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腾讯为村的“互联网+”精准扶贫实证研究

2019-07-05 14:56李莉彭文菁
山西农经 2019年8期
关键词:电商扶贫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

李莉 彭文菁

摘 要:在“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国家战略方针紧密相连,孕育出一种更具生命力的扶贫方式——电商扶贫。立足于湖北省郧西县彭家湾村,分析了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扶贫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及方法,并就扶贫研究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商扶贫;精准扶贫;教育信息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8-0012-02         中国图书分类号:TP391        文獻标志码:A

1  相关研究回顾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主要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1]。国外学界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较早,但无精准扶贫的提法。在国内,普遍认为精准扶贫具有重要意义及实用价值,且职业教育在促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总的来看,学界在职业教育信息化作用于精准扶贫的耦合机制、效果评价等方面研究还不够深入。

目前“互联网+”农村电商除了京东、淘宝、苏宁等大平台的B2C模式,以及木兰仓、七公里等B2B的模式之外,在模式上已经是“红海”了,农村电商平台比拼的依然是线下服务能力。

本项目拟依托腾讯为村服务平台,为选定的村庄注册为村平台,通过实际运行查找问题及分析不足,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  郧西县彭家湾村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彭家湾村地处郧西县东北部,2014年末全村总户数347户,总人口1 250人,村干部4人,全村党员38人,11个自然村民小组。项目组通过问卷、走访等形式,归纳总结出彭家湾村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贫困对象难识别、精准识别数据录入的质量不高;二是短期扶贫项目多,缺乏扶贫的长效机制,扶贫不扶志,未能使其树立自立的志向;三是农民文化素质偏低,观念落后,发展意识淡漠,接受新技能新事物能力差,导致扶贫、培训效益不明显;四是因灾、因病、因残导致部分群众返贫。

3  扶贫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及方法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职业教育信息化与精准志智扶贫,样本来源是郧西县彭家湾村精准扶贫工作中建档立卡的49 278个贫困户(2017年)。拟以职业学校作为主体,基于信息化手段,整合优质职教资源,围绕精准识别、培养、就业创业和评价,展开针对扶贫对象的应用研究,构建职业教育信息化精准志智扶贫体系。通过创新志智双扶机制,构建职业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体系[2]。

3.1  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研究

第一,调查分析扶贫对象脱贫意愿、教育和职业等关键信息,以及本地经济发展、区域特征、产业状况数据。

第二,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方法的选择,分层标准库、模型与识别系统的构建。

3.2  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扶贫对象的精准培训与教育研究

(1)创建涵盖目标规格、教学方案、教学组织的在线培养模式。

(2)目标、要素、结构、形态、功能一体化的在线教学资源集成与供给。

(3)设计包含注册、认证、学分累积与转换的学业管理制度。

3.3  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扶贫对象的精准就业与创业研究

(1)扶贫对象就业与创业信息集成、发布与管理支持系统框架。

(2)扶贫对象与就业企业、社会力量的联接机制。

(3)扶贫对象就业与创业扶助策略。

3.4  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扶贫对象发展性精准评价研究

首先,构建扶贫对象发展性评价体系与跟踪机制。其次,实施扶贫对象可持续脱贫能力、脱贫获得感等多元综合评价。再次,进行扶贫对象发展性精准评价诊断的反馈与应用。

4  扶贫项目实施现状

2016年,经过前期调研,初步了解到彭家湾村主要存在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业产业效益低下,农民文化素质偏低,观念落后,因灾、因病返贫率高等现象。但村“两委”班子在全镇属一类班子,班子责任心较强,迫切希望带领村民致富。基于此,项目组开发了小苹果智慧乡村服务平台,为郧西县彭家湾村等4个村庄注册腾讯为村平台,并启动了第一个层面的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建立村庄群任务,主要的做法是以村庄为主体,搭建100人以上的村民微信群,借助移动互联网连接信息与连接情感,由村内核心骨干动员村民参与互动,及时传达相关信息;二是制定并发布微信群公约,村务讨论信息化。

2017年2月,项目组开发了“志智帮”乡村振兴公益服务平台,协助郧西县观音镇彭家湾村申请村委支持的农业合作社,办理相关证照,注册微信公众平台,开始第二个层面的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建立以村庄内部活动、产品、外部信息与资源为主体的微信服务号,目的是通过微信平台发布相关产品信息,打造“互联网+乡村”的连接器,实现村民与外界的连接。二是搭建由智慧村务、村有好货、为村课堂几个功能组成的微信平台主体框架。三是搭建商城。四是每周推文,主要服务于彭家湾村智慧村务的公开及村情宣传。五是邀请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等媒体共同参与,线上线下同时宣传推广。

通过统一的微信管理平台,运用多号互通、粉丝互推、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通过移动互联网帮助农户们适应当前多元化市场的目的,增加了村民们的销售渠道与技巧。

5  扶贫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通过项目组前期的调研和实践,证明“互联网+”可以有效推进精准扶贫,但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一是研究路径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二是基于扎根理论建立的村民“互联网+创业”参与度研究模型还有待完善;三是产业扶贫精准性较低;四是目前的产业扶贫大部分还处于“输血型”扶贫,后期要强调向“造血型”的转变[3]。

后续的工作重点:一是落实后期的运营计划,联合合作企业,开展果树及农特产品双向认领活动,促进公益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与贫困户精准对接,助其脱贫致富,但如何保持长效机制也是后期需要重点考虑的。二是从前期的实践研究中发现,虽然通过“互联网+”产业可实现部分贫困户的收入增加,但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因此无法靠自身保证长效性,结合“扶贫先扶智”的思路,通过学校的教育优势,结合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水平、价值观念等,真正落实“志智双扶”。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昕天.电子商务与信息扶贫:互联网时代扶贫工作的新特点[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4):98-104.

[2]林华.国家级贫困县发展旅游扶贫的思考——房县为例[J].中国发展,2015,15(3):50-59.

[3]袁书杰.精准脱贫视域下基层干部的扶贫力提升——基于比较分析的视角[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1):43-48.

猜你喜欢
电商扶贫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电商扶贫工作
甘肃清水:做活“电商扶贫”拓宽增收路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电商扶贫的可行性探析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