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舒乐
【摘 要】“一带一路”提出后,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新时代的西安再一次站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上。西安被赋予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的重任。随着信息技术智能化的不断创新,互联网加发展的大趋势下,城市设计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基于建筑学思维的空间技能学习模式,突出学生对城市问题思辨的综合能力培养,实现从结果向过程教育方式的转型,实现从结果向过程教育方式的转型,本文提出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城市设计教学方法。
【关键词】一带一路;西安;城市设计;教学思考
一、当前城市设计课程背景
2019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六年,这项策略覆盖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含人口超过44亿。一带一路”向教育延伸,对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城市设计课程是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具有理论性强、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内容较为抽象等突出特点。
随着“一带一路”背景下,城镇化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显著增强,社会对普通高校培养的城乡规划类专业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文以西安市地方应用型大学为例,研究城市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等改革,希望对促进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带来参考借鉴。
二、“一带一路”为背景的课程内容改革思路
(一)加强地方特色建筑调研的展开
基于地域特色的开放式教学方法的三个主要特征,并结合西安市独特的地理历史条件,说明了这一方法在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该方法的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基于地域特征的开放式教学方法为培养建筑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认知、思维、自學、调研、组织等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
西安历史悠久,城市调研的展开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的过程,作为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增加场景教学以及社会调查的比例,对课时安排进行了调整,分成三个部分。一是课堂上需要老师讲解的内容,有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板块。主要介绍城市规划的基本定义、职能、编制内容、程序、方法、体系等。第二板块,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及实践。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与实践,以及西方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第三板块,是专项规划内容,侧重讲解城市总体布局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规划、城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专项规划内容。
(二)通过地域性研究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
为突出西安的地域特色,在课堂讲授中贯穿运用西安的相关规划案例,详解原理内涵及其具体运用。案例体系根据教材的章节构建,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层面,这样,既突显了地域特色、具有针对性,也为将来学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当然,我们所采用的案例,还包含另外两个重要部分。一是课本上提到的明确的城市案例,基本上都包括进来,并进行适当的更新;二是课本未曾介绍的但我们认为有代表性的国内外城市规划案例。此外,老师还在课堂及课下,经常向同学推荐西安市的相关地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推动他们增加对西安市的城市认知。
(三)强化城市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训练
由于我国在校大学生的普遍年龄在18—22岁之间,他们个性鲜明,喜欢具有鲜明时代感的事物,普遍对传统文化缺乏理解,更倾向于喜欢欧式建筑,现代建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没有兴趣,甚至不加辨别的去接受,盲目崇外,对于我们自己优秀传统文化总是产生抗拒心理。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按照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和西安历史地理特征,课程设计安排了陕西省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三学街历史街区等多个地点的参观和游览,选取西安骡马市为研究实例,分析该城市如何从城市整体环境保护的角度实现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机制中的公众参与制度进行探讨。从西安历史发展、实施的意义出发深入研究社会监督机制对城市规划实施的作用,把学生引入现场,利用独特的地方性社会资源,改变了传统的单纯依靠老师课堂讲、学生被动听的静态模式。
三、“一带一路”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目标
(一)专业能力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要求,实际项目为依托,指导学生实地调研,参与项目分析,完成方案设计,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成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成长。
(二)方法能力
从设计背景、设计指导思想介绍,到方案构思的形成,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分析,引导学生从不成型的方案开始,不断修改完善方案,从中体会理论的内涵、应用方法和尺度。
(三)社会能力
通过课程内多种教学环节手段的安排,让学生学会分析研究、集体讨论、团队合作、方案汇报、评估判断的单一转向多维的五大综合能力。
四、“一带一路”环境下的人才培养策略
(一)社会责任意识培育
城市设计和建造是在复杂社会、政治网络中实现的,无视这些建筑学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就不能理解建筑学的社会属性的重要。当代建筑师不仅是工程师,还肩负着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城市发展的责任。课程作业的选题应更具有现实意义,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城市设计对社会的影响,一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二)自主学习模式构建
触手可得的信息资源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支持,对于专业课学习,信息资源主要有教学资源和辅助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慕课微课、优秀案例库、既有学生作业档案等,辅助资源包括推荐性资源、开放式云计算、外部验证平台链接资源等,相当于教材与参考书。
对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对信息利用的有效引导将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数字化作业存储与批改系统很大程度上改进了作业批改模式,提高效率并可通过平台与学生进行及时的反馈;实验验证平台的构想是通过建立一个通用验证平台实现建筑设计的实验化验证或者提供外部链接实现建筑设计方案的网络化模拟验证,例如利用Autodesk 360云服务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分析。即时交互系统更加注重课下的交流和指导,面对面的讨论、演示、改图均可在现有技术下得以实现,既可以使交流互动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推动自主性学习,又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化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合作、交流和指导的优势。
(三)探索多学科背景互融的教学模式
在城市设计板块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一起交流讨论时,能取得良好的互相激发的效果。事实上,教学过程中的头脑风暴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这种交流在针对同一问题各有侧重的讨论时更具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打散重新分组,或许有助于各专业之间的交流,才能具有整体观,从而切实融入社会现实中。
【参考文献】
[1]周谷平,阚阅 .“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4-11.
[2]韩智,张振虹.“数字图像处理”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9):102-104.
[3]段世飞.“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求展望[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