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根治术对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

2019-07-05 09:09赵广臣
实用癌症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根治术腹腔胃癌

赵广臣

胃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1种癌症,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男性较易发病,可导致呕吐、呕血、黑便等发生,严重者可导致死亡,且由于其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已成为我国公共的卫生问题之一[1]。目前,手术治疗是胃癌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切除癌灶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传统开腹手术创伤较大,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2]。有研究表明,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已逐渐被应用于多种腹部疾病治疗中,其具有创伤小、并发症低、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且具有良好的疗效[3]。对此,本研究通过分别给予患者腹腔镜和开腹根治术治疗,探讨二者对患者并发症和生存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胃癌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腹腔组和常规组,每组40例,腹腔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6.48±11.38)岁,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中TNM分期分为Ⅰ期13例、Ⅱ期23例、Ⅲ期14例,最大肿瘤直径2.87~5.99 cm,平均直径(4.43±1.67)cm,常规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47~74岁,平均年龄(57.28±11.65)岁,依据TNM分期分为Ⅰ期14例、Ⅱ期21例、Ⅲ期15例,最大肿瘤直径2.91~5.95 cm,平均直径(4.48±1.72)cm,本次研究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且通过,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TNM分期、肿瘤直径等资料上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临床症状、CT或超声、术中、术后病理学、实验室等检查证实为胃癌[4];无血液系统严重性疾病、肿未侵犯周围组织且<6 cm;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性疾病者;有精神病病史;拒绝或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

1.3 方法

腹腔组患者给予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即患者取平卧位、置胃管胃肠减压、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消毒铺巾等术前准备,完毕后于脐下缘20 mm做12 mm穿刺作为观察孔,成功后建立压力12~15 mmHg的CO2气腹、观察孔置入腹腔镜观察腹腔内部病变位置和情况,在腹腔镜引导下依次在左侧脐上20 mm与锁骨中线交点置入12 mm的Trocar孔为主操作孔,肋缘下与腋前线交点、右侧脐上20 mm与锁骨中线交点分别置入12 mm的Trocar和5 mm的Trocar作为副操作孔放置手术操作器械,常规探查腹腔内有无肿瘤转移、肿瘤所在位置、浆膜侵犯程度并决定切除术式,超声刀阻断胃网膜左、右动静脉和胃左、右动静脉根部、切除大网膜,切断胃网膜右血管,完毕后根据日本胃癌协会胃癌淋巴结分组分站[5]行淋巴结清扫,确认清扫干净后于剑突下40 mm正中切口将胃拉出体外作远端胃大部切除,完毕后常规缝合、冲洗、抗感染、胃肠吻合、留置引流管等处理;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开腹根治术治疗,即术前准备同腹腔组,完毕后做上腹部正中15~20 cm左侧绕脐切口进入腹腔,于横结肠中部开始切开网膜,向左侧分离至脾脏、向右分离至结肠肝区、向头侧分离至胃大弯、妥善分离并结扎胃网膜右动脉后开始淋巴结清扫和胃病灶组织切除,其手术范围、手术顺序及术后处理等均同腹腔组。

1.4 指标观察[6]

所有患者均通过电话、复诊等方式随访3年,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治疗疗效、并发症和生存预后情况,其中治疗疗效指标包括术中指标(出血量、肿瘤切缘-病灶距、淋巴结清扫数、手术时间)和术后指标(首次排气、胃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镇痛药使用次数),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切口血肿/感染、肠梗阻、肺部感染等。

1.5 统计学数据处理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对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在P<0.05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生存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肿瘤切缘-病灶距、淋巴结清扫数、手术时间比较

腹腔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组和常规组患者术中肿瘤切缘-病灶距、淋巴结清扫数、手术时间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肿瘤切缘-病灶距、淋巴结清扫数、手术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胃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镇痛药使用次数比较

腹腔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胃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镇痛药使用次数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胃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镇痛药使用次数比较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腹腔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4 两组患者3年生存预后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腹腔组和常规组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4.00%(32/50)、70.00%(35/50),二者比较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7,P>0.05)。

3 讨论

胃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1种恶性肿瘤,其发病尚未明确,可导致呕吐、呕血、黑便等症状,其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通过切除癌灶可有效控制病情,但临床上选用的术式尚未统一标准,不同术式间疗效可能存在差异,故选择安全、有效的术式具有重要的价值[7-8]。有研究表明,开腹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传统术式,虽可通过大切口清晰显示术区病灶并予以切除,但由于胃及其周围组织器官的解剖层次多、血液供应丰富等,术中创伤过大易引起术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患者的身体恢复[9-10]。而陆俊等研究表明[11-13],腹腔镜根治术是1种微创术式,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在多种腹部疾病治疗中,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操作所致的创伤,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也有研究表明,在胃癌的治疗中,腹腔镜根治术可通过穿刺操作方式减少术中操作对患者机体的干扰,同时借助腹腔镜也可有效观察术区病灶,从而确保患者的手术疗效[14-15]。

对此,本研究通过分别给予患者腹腔镜和开腹根治术治疗,发现腹腔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胃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镇痛药使用次数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但二者术中肿瘤切缘-病灶距、淋巴结清扫数、手术时间基本相同,表明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术中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这可能是由于开腹手术需在上腹部正中出做15~20 cm的切口及大幅度多处游离腹腔内的组织等,易损伤胃周血管和组织,导致出血较多,使患者术后更易发生吻合口瘘、切口血肿/感染等,并易干扰术区周围组织进一步影响胃肠功能,增加肠梗阻发生的风险,且术中长时间大面积暴露腹腔内组织,易导致肺部感染的发生,最终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而在本研究腹腔镜治术治疗中,可能通过穿刺方式进行手术操作,切口较小,并可直达术前病灶部位,有利于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和保护胃周血管和组织,进而减少术中出血量,且避免术中操作对术区周围组织的干扰和长时间的暴露,从而避免开腹手术中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及降低对胃肠功能的影响,为患者术后康复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同时腹腔镜具有良好的放大效果,可通过穿刺通道直达术区并在探头直视下清晰地观察到各解剖平面、病灶部位以及血管走行并进行分离,不仅可进一步减少术中操作对患者的创伤,还可确保淋巴结清扫和胃癌灶组织切除彻底,从而确保患者的手术治疗疗效。此外,本研究还发现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腹腔组和常规组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基本相同,表明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对患者疗效和生存预后无不良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在腹腔镜根治术治疗中,其可通过腹腔镜清晰观察术区而确保术区病灶的清除范围,且其切除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也可彻底清扫淋巴结和切除胃癌灶组织,进而避免肿瘤细胞残留所致腹腔种植而引起复发,从而确保患者远期生存预后的质量。

综上所述,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可有效减少胃癌患者术中术中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且对患者疗效和生存预后无不良影响,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根治术腹腔胃癌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11例治疗体会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褪黑素通过抑制p38通路减少腹腔巨噬细胞NO和ROS的产生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