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蜡染如何在当代艺术市场找到立足点

2019-07-05 18:43陈瑾
智富时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传统艺术蜡染艺术教育

陈瑾

【摘 要】蜡染是主要保存于中国贵州的传统艺术,是当地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中宝贵的财富。这种珍贵的艺术形式在当代艺术发展的冲击下,面临着种种挑战。本文主要从蜡染的表现形式,和世界的认知度出发,分析现行蜡染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包括怎样从教育和艺术市场角度进行改革,使蜡染在当代艺术市场找到立足点。

【关键词】蜡染;传统艺术;创新;艺术教育;艺术市场;当代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一直是国家和民间保护的重点,在国际舞台上的身影屡见不鲜,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每两年至少举办一场大型的中国艺术展,包括2013年的水墨艺术展和2015年的镜花水月。展览的作品类别广泛,涵盖书法、青花瓷、水墨、刺绣等文化元素。然而,遗憾的是却从未见到蜡染的影子。故本文以蜡染为例,浅谈中国传统艺术如何在当代艺术市场中找到立足点。笔者意在就当前蜡染现状,提出一些问题以便于大家探讨。

蜡染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印染工艺,古称“蜡缬”。流行于广大少数民族地区。“蜡染是用蜡作为防染手段,蜡染是以蜂蜡、虫蜡加动物脂肪等为防染材料”。 1蜡染的制作方法较为简单,以蜂蜡为防染剂,用铜片制成各种形状的蜡刀。蜡染的工艺“裳服先用蜡绘花于布而后染之。既染,去蜡则花见。” 2制作蜡染时,先把蜂蜡加热,溶成蜡汁,然后用蜡刀蘸上蜡汁,在平铺的白布上绘成各种花纹图案,蜡汁凝固黏附在布的两面;点绘毕,将布放在沸水里煮脱蜡质,即呈现白色花纹图案,成为美丽的蜡染布,可用来制作衣、裙、围腰、头帕、门帘、被面、床单、背带、挎包等。3其实蜡画,蜡染是以传统手工艺为艺术基础的绘画艺术。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蜡染保护和发展背后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分析这类问题背后的原因;第三部分,提出可改进的方案供参考。

一、如何取得当代国际艺术权威领域的认可

蜡染是实用生活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工艺品,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历史悠久,起源于秦、汉,盛行于唐朝。随少数民族的大迁徙传入贵州,蜡染现在主要保存于中国贵州。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及演变,蜡染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蜡染在国际当代艺术权威领域的认可相对较低。不可否认国内曾有相关组织做出过各类尝试及努力,可惜类似活动多为“走秀式”的宣传,极少吸引当代权威艺术群体及学术界的注意。国际舞台上著名的中国艺术家为数不少,将中国古老文化作为创作元素植入当代艺术作品中,并被世界顶尖博物馆、画廊认可的艺术家也逐日增多。汉字、书法、刺绣、民族服饰等都已被西方观众所熟知,然而蜡染却鲜为所见。其原因主要在:

1、蜡染从蜡画到染在织物上,会自然产生裂纹和冰纹,而早期受运输条件的限制,精美细腻的蜡画很少在国际上展示,从而使大家基本上是以为蜡染就是蓝花布,实用性淹盖了蜡染的艺术性。

2、蜡染由于少数民族的传统意识,传女不传男,而年轻的壮男主外,女人主内,长期生活在山野村寨,与外界隔决,使得蜡染不被大众熟知,加上染料主要是一种叫“靛蓝”的植物(俗称“蓝靛),要收割和用石灰发酵,蜡也是天然蜂蜡,所以基本被禁锢在少数民族地区。

3、蜡染认可类别也存在问题,在多数人眼中,蜡染仅仅是众多手工艺中的一种,还未划在艺术品范畴。想要将其提高到更广阔的平台被观众所知晓并喜爱,需要当代艺术家的努力将其推广到当代艺术领域范畴。这不是朝夕能改变的,因为其中涉及艺术教育及博物馆教育的改制,以及数代人意识的提高。

二、当代艺术的演变历史和艺术创新

当代艺术演变历史的过程中,早已不再用手工艺的精湛与否作为评判艺术品好坏的标准,艺术创新及引发思考的程度才是大家对艺术的进一步认可。优秀的当代艺术往往会向观众发问并引发思考,而目前做到这一点的当代蜡染艺术家还属于一个空缺需要填补。提到蜡染艺术,通常都会联系悠久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然而,很多时候正是这种渊远的历史文化将其和当代观众隔离开来。古老的蜡染在当代艺术中找到立足点,需要大量当代艺术家用蜡染作为媒介进行创作,不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激发出蜡染新的可能。

