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中(浙江省平湖中学,浙江平湖 314200)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定的学习任务群之一,其学习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提升阅读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综合提升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改善青少年阅读的浅表化、碎片化、快餐化现状,意义重大。
2019年秋季,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将在浙江等六省使用,《红楼梦》等著作作为其中的必读内容单独编排单元。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课标和教材要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对于绝大多数的师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
以往的语文教材以文选型为主,教师已经习惯于教单篇课文,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红楼梦》整本书的教学,既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把握其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又要引导学生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教师面临的第一问题是“教什么”,即根据整本书的文本特征、课程目标以及学情特点来梳理课程内容是当务之急。
语文必修教材篇幅容量有限,不可能选入必读的整本书。因此,教师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用什么教”。像《红楼梦》这样的名著,教学资源庞杂,就是通读一遍也费时费力。因此,根据课程内容,从《红楼梦》整本书及相关资源中进行选择,构建适宜的选文系统也迫在眉睫。
与单篇选文教学相比,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层次丰富,而且学情复杂多样,必然会带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模式等方面的变化,即课堂教学模型的变化。因此,教师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怎么教”,即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情特点来探索相应的课堂模型也不可缺少。
评价可以检验“教得怎么样”。目前,我们对单篇文章的阅读教学评价已臻成熟,但是对于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评价才刚刚开始,包括评价主体、内容和方式等都有待探索。
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笔者以《红楼梦》为例开发了专题阅读课程,希望为普通高中开展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提供参考经验。
语文教材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提出了八个学习任务,笔者将它们归纳为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社会生活和主题意蕴)和艺术特色(结构线索、语言细节、场景活动和创作手法)两个层面。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定的艺术形式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据此,笔者又将这八个学习任务整合成四个专题(如图1),从而使题课程内容更加明确、有条理。
图1
1.梳理结构线索,理清故事情节
《红楼梦》写的是石头从“下凡”到“复归”历尽悲欢离合炎凉世态的故事。作者以“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人生哲理意蕴来笼罩全书,在叙事结构上又贯串了双重悲剧的两条主线,即贾府盛衰和宝黛爱情悲剧。这两条主线经纬交织,以兴衰为经,以爱情为纬,两相交织而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有机整体。
《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可分为三个部分来解读,即前五回、第六至八十回及后四十回。前五回在全书中起到总纲的作用,其从不同角度对小说的主要活动场景——贾府,作了由外到内的全景介绍,对主要人物的命运作了总体规划,小说的悲剧意蕴也已初露端倪。第六至八十回,是故事的主体,两条线索交织前行,串联起红楼经典故事。后四十回是故事的结局,对两条线索及相关人物的结局都有交代。
2.解读场景活动,了解社会生活
场景包括人物、事件和环境三要素。《红楼梦》的场景描写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风貌。如《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贾府过年,围绕过年礼俗写了祭祖、压岁、送年礼、发放年物等活动。这些活动透露出浓重的封建礼教和宗法社会的特点。《红楼梦》描写大观园的日常生活场景,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海棠结社、怡红欢聚等,展示了贵族家庭的文化活动(吟诗作赋、猜谜行令、品茗下棋、绘画书法、说书观戏、宴饮游园等),其中人物文化水平的高低、审美趣味的雅俗互为衬托。
不仅如此,《红楼梦》还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写到皇室甚至社会底层的生活。可以说,《红楼梦》从人生到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无所不及。我们通过了解小说反映的当时社会的历史风貌和生活百态,可以领悟小说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
3.品读语言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红楼梦》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语言运用和细节描写,两者相互交融,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
曹雪芹是善于创造和驾驭语言的艺术大师,往往三言两语就能勾画出一个人物的鲜明特征。而在叙述语言上也随处可见其炼字锻句的功力,即便是穿插其间的诗词韵文,也是情思绵远,意味隽永,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为一体,而且能很好地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
《红楼梦》的细节描写,精雕细刻,无论是人物语言、行为、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还是外貌、服饰等细节描写,都十分真实自然,不露一丝人工斧凿痕迹,而且含义丰富,既能出乎平常,又能小中见大、细中见深,最能体现出“琐碎中有无限烟波”[1]的妙趣。分析和欣赏这些具有高度真实感的细节描写,对我们今天的创作与鉴赏,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4.分析创作手法,探究主题意蕴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采用怎样的创作手法,常常蕴藏着怎样的创作意图。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来看,《红楼梦》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来揭示贵族家庭盛衰和封建社会末世的文化特征。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来看,小说还浸透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可以说这是一部和着热泪写就的“情书”,宝黛爱情的故事中蕴藏着作者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生理想。而从象征主义创作观的角度来看,《红楼梦》具有“情节叙述的表层结构与精神象征的深层结构”[2],通过特殊符号(如“石”与“玉”、“红”与“梦”)以及诗词曲赋谜联来暗示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生哲理和人物命运。因此,美学家叶朗先生认为,伟大的文学作品,像《红楼梦》,它的意蕴极其丰富,“一种阐释往往只能照亮它的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它的全部的意蕴”[3],真可谓“说不完的《红楼梦》”。
