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桂芬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人民医院眼科,江苏滨海 224500
视网膜静脉阻塞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眼底血管疾病之一,病因相对复杂,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多为视网膜水肿、出血,静脉迂曲扩张等,该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1]。该文以2014年1月—2018年7月期间该院收治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为例,探究视力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具体如下。
该次研究所针对目标为该院收治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50例,根据患者阻塞类型将其分为主干阻塞组与分支阻塞组,主干阻塞组总计患者25例,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最小年龄为18岁,最高年龄为87岁,平均年龄(48.2±1.3)岁;总眼数 26只,包括 13只左眼,13只右眼。分支阻塞组总计患者25例,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最小年龄为19岁,最高年龄为85岁,平均年龄(48.1±1.2)岁;总眼数 27只,包括 13只左眼,14只右眼。以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分析。该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全体患者经相关诊断,判定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情况;②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该次研究,知晓具体内容后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排除患其它视网膜眼病患者;②排除患严重精神方面疾病的患者。
以标准视力表对患者视力、矫正视力进行检查,以复方托吡卡胺眼液实施散瞳后以裂隙灯显微镜对患者眼底情况进行查看[2]。予以糖皮质激素、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如患者出现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落问题,实施玻璃体切割手术。
检测全体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变化,统计出现低视力、失明的概率,并计算并发症发生率。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视力恢复的因素进行分析。
以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资料整理分析,以χ2作为检验低视力发生率、失明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的判定依据,以t作为检验治疗前后视力这一计量资料的判定依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未接受相关治疗前,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干阻塞患者治疗后视力无明显变化,分支阻塞患者治疗后视力明显优于治疗前,且明显优于主干阻塞患者(P<0.05),详见表 1。
表1 治疗前后视力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视力比较(±s)
组别 治疗前视力 治疗后视力t值 P值主干阻塞组(n=26)分支阻塞组(n=27)1.49 7.16>0.05<0.05 t值 P值0.37±0.12 0.38±0.13 0.41>0.05 0.41±0.13 0.59±0.14 7.45<0.05
主干阻塞组患者总计21只眼出现低视力情况,发生率80.76%,5只眼出现失明情况,发生率19.23%,两种情况发生概率均明显高于分支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出现低视力、失明概率比较[n(%)]
主干阻塞患者19例并发黄斑囊样水肿,占比73.08%,15例并发新发青光眼,占比57.69%,均明显高于分支组,而3例并发新生血管、2例并发玻璃体出血,发生率较分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全体患者中,影响视网膜视力预后因素以高血压、动脉硬化概率最高,其次为高血稠问题,同时青光眼、糖尿病也对预后视力有一定影响,见表4。
表4 影响视网膜预后视力的危险因素分析(±s)
表4 影响视网膜预后视力的危险因素分析(±s)
组别 例数 高血压 动脉硬化 高血稠 青光眼 糖尿病主干阻塞组分支阻塞组总计25 25 50 16(64.00)11(44.00)27(54.00)13(52.00)12(48.00)25(50.00)7(28.00)6(24.00)13(26.00)4(16.00)2(8.00)6(12.00)3(12.00)3(12.00)6(12.00)
视网膜静脉阻塞可简称为RVO,是临床极为常见的、对视功能严重损害的视网膜血管性病变,患病率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居于第二位[3]。患者早期临床症状表现多为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等,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随着病情发展,患者极可能出现视力严重受损,失明等问题,对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临床将视网膜静脉阻塞可划分为主干静脉阻塞及分支静脉阻塞两类,主干静脉阻塞又可划分为非缺血型部分阻塞与缺血性完全阻塞两类[4]。早期主干静脉阻塞患者均为非缺血性部分阻塞情况,视力突然出现不同程度减退,眼底静脉扩张迂曲,沿视网膜血管较多浅层出血,黄斑区出现斑区出现轻微水肿、出血情况,如此时未得到重视,会发展为缺血性完全阻塞。此时患者眼底视网膜出现胶质增生,黄斑区水肿问题消退,出现花瓣状暗红色斑或色素紊乱,患者视力严重受损[5]。分支静脉阻塞类型则以颞侧支静脉最常受累,其中以上支阻塞最为多见,一般分支静脉阻塞预后较好,这是由于分支静脉引流范围相对较小,形成无灌注区的概率低,就算形成面积较小,而相对来讲,主干阻塞预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更高。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诱因相对较多,普遍认为与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粘稠度等相关,另外,外伤、过度劳累等也会导致视网膜静脉阻塞[6-7]。该次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动脉硬化是对视网膜静脉阻塞预后影响最大的两项因素。这是由于高血压可能造成周身小动脉管壁出现病变,其管壁中层、内膜下容易出现玻璃样变性问题,弹性纤维组织有所增多,胶原纤维替代原始肌肉层,内膜由于玻璃样变有所增厚,随着患病时间的增长,肌膜、管壁中层同样出现玻璃样病变,阻碍静脉回流[8-9]。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来讲,更加重了血流缓慢问题,血管阻塞引发视网膜静脉阻塞。动脉粥样硬化多发于中老年人群,青壮年偶有出现。血管内膜出现脂质沉淀,同时伴随纤维化、钙化病变。内膜不断隆起、增厚,出现粥样硬化斑块,破坏肌层、内膜等,红细胞、血小板等留滞于内膜表面,演变为血栓[10-11]。另外,粥样斑块能够于管壁处掉落,造成眼动脉、视网膜主干动脉阻塞问题。血液粘稠度对视网膜阻塞也有一定影响,患者血液内红细胞形变能力降低,凝聚力提高,在碰到脉络交叉、筛板期间易产生血栓,阻塞静脉。本文结果显示,主干阻塞患者预后出现低视力、失明的概率61.53%、19.23%明显高于分支组。该结论与张愉等[12]发表文章结论主干阻塞患者预后出现低视力概率59.34%相一致。
综上所述,主干阻塞患者预后效果较差,在治疗后需重点注意,同时预后视力恢复与血压、动脉硬化、血粘稠因素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