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贤嘉
【摘 要】我们在对梁启超的研究中不能顾此失彼,应该注重全方位地对梁启超的政治成就、学术成就等进行分析研究。梁启超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都有相关论说,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主张。并且,梁启超的很多教育思想放在当下的教育形势下依然适用,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和研究价值。本文将从作为教育家的梁启超来切入研究,探究梁启超对于教育领域的论断及成果。
【关键词】梁启超;教育家;教育理论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梁启超在中国近代改良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亦不可忽视。
自1896年梁启超撰写《变法通议》后,直到他逝世,包括《变法通议学校总论》在内,先后发表了《上南皮张尚书论改书院课程书》、《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教育与政治》《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等十几篇教育论文。不仅仅只有理论研究,梁启超在教育领域的实践经验也十分丰富。1897年10月,梁启超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离沪赴湘,就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9年8月,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往日本,在东京建立东京高等大同学校;1900年3月,梁启超在日本神户建立了神户华侨同文学校。1922年起梁启超在清华学校任教,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为当时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不仅如此,梁启超还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任教和演讲,极大地推动了近代教育体制、教育思想的发展,为中国后来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梁启超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主要分布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两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
梁启超本身为教育家,他对于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渗透到了对子女的培养中。梁启超一共有九个子女,且满门才俊,培养出了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个院士;有六名子女出国留学,就读于国外名校,其他子女也在各自的领域中有突出贡献。对于子女的教育,梁启超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立足于幼,重视早教
“春秋万法托于始,几何万象起于点,人生百年,立于幼学。”①梁启超非常注重子女们的启蒙教育,他认为幼学是人生教育的起点,他主张因材施教,追求知识教育。西方的教育理论在1883年由同文馆总教习的丁韪良撰写、总理衙门印行的《西学考略》中就被系统介绍给了国人,梁启超受到西方教育理论地影响,将中西教育理论相比较,认为儿童应该先接受这个年龄段能够接受的知识,重在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他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提出:“先识字,次辩训,次造句,次成文,不躐等也。识字之始,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日授学不过三时,使无太劳,致畏难也。”对于幼儿的教育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注意直观教学,把握难度和强度。不仅如此,梁启超还主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授课中主要教授天文地学浅理、古今杂事、数国语言、算学、音乐、体操等,使用演戏法、说鼓词、歌谣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导之以理,抚之以术”,使学生便于接受。
(二)注重家风,趣味教学
“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梁启超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认识到与子女的情感沟通是多么重要,除了对子女们的爱国教育,他还十分注重对子女们的亲情、友情,乃至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的教育。
最能体现他对子女们的情感教育的是他与子女们的往来书信。从1898年到1928年整整30年,梁启超的家书超过了2000封,其中有300封以上是写给子女们的。比起父子或者父女的关系,梁启超与子女们的相处方式不如说更像是同志、朋友,在与子女们的信件往来中,梁启超与子女们谈论的一般是家庭事务,亦有有关子女们的学习、就业、婚姻等而各个方面,提供了许多意见以及建议供他们参考,尊重子女们自己的选择。
在对子女的教育中,梁启超也十分注重对子女的趣味教育,即“做学问”要有“趣味主义”。梁启超所说的趣味,指的是以趣味为始终的事情,他认为能作为趣味的主体的,莫过于劳作、游戏、艺术、学问四类。梁启超秉持教育应该注重唤起学生的趣味,要注意不可摧毁学生的趣味的理念。梁启超不仅在学业上给予了子女们大量的帮助,而且还鼓励子女们在学余多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与人接触,做到劳逸结合。梁启超的趣味教育还体现在重视子女的专业兴趣上:梁启超最初建议女儿梁思庄学习生物学,奈何梁思庄所在的学校生物教授教的不好,不能唤起梁思庄的兴趣,为此烦恼而向二哥梁思成诉苦。梁启超听闻此事后,立刻写信给了梁思庄,让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研习,不必一味听从他的安排,后来梁思庄选择了与自己个性相投的图书馆学,最终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
二、学校教育
梁启超在学校教育方面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主张学校教育要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个方面全面培养学生。
德育重在对学生政治方向、道德品质、人生观和世界观三个方面的教育。政治方向教育包括对学生政治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对时政的关注程度,激发学生对时政的主观见解。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落后于世界新兴国家的时期,中国急需政治人才来进行自我改造,因此,梁启超还主张建立专门的政治学院,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摒弃八股科举取士的手段。梁启超将道德品质教育归结为了六个方面:辩述、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辩述即分辨善恶真伪;立志即确立志向;知本即懂得修身养性;存养即存心养性;省克即自我反省克服缺点;应用即学以致用,以身作则。对于加强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梁启超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一种临界于全人类的责任感,保持正确的就业观,敬业乐业。
在梁启超看来,智育关乎到国家兴亡:“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② 梁启超将智育建设分为博览、穷理、学文三者相辅相成。学生一方面要在课堂上接受知识,在课余也要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向学生解读道理,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其所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训练他们能够写出“觉世之文”,针砭时弊。
梁启超认为,体育可以锻炼人的胆量和魄力,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他曾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专为8-12岁儿童拟出一份课表,课表中下午上课前规定为“习体操,略依幼学操身之法,或一月或两月尽一课,由师指授,操毕,听其玩耍不禁。”
美育即梁启超的情感教育。梁启超既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又积极借鉴西洋文化史,归纳出了“美即真”和“求美先从求真入手”的美学命题。他主张用艺术、文学、美术等方法进行情感教育,培养中华民族的美德,发扬传统文化中美的部分,去恶扬善。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其在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他创新和引进了许多当时中国没有的教育理念,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梁启超所提出的教育理论具有相当的现代性,至今仍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鉴。
注释: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幼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②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少年中国说[M].北京:中华书局,2015.
【参考文献】
[1]杨晓梅.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J].学术交流,2004(05):166-171.
[2]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赵永进.梁启超的学校教育思想和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