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历史的“厚重”与“温情”—简评钱穆先生之《国史大纲》

2019-07-05 09:35邯郸市第十中学关成刚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钱穆温情学术

邯郸市第十中学 关成刚

安徽师范大学 杜远博

钱穆先生,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被学者誉为“国学宗师”、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其代表作《国史大纲》于1940年出版,正是这部充满着历史“厚重感”的史学名著,一举奠定了先生学术大家的地位。同时,作为一部诞生于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的著作,《国史大纲》还起到了唤醒民族自信、凝聚国家力量的作用。其行文之间不经意流淌出的“温情”,又使世人感受到了先生身为“士大夫”的拳拳赤子之心。

由学术钻研的角度而言,《国史大纲》记述了中国自石器时代至抗战时期的大历史。其主要特点是:体系独特,并不“平均用力”,详细论述了遥远的汉唐以上,而略写了近世的宋元明清;内容深邃,侧重于较为抽象的国家制度之探讨,而不纠结于具体的历史人物与事件。

更为重要的是,先生贯穿本书始终,不断强调着一个学术主旨思想:中国社会具有其自身独一无二的特殊性。其意在于引导读者从研究中国历史出发,总结中国经验,去解决中国问题;既不能固步自封,亦不可全盘西化。如论及史学方法时,先生就分析了近代的考据派与革新派,指出既不能盲目钻研史料,穷究经史;也不能全盘否定,以“两千年来之黑暗”概况总结,而“仍应当于客观中求实证也”。其学术主旨思想之厚重、平和,由此可见一斑。

由“经世致用”的角度而言,“故非国家、民族不永命之可虑,而其民族、国家所由产生之‘文化’之息绝为可悲”是《国史大纲》永恒的主题。在抗战形势尚不明朗、悲观情绪日益弥漫的时代,《国史大纲》的问世,犹如一支刺破天穹的利箭,它不仅尝试着穿透无尽的战争阴霾,更期望从根本的“文化”入手,为这个国家、民族带来曙光与希望。

鸦片战争以降,伴随着一次次对外战争的失利,中华民族的自卑感与日俱增。至抗日战争中后期,此种情绪蔓延几至于极致。“民国元老”汪精卫投敌叛国,便是最典型事例。而《国史大纲》在此时问世,则无异于为深陷泥潭的中华民族,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先生在著作中,饱含热情地教导人民:每个国家与民族都会有辉煌与衰败,而中华只是恰逢低谷,并非一蹶不振;每个国家与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政治与经济,不能照搬别国的标准来衡量本国;每个国家与民族背后都有支撑其发展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无分优劣、同样高贵!先生饱含热忱与温情的文字,在思想文化领域,唱响了向日寇反攻的高歌!

当然,作为一部饱含民族情感的史学著作,《国史大纲》也就必然有着一些客观上的学术性不足。例如:对于政治制度的历史影响之评价,会带有一定民族主义偏激色彩,难以做到绝对意义上的客观中立。但瑕不掩瑜,对于今日走在复兴路上,亟需坚定文化自信的中华民族而言,兼具历史之“厚重”与“温情”的《国史大纲》,确实是营养丰富的“文化大餐”,值得去细细品味。

猜你喜欢
钱穆温情学术
氤氲的温情,混沌的大美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钱穆的容与化
学术动态
钱穆的容与化
学术动态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摆 棋
父亲对钱穆的教诲
温情美文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