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华 翟爱萍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全面发动侵略战争,中日战争爆发。随后淞沪会战,日军攻占上海,形势对中国越来越不利,与上海咫尺之遥的南京岌岌可危。同年1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迁都西南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各机关、企业、大专院校也都纷纷南迁。
为了彻底“摧毁中国的抗战意志”,迫使中国政府屈服投降,日本帝国主义从1938年2月到1944年12月,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战时中国“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6年零10个月的大规模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
最为惨烈的当数1941年6月5日的大轰炸,造成了骇人听闻的防空洞惨案,史称“大隧道惨案”。这是中国抗战期间发生在大后方的最惨痛的事件,它与1938年6月9日的黄河花园口决堤、1938年11月13 日的长沙大火,并称为抗战时期的中国三大惨案。
1941年6月5日下午6时左右,雨后初晴,当重庆的市民们正准备吃晚饭乘凉时,突然空袭警报长鸣。得知日军的飞机要来空袭,人们携带行包,纷纷涌向渝中区磁器街十八梯石灰市路口附近较场口大隧道的防空洞里。由于空袭突然,疏散来不及,因此防空洞内聚集的人特别多。只能容纳5 000人的这个防空洞里,一下子涌入了上万人,显得十分拥挤,防空洞内空气异常浊闷。为了防止隧道内的人在空袭时间出来乱跑发生危险,守在3个防空洞口的防空执勤人员一律不准洞内的人出来,并且把木栅栏门上了锁。
较场口大隧道是在1936年仓促设计出来的,先从地面深挖入地底10米,然后平行深入两公里长。冲突分叉成三个洞口进出。洞内宽度两米,高也两米,有多处急弯,两旁有木板钉成的长凳,每隔30米左右,洞壁上挂一盏油灯。此隧道里通风、防火、防毒、排水、医疗等设备都没有。这条隧道本来是作为交通用的,因为设计失败而废弃,后作为防空洞使用,这给日后的防空洞安全埋下了隐患。
晚上9点钟左右,日军飞机进入重庆市区上空, 24架飞机分三批,对重庆市区的国府路、上清寺、李子坝、和平路、金汤街、中一路、纯阳洞、上南区马路、石板坡等数十处进行长时间轮番狂轰滥炸,共投爆炸弹82枚,燃烧弹13枚。霎时间爆炸声此起彼伏,火海一片,繁华市区顿成废墟。
由于防空洞内人多空间小,再加上洞口紧闭,洞内氧气缺少,人们开始觉得呼吸不畅,浑身发软。这时婴儿和孩童们终于忍受不住了,大声啼哭起来,气氛顿时紧张,有些人开始烦躁不安,举止反常。防空洞惨案生还者朱更桃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在洞内,起初只觉得头脑发闷,大汗淋漓,渐渐身体疲软,呼吸困难,似乎淹在热水当中,脚下温度异常之高。左右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衣裤撕碎,好像精神失常一般。”
随着二氧化碳增多,洞内部分油灯已经由于缺氧而熄灭,人群骚动得更加厉害了。面临死亡,沉默的人们再也按捺不住性子了,开始拼命往洞口拥挤。由于洞门是向外关闭的,因此,人群越往洞口挤,门越是打不开。守在洞外面的防护团员只知道日机空袭时,禁止市民走出防空隧道,而对洞内所发生的危险情况一无所知。洞内的氧气不断减少,洞内人群的情绪更加急躁,他们拥挤在一起,互相践踏,前面的人纷纷倒下,有的窒息死亡,有的甚至被活活挤死,而后面的人浑然不知,继续踩着尸体堆往外挤,惨案就这样发生了。
日军的空袭还在继续,飞机呼啸着从空中冲过,扔下无数的爆炸弹和燃烧弹,地面顿时一片火海。此时此刻,洞内的人群也顾不上那么多了,还在奋力挣扎着往外挤。他们面色红胀,双手挥舞着,拼命狂叫,但是一切都无济于事,身体依然原地不动,一个个生命就这样被耗尽了。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折磨、挣扎,将近午夜时分,洞内凄厉的惨叫声逐渐减弱。很多人躺在地上,气息奄奄,面色由红色变成紫蓝色,口角的唾沫由白变红渗着血丝,不少人已无声无息地扑伏到别人身上。夜晚11时,防空洞门才被人打开,霎时间,洞内的人群如同破堤的河流一样冲出洞门,一部人因此而得以生还。
空袭持续了将近5个小时,当日军的飞机离开“陪都”重庆时,防空大隧道已是死一般的沉寂,听不见活人的声音,到处都是死难者的尸体。
“六•五”大隧道惨案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日本飞机的轮番狂轰滥炸。日军出动飞机之多、投弹之巨、轰炸时间之长是空难历史所罕见的。不仅投下了爆炸弹82枚,还投下燃烧弹13枚,重庆市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火海。
第二,是隧道里避难人员过多。按照较场口防空洞的容积计算,该防空洞最多仅能容纳4 384人,而当日涌入了万人之多,造成很多人缺氧窒息。
第三,是人员渎职。当时,大隧道里的工作人员曾先后四次向负责防空的副司令胡伯翰提出,室内空气不良,存在安全隐患,建议轰炸间隙解除一下警报,让群众走出隧道换换空气。而胡伯翰下令,努力维持秩序,不许群众乱动。警报解除后,胡伯翰这才下令打开洞门,但为时已晚。
第四,是隧道改为防空洞,设计存在严重缺陷,通风排水系统都不具备。防空管理混乱,疏导指挥工作不力,也是造成惨案发生的重要原因。
“六•五”较场口大隧道惨案,强烈激发了重庆人民抗战的激情。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遵循党中央“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坚持国共合作,抗战到底。重庆青年纷纷奔赴抗日前线,先后组成川渝大军奔赴抗战最前线英勇杀敌;重庆的救国会、青年联合会、抗日文艺习作会、学生会、妇联会等纷纷捐钱、捐物,买飞机、买大炮全力支持抗战。
“以史为鉴”,通过这段血与火的历史,后来者们更要认真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断探索现代化战争中防空事业的发展规律,为打赢反侵略战争做好充分必要的军事、装备等方面战略战术准备,铭记落后必亡的训诫,筑牢固边强国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