常见的图案有蕨菜花、团花、小花、铜鼓纹、漩涡纹、水波纹、连锁形、鸳鸯、喜鹊、梅花鹿、龙飞凤舞、双喜双寿等,图案多为半月形、粗钩形、直线、小方格、长条形、圆圈形。蜡染更为神奇的是用图纹来讲述历史故事,以苗族蜡染为例如,苗族蜡染主要有七类花纹:

1、蝴蝶纹,是苗族记载蝴蝶妈妈的故事。相传枫树化身为蝴蝶,和水泡一起生下12枚蛋,孵化后生成为人类和万物,所以有万物始祖蝴蝶纹千变万化,形态各异的蝴蝶图案,是他们对祖先的崇拜和对美的热爱。

2、鱼鸟纹,是苗族用来歌颂生命力的图案。他们认为鱼是女人,鸟是男人,鱼多籽,意寓多子多孙,鸟是他们居住在山里的伴侣和吉祥美好的象征,所以他们创造出写实写意的鱼鸟同图。

3、龙纹,龙是中华民族的原始图腾和吉祥物。蜡染的龙千变万化,表现纯朴夸张,有水牛龙、鱼龙、蚕龙、鱼尾龙、水龙、鸟头蛇身龙、牛头鱼身龙等龙纹。具有祈福纳祥、消灾免祸的寓意。

4、旋涡纹,是苗族象征团结和吉祥的传统纹案。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样,是当时水的画法,在汉族工艺品中少见,但蜡染中大量出现在衣袖、衣背、被面等,是兴旺和吉利的纹样。

5、花草植物紋,蜡染的花草不同于汉族的取材,而是山区常见的花草,如梅花、桃花、杏花、棉花、蕨花等,这些花草经过苗族的想象和提炼赋予新的内涵。如,小孩穿戴梨花纹表示健康成长,女人穿戴蕨花纹表示妇科健康。

6、铜鼓纹,铜鼓是古代祭祀、庆典活动中常使用的神器或乐器。是少数民族崇敬和崇拜之器,苗族取材于铜鼓中的花纹,实际上也是太阳光芒的纹案,在蜡染中非常突出。

7、星辰山川纹,苗族从中原迁徙到贵州,途中历尽万水千山,家乡的山川刻在他们心上,他们用大小不同的九曲纹套在一起象征江河纵横曲折,城界花方表示城墙,小正方表示角楼,十字表示街道等,也同时记载了他们迁徙的历史。

蜡染的花纹记录了他们的历史文化,所以他们用来记载历史和讲述故事,动物纹、几何纹等都能直截了当地告诉观众艺术品的含义。这样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做到了保留传统,确很少做到向观众发问,即使引发的问题是,为什么这样的艺术很少受到关注?这样的艺术怎样承载并见证历史?这樣的艺术还有怎样的可能性?

即使中国艺术在国际上有过崭露头角,可是整体上来说,国际观众对中国艺术还是缺乏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尊重。理由有可能是中国当代艺术历史太短,且内容主要受西方影响,还有可能是作品本身内涵不够深刻,多数观众看过之后普遍以“有意思”作为评价,不能在纵向的维度上引发人们的好奇和思考,很少打动人心。

蜡染是世界的宝贵财富,其艺术价值也不容置疑。如何让今天的观众熟悉和喜爱蜡染,需要大批的艺术家通过实验,不断挑战定义蜡染艺术的边界,探索蜡染艺术新的可能。

三、蜡染艺术应从教育和艺术市场两个角度进行尝试

1、从改进的角度来说,对传统艺术的保护可以先从教育及艺术市场两个角度来进行尝试。教育主要包含学校艺术课程设置及课外艺术教育两大块,在学校艺术课程中开设蜡染制作和蜡染历史文化章节;课外艺术教育主要来源于家庭自发教育和博物馆教育,父母可尝试陪同孩子到当地博物馆参观并学习,学校可组织到博物馆上艺术课。从市场的角度保护传统艺术可以通过盈利性艺术机构的代理与合作,从而产生收益,供其延续性发展。具体可通过画廊代理优秀的蜡染艺术家,推广宣传艺术家的同时,宣传此类艺术,并且寻机在高质量艺博会展示并销售蜡染作品等。