课程内容只是解决“教什么”这个问题,接下去要解决的是“用什么来教”的问题。《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当然要“用《红楼梦》来教”,但受课时有限的束缚,用《红楼梦》整本书来教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还要根据课程内容来编写“《红楼梦》选文教材”,这是落实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所谓“《红楼梦》选文教材”,包括《红楼梦》选文、专家导读文章及助读要求,它使教程转变为学程。
1《..红楼梦》选文
《红楼梦》选文要落实课程内容,需要注意以下两个结合:
(1)经典性与针对性结合。“经典性”是指选文内容能够“反映原著的精华和重要人物的精神风貌”[4],即要体现《红楼梦》的悲剧美学价值以及宝、黛、钗、凤等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第三回、第五回等。而“针对性”是指所选的内容要针对课程内容和学习任务,即体现《红楼梦》重要的思想内容和典型的艺术特色这两个层面。
(2)点面结合。一本文学名著,常常是一个复杂的艺术整体,有限的几篇选文,就像几个点,有时很难全方位地“反映原著的精华和重要人物的精神风貌”,因此所选的这几个“点”在情节上应该具有生发性,即通过这几个点,可以串联几条线。比如:“凤姐理丧”这个经典故事,可以串联起秦可卿之死、凤姐弄权铁槛寺等情节;围绕“元妃省亲”,可串联起宝玉题对额、袭人箴宝玉等情节;围绕“宝玉挨打”,可牵出金钏之死、众人规劝等情节。
2.专家导读文章
《红楼梦》是一部思想意蕴丰富、艺术手法精湛的经典名著,高中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及鉴赏能力的局限,很难读出小说的博大精深,需要专家的导读以及课外的相关资源。编选专家导读文章,需要处理以下两组关系:
(1)原著阅读与专家导读。文学审美的鉴赏能力是在阅读中培养形成的,因此学生的原著阅读是前提、是根本,而专家导读是拓展、是辅助,两者之间不能颠倒先后、主次,更不能以专家的导读来代替学生对原著的细读、研读。
(2)权威性与多元性。专家的导读文章要体现红学界公认的研究成果,体现原创性和权威性。但是对《红楼梦》这样一部意蕴丰富的文学名著的解读,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观点,因此编者要提供多元视角的解读成果,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的思辨。
33..助读要求
“助读要求”包括对原著选文的“读前提示”“过程点评”与“读后思考”等要素,它们体现编者的意图,蕴藏教与学的重点,是选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读前提示。每个专题前编写“读前提示”,主要引导学生关注该专题的学习重点。同时,提示选文的特色,缩短选文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产生阅读与对话的渴望。
(2)过程点评。“过程点评”主要引导学生对具体语句的赏析、结构思路的梳理。《红楼梦》的评点资源丰富,著名的如脂砚斋的评点本、蔡义江的评点本、王蒙的评点本等,可以择要选用。
(3)读后思考。“读后思考”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去思索、去发现、去拓展,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和理解。
厘清了“教什么”,也准备好了“用什么来教”,接下来就是“怎么来教”。结合专题课程内容,着眼阅读方法的指导,笔者探索了“四读”课型,即导读课型、略读课型、精读课型、研读课型,目的是指导学生从“读懂”到“会读”。
1.导读课型
导读课型重在教师的指导,贯串阅读整个过程。在学生阅读前指导,目的是帮助他们激发阅读兴趣,了解《红楼梦》的价值。在学生阅读中指导,教师可以与学生共读,或者给学生伴读,目的是在鼓励学生坚持阅读的同时,指导阅读方法,指点疑难问题。在学生读后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由点到面整合全书,由表及里深入思考,由此及彼拓展阅读。
2.略读课型
“略读”在这里相当于一种“检视性阅读”,略读课型旨在培养学生的四项阅读技能,即摘录和摘要、跳读和猜读、比较和选择、概括和组织,这是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方式。如: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回目,梳理线索,把握整本书的基本信息;阅读相关章节,概括经典故事,感知人物形象;通过选读相关内容,搜集相关证据材料,为某个专题开展研究性阅读作准备。
3.精读课型
“精读”相对于“略读”,就是对某些章节、语段,甚至是语句进行品读赏析,精读课型的目标是学会赏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诗词艺术等艺术手法,进而把握主要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学会撰写人物赏析、人物感悟文章。
4.研读课型
研读课型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可以从情节结构、人物性格命运、社会生活的描写以及多种创作手法来探究作品的主旨;也可以围绕《红楼梦》中的某个核心话题(专题),通过设计研究思路,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借鉴专家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还可以针对某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或者有争议的观点进行反思、讨论,通过思辨性读写转换,撰写有一定分量的学术小论文。
评价的作用不仅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会读《红楼梦》,而且也可以检验教师开发《红楼梦》专题阅读课程的成效。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层次多样,因此要丰富评价的途径:从单一维度向多元维度探索,从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从关注知识、技能到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笔者采用了如图2所示的评价模式。
图2
1.评价载体:从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
整本书的阅读费时费力,开发《红楼梦》专题阅读课程,当然希望学生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阅读结果,但是笔者以为,注重过程的阅读评价更为重要:一方面,注重过程评价,结果一般不会太差;另一方面,如果发现过程中没有达到要求,还有补救的余地。为此,我们关注以下两个过程:
(1)学本过程评价。根据专题课程内容,编写与教材配套的过程性评价学本——“红楼阅读学本”,用于记录学生阅读过程、阅读收获,包括初读摘录与概括、精彩语句点评、人物性格感悟以及小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报告。
(2)课堂过程评价。包括对课前的预习作业、课中的参与度以及课后的作业的评价。课堂过程评价与学本过程评价相互补充、相互支持。
22..评价内容:从关注共性到关注个性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不同的评价内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不仅要关注共性的知识要求,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理解与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此,我们可开展如下活动:
(1)红楼知识竞赛。红楼知识是已经得到红学界及大众认可的知识,包括红楼概况、红楼故事情节、红楼人物等常识。
(2)点评感悟分享。点评与感悟是《红楼梦》赏析的有效形式,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不同的文本内容进行点评、赏析和感悟,如精彩语句的点评、人物形象的赏析、小说意蕴的感悟等。点评与感悟要注重个性体验。
(3)研究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分享研究成果也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研讨文本,搜集红学研究的成果,对《红楼梦》某一专题展开分析、论证,提出自己的观点。成果展示应以学生相互评价为主。