限,且患者自愿签署知情书。
所有患者均实施微血管减压术,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患者全身麻醉后采取侧俯卧位,头部下垂充分展露出三叉神经根部,减少气颅的发生。在患侧耳后设计切口,依次切开组织直达骨膜,用骨膜分离器沿骨壁拨开,在乙状窦后缘钻开直径约2.0 cm骨窗,切开硬脑膜。显微镜下释放脑脊液,仔细寻找三叉神经,逐渐探查压迫三叉神经根部的血管,发现三叉神经与血管的压迫关系,同时探查是否存在其他病灶。找到责任血管后分离血管和神经,使用显微器械沿着神经小心地分离和移位责任血管,然后在责任血管、神经间和脑干、神经间放置补片,使用生物蛋白胶固定。观察是否有活动性出血,严密缝合硬脑膜、肌肉等,分层关闭创口。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常规对患者展开疾病知识健康教育,让患者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消除不良情绪,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等。观察组给予围术期精心护理,以下为具体操作方法:
1.3.1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患者术前接受了针灸、用药等一般治疗未能治愈,因此对手术期待值高,但同时存在焦虑、恐惧等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积极疏导患者不良情绪,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手术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说明检查的必要性和护理注意事项,介绍成功治疗病例,改善患者消极心理状态,消除对手术的紧张感,提高临床治疗依从性。术前患者往往由于疼痛剧烈、发作频繁,不能很好地说话,严重时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因此护患之间沟通困难。护理人员要做好解释工作[3],主动从专业知识角度回答患者疑问,陈述该手术已经较为成熟,有完善的手术设备和先进的医疗技术作为保障,打消患者的疑虑,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2)术前准备:协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准确评估重要脏器功能。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术前应密切监测血压和血糖水平,将血压稳定在150/90 mmHg水平,血糖控制在3.5~8.0 mmol/L[4]。关心患者疼痛,运用放松疗法转移患者注意力,必要情况下给予止痛药。由于护理人员每日面对多名患者难免有疏忽,因此记录并统计患者疼痛发作频率、间隔时间,为基础性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此外进行疾病宣教,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发放患者健康手册,根据患者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宣教方法,指导患者科学进食,及时补充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为手术做好准备。
1.3.2 术后护理 (1)病情护理:患者手术结束后送入ICU监护,24 h后进行低流量持续吸氧,参考血氧饱和度调整吸氧浓度,并且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瞳孔变化及伤口引流等,观察颅内继发性出血,并且观察患者呼吸变化。如果发现患者意识改变、瞳孔不对称、肢体活动度异常和血压异常等[5-6],及时上报医师处理。同时在患者麻醉未清醒时保证体位,头偏向健侧[2],清醒后自主采取半卧位,通过脑部重力作用压迫止血,预防脑水肿的发生,并且定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早期运动应缓慢幅度小,调整体位,预防压疮出现。
(2)术后并发症护理:①颅内血肿:术后24小时内观察患者意识、痛苦、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变化,每间隔30~60 min观察记录1次。如术后规定时间内未清醒或发生意识障碍、头痛剧烈、呕吐及瞳孔不大及血压升高等症状,提示存在颅内出血,立即上报主治医师处理。②预防颅神经功能损伤:手术期间过度、过多牵拉神经都会造成暂时性面瘫、面部麻木及听力减退[7],影响颅神经微循环,主要表现症状有嘴歪、眼睑闭合不全,因此要加强患者心理护理,耐心向患者讲解经对症治疗可痊愈,引导患者向良好方面转化,讲述临床成功治疗病例,和围术期护理对预后的积极作用,让患者从心理上接受临床护理,并且配合护理措施。饮食上以高蛋白、高纤维事物为主,禁止辛辣刺激性食物,叮嘱患者从健康一侧进食,进食缓慢幅度小,进食前清洁口腔,预防食物残渣留在夹齿间。对眼睑闭合不全患者每日涂抹金霉素眼膏,保护好角膜,防止角膜炎出现。同时患者服用营养神经药物对症预防,辅之理疗、针灸,指导患者正确按摩患侧肌肉,力度适中,快速恢复神经功能。③低颅压综合征:手术过程中患者释放出大量脑脊液,因此术后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及血压偏低等症状[8],这是微血管减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对此指导患者保持平卧或者头低脚高体位,头偏向一侧,输注生理盐水,使用止痛药物。实施健康教育,向患者解释头痛发生机制,消除患者消极心理,适当转移患者注意力,告知术后恢复状况,稳定患者情绪,以良好的心态促进机体康复。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比较(分,
组别 例数 SDS评分 SAS评分观察组 40 40.51±5.37 51.36±5.29对照组 40 44.73±6.29 55.39±6.27 t值 - 3.227 1 3.107 0 P值 - 0.001 3 0.001 9
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心理状态。心理评分参照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数值越高,焦虑、抑郁情绪越差。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两组患者治疗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护理前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主要是指临床检查中未发现神经系统体征,没有检测到和发病相关的器质性器官或者系统功能发生病变。这表示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原理尚且不十分明确,西医上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推测发病缘由主要包括癫痫发作、微血管压迫、神经变性和骨性压迫等几方面,总结起来分为中枢病变学说和周围病变学说[9-10],临床尚未达成共识。根据临床治疗患者资料显示,多数发病由于血管压迫造成,因此微血管压迫是主要病因。微血管减压术是一种非神经破坏手术,不需要切断神经即可阻止疼痛,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临床有效率达到85%以上,且很少导致患者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11-12]。由于患者心理因素,本能会对开颅手术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因此围术期护理意义重大,通过术前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更好地配合医师完成手术,同时让患者和家属重视三叉神经痛疾病治疗,按照医师叮嘱用药[13-14]。术后从病情恢复进展给予对症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出现,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患者尽快康复,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且术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观察组围术期护理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术前、术后护理提示护士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从心理护理和机体护理两方面打消患者疑虑,改善焦虑、恐惧的不良心态,术后准确认识患者恢复状况[15-16],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好护理干预措施,积极实施健康教育,发挥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围术期精心护理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减少患者焦虑、消极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