2、可以帮助改革的方向是向观众讲述有质量的故事。试想一个6岁的小孩在观看一幅两千年悠久的蜡染古布后发问:“我为什么要在意这个?”这是传统文化保护者应该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抛开个人跟某种文化的联系,假设所有人都对这种文化一无所知,可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进行传播,讲述一个关于这种艺术背后的价值和历史的故事,引起关注、提高重视与增强兴趣。正是因为缺乏这种故事性,传统蜡染艺术才很难引起公众的关注。

正如贵州文化学人王小梅在《蓝花叙事》一书中所说:现代性正在消解传统的意义,传统正从不同群体对过去的简单呈现中被现代性解构。而解构的过程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为什么只是呈现?而不是表述?如果说表述单一地变成“我”一厢情愿的自言自语,“建构”则需要我们的多方“叙事”。我们正处于“建构”意义的时间节点上,“叙事”是观念的转变,是“内我”的价值判断和生活愿景。当生活的体验幻化成一次次精神性的存在,“叙事”本身具备了最佳文本,并告诉人们那些曾经的经验是值得被回复的。 4

3、提升蜡染的艺术品质。并不是说传统文化要像“网红展”一样,占领所有社交网络,但是的确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未被展露过的方式重新被解读。抛去陈旧的外衣后,观众需要看到为什么这样的艺术有魅力,以及自发地联想怎样可以保护这样的艺术。其实,谈及“保护”,就证明这样的艺术形式是“弱势群体”,这个前提就说明这样的艺术形式还并不够成功,所以,延续的关键还是提升这类艺术的品质。用具有吸引力的内容来让外界自发产生好奇心,以及通过作品讲述通俗的有质量的故事来让其被流传。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外力才会有效的发挥作用。

最后,不停地实验探索是提升蜡染艺术品质,是蜡染文化保护的前提。艺术是一个生态圈,不是简单地一两个人就能决定某种艺术形式的存亡。时间和历史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当代艺术界里千奇百怪的实验性艺术家只会有少数人名留历史。回到保存传统文化也一样,唯独只有通过不停地实验,将苗族艺术的品质提升,并与前沿博物馆、画廊、藏家、学者建立起扎实的联系,与整个现代艺术生态圈建立起成熟的体系,才能实现蜡染艺术在当代的重生。

在保护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为了吸引注意力而扭曲这种文化,故意将其神秘化,美化或者丑化。有太多关于艺术家为了吸引西方观众的眼球的例子,负面地将中国文化戏剧化夸大。这样做在很多时候可能短时间内会达到收获关注度的效果,可是长远来看对文化的影响弊大于利。短暂的喧哗过后,能使人持续对一种文化或艺术保持关注的,只能是其中天然的魅力,被美化或丑化,没有办法让人们对其保持艺术信仰一般的着迷。

4、加大艺术界对蜡染的认知认可。“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手工蜡染作为一种有近两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多元化的审美和回归自然的潮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手工印染已经从物化的技术逐步演化为一种精神化的具有文化意义的技艺甚至是艺术。 5这是人类进步的艺术历史趋势。要使蜡染艺术进入艺术家的法眼,需要二个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蜡染工艺师们除了天生的艺术直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但还需要在民族文化的熏陶浸润中,在染织习俗的耳濡目染下,经过常年的勤学苦练,才能让蜡刀在自己的手中妙笔生花。 6另一方面是我们艺术家们应该与时俱进,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更大视野来审视“艺术的内涵”,进而认知认可蜡染的艺术含量,蜡染“可以说是最朴素的装饰手法,与世界各地的民俗艺术都有相通之处。” 7

综上所述,保护蜡染艺术民族文化,不仅单纯是民族自豪感的产物,也不应该将保护文化的帽子作为义务,强加于公众身上,而是应该提升蜡染的艺术品质,从而使其成为每人基因里自然的一部分。这其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付出大量努力及尝试,终有一天,中国蜡染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将开在现代艺术之园,登上世界文明的殿堂。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委会编《我们贵州》(中英文版)150页,贵州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2.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名片》28页,贵州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

3.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著《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辞典》208页,贵州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4.王小梅著《蓝花叙事》6页,贵州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5.张毅 王旭娟编著《手工染艺技法》13页,东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6.贺琛 杨文斌著《中华锦绣贵州蜡染》19页,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汉声编著《中国土布系列蜡染》124页,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猜你喜欢
传统艺术蜡染艺术教育
蜡染的纹饰探讨
蜡染手绢寄深情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近十年古筝创作特征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蜡染在现代中式服装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